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1
引言 孟子之生平 1
第一章 形成孟子王道主义之三观 1
第一节 由上帝安排人世一切的天道观 1
王道主义简介 2
乙 孟子所指之天乃是一位有人格的天 2
丁 天之道是诚 3
甲 仁义之道乃是顺天之道 3
戊 孟子认为人世之一切莫不由天意来决定 3
第三节 何以王道主义以实行仁义之道为其总路线 3
丙 天性善 3
本书之布局 3
己 天赏善惩恶 5
本书标明孟子原文之方式 5
第二节 听天由命尽其在我之人生观 6
甲 孟子乃是一位笃信上帝的虔诚信徒 6
乙 孟子相信人生之一切际遇莫不由吾人之命来决定 6
丁 孟子为人处世之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 6
丙 何谓美,何谓美人 7
丁 何谓大,何谓大人 7
丙 对待吾人之命当有之态度与作法 7
甲 人类历史之演变规律是一治一乱往复循环 8
第三节 以天下治乱为观点的历史观 8
丙 有人认为有人性善,有人性不善,并非人皆性善 9
戊 争取国君信任之途径 10
丁 当喜听善言 10
乙 夏商周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0
丙 仁者无敌 10
辛 士当与贤士为友 11
丁 每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起,其间也必有名闻于世的贤人 11
戊 孟子从其历史观中所产生之思想 12
乙 孟子何以知人性善 13
甲 孟子道性善 13
第一节 孟子主张人性善 13
第二章 王道主义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基石之上 13
丙 侧隐等四种心向人皆有之 14
第二节 孟子对大道之发扬 14
丁 人当尽力发挥扩充其四种心向 15
第二节 孟子对反人性善说之辩驳 15
甲 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 16
乙 有人认为人性能善能不善,人并无向善之定性 18
丁 孟子对人心下之论断 22
第三章 王道主义以实行仁义之道为其总路线 23
第一节 泛论仁义 24
甲 仁义之意义与其实质 24
乙 仁义乃是内在于人心之德 26
丙 仁义乃是天之尊爵 26
丁 仁义乃王道主义用以经国治民之主德 26
己 仁义礼与人生之关系 27
戊 仁义与礼智之关系 27
乙 告子主张仁内义外 28
甲 告子认为仁义乃是人为的 28
第二节 对仁义之辩论 28
丙 孟季子同孟子弟子公都子对义内之辩论 30
丁 孟子认为告于未尝知义 31
乙 仁义之道乃是应人之道 32
丙 仁义之道乃是根于人性之道 32
丁 仁义之道乃是圣君尧舜用以立身治民教民之道 32
己 仁义之道乃是王天下致太平的唯一正确路线 33
戊 仁义之道乃是王天下致太平之道 33
第四章 王道主义之四项政治纲领与其政策 34
乙 为能施行王道主义,首先必须组织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 35
第二节 妥理财赋以确保政府从政人员之生活 35
丙 为能达成此项政纲之任务,其政策是贵德尊士 35
甲 孟子指出无君子莫治野人 35
第一节 选贤任能以组织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 35
乙 论王道主义之赋税制度 36
甲 论王道主义政府之人事编制与俸禄等规制 36
丙 王道主义实行助法的具体措施是采用井田制 41
第三节 施行仁政以争取民心之归附而统一天下 44
甲 民生政策 44
乙 社会政策 47
丙 其他政策 48
甲 孝悌之道乃是治平天下最简易的捷径 49
第四节 教民孝悌以奠定家庭社会之伦理秩序而治平天下 49
丙 实行教民孝悌的三大政策 50
乙 王道主义之人君当致力于教民孝悌 50
丁 子女当如何尽孝道 51
戊 帝舜乃大孝之典型 52
己 子女不孝之事端 53
庚 子弟如何尽悌道 53
辛 孝悌教育成功之日,便是王道主义圆满实现之时 54
第五章 论王道主义之理想完人“君子” 55
