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1
第一章 佛教的中国化与士大夫心理 8
一、玄、佛融合与名士、名僧 8
佛徒与方术并行 9
般若名僧的“玉柄麈尾” 12
挣脱脐带的佛学超越 15
竺道生的“顿悟”与达摩的“壁观” 20
二、亦僧亦俗、亦俗亦僧的禅悦之风 24
拈花微笑与禅宗的破执 25
“不离世间觉”与士大夫的“达、退”观 31
“无所住心”与逍遥澹泊 37
禅宗——士大夫的佛教 41
三、儒、禅融合的“心性”之学 47
从南宗禅到孔门禅 48
从居士佛教到理学 53
“心性”之学与狂禅之风 62
第二章 中国艺术精神的演进 68
一、走向山水的玄佛艺术精神 70
自觉的感知方式和心理结构 71
迁逝感与玄言诗 79
从“以形写神”到“以形媚道” 86
二、走向内心的禅宗艺术精神 92
“雪中芭蕉”与“法眼观之” 93
从“意象”到“意境” 99
三、走向世俗的心学艺术精神 105
从迁逝感到瞬间顿悟 109
心学与世俗文艺之再起 115
性灵说与“闾巷有真诗” 123
从“穿衣吃饭”到世俗之情 129
第三章 禅与石窟艺术的盛衰 134
一、禅修与石窟造像空间 136
隐居与沙门 137
佛塔崇拜与佛像崇拜 139
禅修与造像 143
二、禅观空间与石窟造像的兴盛 148
从观佛到观像 149
观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 152
观三世佛、四方佛及十方诸佛 157
观无量寿佛与七佛像 160
观弥勒像 163
三、礼佛空间与石窟造像的式微 164
从观佛到礼佛 165
礼佛造像的世俗化 172
壁观与观像 179
四、从石窟到寺庙的空间形制演变 183
毗诃罗式的静态空间 184
中心塔柱式的回旋空间 186
礼佛行进式空间 188
摩崖式的开敞空间 191
第四章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 195
—、般若禅观与晋宋之际的山水画论 197
顾恺之对“神”的发展及其局限 198
慧远的《万佛影铭》与宗炳的《画山水序》 204
颜延之的佛学观与王微的《叙画》 211
二、禅宗与山水画的成熟 214
“心性”论与“心源”说 215
“平常心”与“自然”为上 222
“真”与“图真”说 230
三、水墨山水画的禅宗意蕴 239
玄色、缁衣、水墨 241
坐禅、梦、酒 247
虚、无、空、淡、远 255
第五章 禅宗与文人画 266
一、狂禅之风与文人画的提出 267
“呵佛骂祖”与僧俗墨戏 267
古文运动与文人审美价值观 272
苏轼的画论及文人画的提出 281
二、心性说与明、清文人画派 292
董其昌及其“南北分宗”论 293
逃禅之风与遗民画派 304
狂禅遗风与《画语录》 312
三、画禅与禅画 328
公案与禅画 330
文人画与禅宗画 340
文人与画禅 353
主要参考书目 362
后记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