译者导言:关于洛维特与这本自传 1
编者前言 1
引言 1
1914—1933 3
世界大战与战俘经历 5
在希特勒之前与之后的尼采 9
奥地利人,德国人以及意大利人 12
家乡的迎接 14
“前线条款” 15
战后 19
两个德国人 22
我在战后的第一个朋友 25
格奥尔格的圈子与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26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卡尔·巴特 33
在弗莱堡跟随胡塞尔 34
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1919—1936) 36
海德格尔将“每个本有的此在”翻译为“德意志的此在” 43
海德格尔的人格 55
B.博士反向的“启动” 58
精神与基督教在德国是一种时代错置 63
B.对于犹太人问题的立场 68
我1933年在弗莱堡与胡塞尔、1936年在罗马与海德格尔的最后一次会面 71
我在弗莱堡学生时代的朋友 74
通货膨胀将现存的一切吞噬殆尽 76
在麦克伦堡当家庭教师 77
逃离眼前的时代,前往意大利 78
回到马堡,完成就职论文 79
父亲70岁的生日与过世 82
政变的三个预兆 83
政变之前 87
德国1933年的“振兴”与我在马堡最后一次的演讲 90
1934—1936 99
告别马堡 101
意大利人与德国人 102
罗马的国家社会主义教授 106
两位德国主任 108
在罗马的德国流亡者 110
在意大利与日本的俄国流亡者 116
将犹太人赶出意大利 117
日本人的天真与德国人的天真 118
马堡大学的犹太人与雅利安人的遭遇 121
德国事件在意大利的反应 124
在布拉格的哲学家大会上(1934) 126
聘书被撤消,以及我的德国之旅 127
绕道巴黎返回意大利 128
往伊斯坦布尔的飞机上 130
受聘到日本任教,告别德国与欧洲 131
出版商的困境 133
1936—1939 135
抵达日本 137
一个英国同事 137
仙台的一位意大利高官与一位德国资政委员 138
在日本的德国流亡者 142
在轻井泽的国家社会主义 144
我在日本与德国人的来往 146
1936至1939年德国发生的事件 152
两个雅利安流亡者 154
对我来说,德国人与犹太人的隔离如何开始 158
同时是德国人与犹太人 159
德国之简化,德国之抗议 160
后记 165
另一篇后记 166
生平经历(1959) 169
补记 182
附录 185
一千元美金征文广告 187
照片 190
人名索引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