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统思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长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0405502
  • 页数:627 页
图书介绍:系统思维是汉民族文化的基因,它贯穿于哲学、军事、管理、农业、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之中,并不断积淀为心理结构和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具有强固的凝聚力量和融合功能,在汉民族的生存发展行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检讨传统文化并浦西传统文化基因,弄清系统思维的本质,对于现代中国人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一部力作。

目录 1

第一编 整观宇宙 9

一、《周易》系统观 9

(一)如何看待《周易》? 9

(二)圜道与中国思维 14

1.圜道观之表现 14

2.圜道观评价 22

(三)《易经》天人观及影响 31

1.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 31

2.人天、主客相融合 40

3.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6

(四)从系统和信息观点看《周易》 56

1.整体观念 56

2.关系与结构 59

3.平衡与稳定 65

4.全息系统 67

(五)《易传》象论及其他 73

1.“象”规定了研究的层次 73

2据象归类,整体划分世界 79

3.“象”是功能模型 89

4.形象思维的实践与理论 98

二、承前启后的《吕氏春秋》 108

(一)宇宙一体化理论 108

(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17

(三)视社会为控制系统 121

三、系统哲学的演化 130

(一)从龙说起 130

(二)三大综合,两大分化 136

1.西周 136

2.春秋战国 138

3.秦汉 143

4.魏晋 147

5.两宋 158

(三)几个特点 180

1.奇妙的对称 180

2.墨、法的命运 184

3.理的尊崇 186

4.不安的主题 193

5.同化机制 199

一、儒家社会管理学——从孔子到董仲舒 204

(一)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 204

第二编 统筹管理 204

(二)实现管理的两大杠杆 209

(三)君、臣、民的协同 217

1.君为国之枢机,同时也要受到约制 217

2.君、臣、民的关系是相互的,君主应主动爱护臣民 219

3.建立相互调节的管理结构 220

(四)可靠的通信联系 222

(五)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228

(六)儒学的特点和历史的选择 231

(一)战略决策三原则 236

二、智慧胜刚强——孙子战略管理思想解析 236

1.“五经”、“七计”,“算”决胜负 237

2.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239

3.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241

(二)因敌制胜的形论 243

1.我专敌分 245

2.避实击虚 246

3.兵形象水 247

4.巧计动敌 248

(三)不责人而求势的势论 255

2.“奇正之变” 257

1.“投之于险” 257

3.“击其惰归” 258

4.形圆不败 258

(四)知重于兵的知论 260

1.信息是战略行动的依据 260

2.信息战 263

3.信息反馈 266

4.信息中枢的优化 268

(五)“君命有所不受”的法论 268

1.强调军事系统的特殊性 269

2.协调将卒关系 270

3.“治众如治寡” 271

(六)与儒、道、法比较 272

1.管理三支点 272

2.系统内外的划分 275

3.普遍性与现实性 277

第三编 辨证论医 279

一、中医学特色的由来 279

(一)阴阳 281

1.阴阳慨念不同于矛盾概念 286

2.阴阳是功能动态性概念 288

3.强调整体平衡和调节 289

4.阴阳反照 290

(二)五行 291

(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296

(四)古朴的信息方法 301

1.间接认识 301

2.人体全息现象论 305

3.视人体为信息调控系统 309

(五)未来和竞争 313

二、阴阳时间医学 320

(一)阴阳时间观 322

1.万事成败的关键 322

2.时间是具体的 325

3.“时”与“道”相互渗透 327

4.时间有圜形结构 329

5.宇宙节律的统一性 330

(二)人体与阴阳节律 331

1.年节律 332

2.日节律 338

3.月节律 341

4.超年节律 343

(三)摄生和诊疗中的时间因素 344

1.关于摄生 344

2.关于诊法 347

3.关于用药 348

4.刺法 349

(四)现代研究 352

第四编 圜道审美 356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音乐美学 356

(一)阴阳五行与五声六律 356

(二)艺术之美在于“和” 365

(三)音乐的作用 373

1.省风 373

2.养性 375

3.治世 378

(四)值得重新研究的“神秘”因素 380

二、阴阳五行与中国艺术 382

(一)人是宇宙中心与抒发 384

(二)抒发与宇宙一体 388

(三)神动之美,神动之真 394

(四)“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 400

(五)有生有制,美在中和 404

(六)程式理论,程式之美 407

(七)盘桓往复的时空观念 411

(一)天与农学 416

第五编 生态农学——兼论其他 416

一、“天—地—人”与中国农学 416

(二)地与农学 424

(三)人与农学 432

(四)关于“天—地—人”与思维方式 438

二、传统农学的方向 443

(一)寻求最佳生态关系 443

1.非生物环境的最佳生态 445

2.生物环境的最佳生态 452

3.用阴阳概括的尝试 458

(二)在循环中求得永新 462

1.整地循环 463

2.用养结合 464

3.撂荒—休闲—轮作 465

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循环 467

(三)从有限中索取无限 472

1.精耕细作 474

2.“盗天地之时利” 480

3.巧妙经营,少种多收 487

三、地利与人力的运筹 498

(一)“上田弃亩,下田弃” 498

(二)“一亩三,岁代处” 503

(三)“区田以粪气为美” 508

(四)“将地偏爱偏重” 519

四、古代科技系统思维例举 524

(一)阴阳合历 524

(二)北斗和二十八宿 527

(三)圭表原理 529

(四)《山海经》的五方地理观 532

(五)都江堰和灵渠 534

(六)“齐之以味”与“炉火纯青” 539

(七)铜绿山古矿井 543

(八)《考工记》、制车 545

(九)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552

(十)方剂、炼丹、火药 558

(十一)从雕版到活字 564

(十二)“一举而三役济” 568

(十三)群炉汇流法 569

(十四)联窑 571

作为开始的结语:文化基因与中国思维的女性偏向 573

附录:论信息的内容与形式 585

重印补叙——继承·和实·时归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