甲 君子不同于一般人 56
乙 君子之本性 56
第一节 泛论君子 56
丙 君子之所乐所患所忧 57
丁 君子修植仁德之道 58
戊 君子之德操 59
己 君子立身之道 60
庚 君子处世之道 61
辛 君子对人性与命之看法 66
壬 君子行仁之作风不必相同 67
第二节 论君子之德能 68
癸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68
甲 何谓善,何谓善人 69
乙 何谓信,何谓信人 70
戊 何谓圣,何谓圣人 72
己 何谓神,何谓神人 73
第三节 论君子教人之道 73
甲 教育对国家治平之重要性 73
乙 教育群伦乃是君子责无旁贷之天职 74
丙 君子善言善教 74
丁 君子教人主要在助其寻回失去之善心 74
戊 君子所教之人可分为五大类 75
己 君子教人所当持守之两项原则 76
庚 学员对学习当有之态度与认识 77
甲 经国治民需要君子 79
辛 孟子对古今师资之比较 79
第四节 论从政之君子 79
乙 古之君子对出仕做官所抱之态度 80
丙 君子为政之道 81
丁 君子之能力 83
戊 古今君子之别 85
已 有才而无君子之德易招杀身之祸 85
第六章 王道主义之君与臣 86
第一节 王道主义为君之道 87
甲 王道主义之人君必须是仁君 87
乙 人君如何能成为仁君 88
丙 王道主义之人君当以尧为法 89
丁 人君立身之道 91
戊 人君为政之道 92
己 人君治民之道 94
庚 得天下之道 96
辛 人君所当贵重之事物 97
癸 人君待贤之道 98
壬 观察近臣远臣良莠之方法 98
第二节 王道主义为臣之道 99
甲 当为贤臣 99
乙 为贤臣当以大舜为法 99
丙 当为大人 100
丙 人君如杀无辜之人,可招致众叛亲离之祸 102
乙 国君当善于接受公卿之谏劝 102
第三节 王道主义君臣相处之道 102
甲 君如何待臣,臣也如何待君 102
丁 旧臣为故君服孝与否,端视人君待之如何而定 103
第一节 为士立身之道 104
第七章 论王道主义之中坚分子“士” 104
甲 士入之使命 104
乙 士当志于仁义 105
丁 士当自动奋发恒心向善 105
丙 士当有最高的品德 105
戊 士当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106
己 士当尊德乐义困达不变 106
第二节 士当注意之事项 107
甲 士当以守身事亲为人生最重大之事 107
乙 士当重耻知辱 108
丙 士当知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8
丁 士当如孤臣孽子时常提高警觉以避免灾祸 109
己 士不当做不当的事 110
戊 士当谨口慎言 110
庚 士当把毁誉声名贫富贵贱置之度外 111
癸 士当有为有守 112
第三节 士当有之修养与精神 112
甲 士当修养不动心不冲动之情操 112
壬 士当注意交友之道 112
乙 士当养浩然之气 113
丙 士当有大丈夫之气概 114
丁 士当舍生取义,临难勿苟免 115
第四节 士如何修身植德 116
甲 士当为学求其丢失之善心仁心 116
乙 士当养其大体以成为大人 117
丙 士如何养其属于大体之心 119
丁 士修身植德当贯彻到底 120
戊 修德之捷径与方法 121
第五节 士当法孔师孟 122
甲 古代士人中之四圣 122
丙 孔子乃人类中之至圣 124
乙 圣人乃百世之师 124
丁 孔子乃士人之表率 125
戊 孟子乃法孔之模范,士人之师表 126
第六节 士之出仕 128
甲 未出仕之士当有之立场 128
乙 士出仕之道 129
丙 士如为贫而仕,当有之操守 129
丁 士做大官时当有之立场 130
戊 士食于人是通功易事 130
第八章 论王道主义君王之君位与人民之地位 131
第一节 论王道主义君王之君位 131
甲 君王之由来 132
乙 帝位传贤问题 132
丙 帝位传子问题 133
丁 君王之子孙如何能继其父祖之帝位而有天下 134
戊 帝位传贤传子其理皆同 134
己 匹夫如何能有天下 135
庚 君王如为大恶,天命将转移 135
辛 诛暴君是诛一残暴之独夫 135
第二节 人民在王道主义系统中之地位 136
