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甲 源流篇 10
一 纪传溯源 10
(一)孕育期 11
(二)萌芽期 12
二 纪传开创 17
(一)建立体制 17
(二)巨著成因 22
三 纪传改造 29
(一)班氏功绩 29
(二)陈范贡献 43
四 纪传演进 52
(一)正史 53
(二)别史 55
(三)正史释疑 60
一 出类拔萃的撰修队伍 66
乙 创作篇 66
(一)史学世家 67
(二)一代史家 73
(三)其他名家 77
二 称心如意的编纂环境 81
(一)充足的文献资料 82
(二)丰厚的物质待遇 87
(三)合理的工作体制 89
(四)优越的政治地位 90
三 经世致用的著述宗旨 91
(一)经世意识缘起 92
(二)正史中的经世致用思想 94
四 彰善瘅恶的修史准则 106
(一)善善恶恶 106
(二)人谋至上 112
(一)本纪本义 118
丙 体例篇 118
一 提纲挈领的本纪 118
(二)例外本纪 121
(三)无纪帝王 123
(四)史坛争鸣 124
二 举目可详的史表 130
(一)史表功用 130
(二)史表类别 134
(三)缺表现象 137
三 记载典制的书志 138
(一)有志与无志 139
(二)书志特征 142
(三)刘氏“书志说” 145
四 叙述侯国的世家 148
(一)本义与功用 148
(二)世家类型 149
(三)论正统 152
五 反映典型人物的列传 155
(一)单传 155
(二)合传 156
(三)附传 159
(四)类传 162
(五)四裔传 165
(六)自序 167
(七)列传特点 168
六 品评历史的论赞 170
(一)创始与发展 171
(二)论赞形式 172
(三)论论赞 178
丁 成就篇 181
一 引人注目的编纂方式 181
(一)五体演义 181
(二)寓革于因 186
(三)详今略古 192
(四)突出治乱兴衰之迹 196
二 难能可贵的史料特征 206
(一)博洽 206
(二)贯通 219
(三)珍贵 224
(四)慎核 231
三 千古不朽的文学贡献 243
(一)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244
(二)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247
(三)卓越的表现手法 261
(四)流传文学家业绩 268
戊 研究篇 273
一 注释 273
(一)通史考论 278
二 考论 278
(二)专史考论 280
三 增补 292
四 辑佚 294
(一)整部史书辑佚 295
(二)部分正文辑佚 296
(三)相关史书辑佚 298
五 翻译 299
(一)选译 301
(二)全译 302
六 点校 303
七 图画 305
己 工具篇 307
一 流传版本 307
(一)手抄本 308
(二)印刷本 309
(一)书目 321
二 检索工具 321
(二)索引 326
(三)辞典 336
庚 辩证篇 338
一 官修·私修 338
(一)修史两大家 339
(二)论私修 340
(三)论官修 342
二 通代·断代 350
(一)通史与断代史 351
(二)“主断派”与“主通派” 352
(三)“通”、“断”综论 356
三 旧作·新编 363
(一)“八书”与“二史” 364
(二)《旧唐书》与《新唐书》 371
(三)《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 377
(四)旧《元史》与《新元史》 386
四 纪传·编年·纪事本末 391
(一)“三体”述略 391
(二)纪传与编年 393
(三)纪传、编年与纪事本末 397
五 正史·杂著 400
(一)说正史 401
(二)说杂著 416
余论 427
〔附录〕 435
一 “二十六史”作者简况一览表 435
二 “二十六史”体例、规模一览表 437
三 “二十六史”书志一览表 439
四 “二十六史”类传一览表 441
跋 443
主要参考书目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