甲 在王道主义系统中人民最为尊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36
乙 人民对君王之君位有予夺之权 137
丙 人民对社稷二神有变置之权 137
丁 王道主义各级治民者获得其地位之途径 137
第九章 孟子自觉有平治天下之使命 138
第一节 孟子自视为先圣大道之继承人 138
甲 孟子指出先圣大道之统绪 138
乙 孟子以大道之继承人自居 140
甲 孟子认为不辟杨墨两派之邪说,则大道不显 141
乙 孟子对自耕派主张之驳斥 143
丙 孟子对儒者陈相背师叛道之责斥 145
丁 孟子创建了以尧舜之道为核心的王道主义学说 146
第三节 孟子以实行王道主义平治天下为己任 148
甲 孟子自信具有平治天下之极大能力 148
乙 孟子认为上天如欲平治天下非己莫属 150
第十章 孟子为实现其王道主义理想所做之努力 152
第一节 批霸道,扬王道 152
甲 孟子指出王道优于霸道 152
乙 孟子时代如实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容易而迅速 153
第二节 对五霸、诸侯、大夫之批判,以为治民者之殷鉴 154
甲 五霸乃是三王之罪人 154
乙 当今之诸侯乃是五霸之罪人 155
丙 当今之大夫乃是当今诸侯之罪人 156
第三节 反战争以便为行仁政铺路 156
甲 孟子强烈批判各种与战争有关的人 156
乙 孟子主张对各种推动战争的人当处以应得之惩罚 158
丙 唯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159
第四节 孟子周游列国以寻求能采用其主义之人君 159
甲 孟子具有游说列国诸侯之一切先决条件 159
乙 孟子所至之国及其事迹 162
第十一章 孟子往说梁惠王、齐宣王 175
第一节 孟子往说梁惠王采用仁义之道治国 175
甲 孟子劝导惠王勿讲求利己,只讲求仁义 176
乙 孟子劝导惠王当与民同乐同享 177
丙 孟子指出小恩小惠不足以招致人民之归附,必须采用王道主义施行仁政 178
丁 孟子指出仁政之首要目标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179
戊 孟子指出为完成王道大业还当教民孝悌 180
己 孟子向惠王指出为民父母之道 181
庚 孟子向惠王指出击破秦楚两大强国之道 182
辛 孟子对梁襄王所提出的问题之应对 183
第二节 孟子游说齐宣王采用其王道主义 184
甲 孟子向宣王表示只知以德统一天下之王道 184
乙 孟子指出保民乃是为天下王必成之道 185
丙 孟子劝导宣王行仁政 187
丁 孟子指出行仁政最重要的事是当使民有恒产 188
戊 孟子向宣王介绍其王道主义之基本政纲政策 189
己 论王天下之道 190
庚 孟子希望宣王能一怒而安天下 193
辛 孟子希望宣王行王政 194
王 孟子根据其王道主义之观点为宣王筹划对燕之策 195
癸 孟子根据其王道主义之观点对一些事情之看法与作法 197
第二章 孟子于齐时之言论与事迹 201
第一节 孟子居齐时与其弟子公孙丑之谈话 201
甲 孟子弟子公孙丑对其师所发之询问 201
乙 孟子与公孙丑谈不动心之道 202
丙 公孙丑欲知其师孟子之所长 205
丁 孟子表示不敢接受公孙丑所加予的“圣人”称号 206
己 孟子答复公孙丑对三圣所提出之问询 207
戊 公孙丑进一步欲知孟子于孔子弟子中居于哪种人 207
庚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208
第二节 孟子居齐离之事迹 208
甲 孟子不应齐宣王之召 208
乙 孟子于齐王前对平陆大夫孔距心之称誉 210
丙 孟子为蚔蛙事对自己之辩解 210
丁 孟子与盖大夫王驩 211
戊 孟子向其弟子充虞谈葬亲之道 211
庚 孟子向齐大夫陈贾谈古今君子之别 212
己 孟子否认有劝齐伐燕之事 212
辛 孟子不欲学垄断 213
壬 孟子对欲留己者指出其作法之不当 214
癸 孟子离齐后之三事 214
书后 217
附录一 唐虞夏商周年代表 217
附录二 古代人物生平一览表 219
附录三 孟子时代大事表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