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世纪潮 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五大”珍典纪实》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乌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400275
  • 页数:866 页
图书介绍:回眸世纪潮: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五大”珍典纪实,ISBN:9787801400277,作者:乌杰主编

上卷 3

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一大”--“十五大”历史概述 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与纲领 8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 11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简介 18

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8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

三、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20

五、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2

六、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2

七、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3

八、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5

九、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6

十、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28

十一、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9

十二、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30

十三、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1

十四、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32

十五、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33

第二篇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9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39

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39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42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 43

四、“五四”运动的爆发 47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60

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65

一、会议的发起和准备 94

第二章 会议概况 94

二、会议的地址和日期 96

三、会议的代表名额 102

四、会议的召开和经过 105

第三章 会议的主要成果 110

一、会议的议题和成果 110

二、会议确定的组织原则和选出的中央机构 114

第四章 会议档案 116

一、大会的纲领和决议 116

二、大会的宣言 120

三、大会的报告 129

四、大会选出的领导集体 136

第五章 会议地位评价 137

一、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37

二、大会代表的不同归宿 141

第六章 关于“一大”的回忆 148

一、毛泽东谈“一大” 148

二、陈潭秋谈“一大” 148

三、董必武谈“一大” 151

四、周佛海谈“一大” 153

五、包惠僧谈“一大” 154

六、陈公博谈“一大” 157

第三篇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63

总论 163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163

一、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 163

二、中国经济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165

三、共产国际远东会议的召开 165

四、中国各阶层救国热情高涨 166

五、中国共产党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68

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69

七、中国共产党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 171

八、重要史料摘登 172

第二章 会议概况 196

一、会议的发起与经过 196

二、西湖会议对“二大”决议的补充和完善 199

第三章 会议的成果与历史地位 203

一、会议的成果 203

二、会议的历史地位 207

三、“二大”对工人运动的推动--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发展与结束 208

一、大会宣言 213

第四章 会议档案 213

二、大会决议 221

三、大会选出的领导集体 233

四、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简介 233

五、大会制定的党章 235

第五章 语录摘登 239

一、关于中国目前的形势 239

二、关于党在现阶段的任务 242

三、关于党的指导思想 242

四、关于党的政策和策略 243

五、关于大会的成就 246

第六章 研究文选 247

一、对“二大”的历史评价 247

二、对“二大”的领导任务的介绍和评价 270

三、对“二大”的参加人数、召开地点的争议 284

四、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研究 291

五、珍闻轶事 317

六、其它 320

一、列强卷土重来,民族灾难日益深重 333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333

总论 333

第四篇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33

二、农民运动的兴起 334

三、国共合作的酝酿 336

四、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形成 344

五、工人运动的继续高涨 354

第二章 会议概况 361

一、大会的经过 361

二、大会的中心议题和争论的问题 363

三、大会通过的决议和决定 364

四、大会文件的主要内容 365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368

一、会议的历史功绩与不足 368

二、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369

第四章 会议档案 371

一、陈独秀代表中共中央向第三次党代表会议作的报告 371

二、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 374

三、关于第三国际第四次大会决议案 377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 378

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381

五、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81

七、中共“三大”中央局委员简介 383

第五章 党的“三大”以后的重要会议 385

一、中国共产党三届一中全会 385

二、中国共产党三届二次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 387

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 390

第六章 部分“三大”代表的回忆与论述 398

一、谈中共“三大” 毛泽东 398

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瞿秋白 398

三、中共“三大”党纲的修改经过 瞿秋白 400

四、中共“三大”的争论问题 蔡和森 401

五、谈中共“三大” 蔡和森 405

六、参加中共“三大” 徐梅坤 406

七、谈中共“三大”的前后情况 罗章龙 409

八、关于中共“三大”的回忆 刘仁静 416

九、谈中共“三大”的背景 张国焘 417

第七章 语录摘登 422

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 陈独秀 422

二、北京代表李大钊的意见书 427

三、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节录) 屈维它 429

四、讨论中国社会革命及我们目前的任务 代英 存统 435

五、中国革命与共产党 瞿秋白 439

六、中国商工阶级应有之觉悟 李达 440

七、张国焘给威金斯基、穆辛的信 442

八、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理由 448

九、论“三大”前后的中国形势 李立三 448

十、“三大”前后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想 华岗 452

第八章 共产国际及苏联等国学者有关中共“三大”论述摘录 454

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 454

二、(荷兰)马林(斯内夫利特)笔记(一) 455

三、(荷兰)马林(斯内夫利特)笔记(二) 459

四、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苏) 米夫 464

五、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苏) 尤里耶夫 465

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苏) 格鲁宁 467

第九章 研究文选 469

一、关于中共“三大”的中央领导机构及其成员问题 469

二、关于出席中共“三大”的代表问题 473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探讨 477

四、党的“三大”批评错误倾向问题 486

五、为什么说党的“三大”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缺乏应有的认识 488

六、关于“党内合作”问题的探讨 492

七、论中共“三大”的伟大意义 498

八、总结中共“三大”的历史经验,发展新时期的统一战线 501

九、试论中共“三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509

十、国共“党内合作”下中共改造国民党战略失误原因辩 517

十一、关于中共“三大”对加入国民党问题的争论 522

第五篇 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529

总论 529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529

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529

二、革命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544

三、北方政局的动荡 564

四、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 576

五、史料摘登 584

第二章 会议概况 592

一、大会的准备及召开 592

二、大会的宣言和决议的主要内容 594

第三章 大会地位评价 599

一、大会的意义作用及不足 599

二、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问题的提出 599

一、对于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代表报告之议决案 602

二、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报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状况之议决案 602

第四章 会议档案 602

三、对于托洛茨基同志态度之议决案 603

四、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之议决案 603

五、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 605

六、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 610

七、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 616

八、对于青年运动之议决案 619

九、对于妇女运动之议决案 621

十、对于宣传工作之议决案 622

十一、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 624

十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 626

十三、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629

十四、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 631

十五、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632

十六、中共“四大”中央局委员简介 634

第五章 党的“四大”以后的重要会议 636

一、上海紧急会议 636

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 637

三、中共中央北京特别会议 647

四、中国共产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651

五、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 660

第六章 部分“四大”代表论党的“四大” 672

一、论“四大”及其以后的革命形势和党的情形 李立三 672

二、党的“四大” 蔡和森 683

三、党的“四大” 瞿秋白 689

第七章 研究文选 695

一、关于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 周恩来 695

二、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探讨 傅尚文 701

三、全面评价“四大”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 董令仪 705

四、中共“四大”和“党内合作”策略的形成 陶用舒 710

五、关于“四大”评价中两个具体问题的探讨 何贵麟 717

六、中共“四大”会址是怎样找到并确认的 李嘉龙 723

总论 729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729

一、北伐战争胜利发展,北洋军阀大溃败 729

第六篇 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729

二、两湖工农运动高涨,土地问题紧迫 733

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735

四、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加紧干涉 737

五、“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染上海宝山路 740

六、史料摘登 746

一、大会的召开 747

第二章 会议概况 747

二、大会的议程 748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753

一、大会的历史功绩评价 753

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及其经验教训 754

第四章 会议档案 757

一、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 757

二、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 757

三、组织问题议决案 762

四、土地问题议决案 763

五、职工运动议决案 767

六、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 773

七、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774

八、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五一”节纪念告世界无产阶级书 780

九、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 781

十、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 783

十一、大会代表及选出的中央委员会 789

十二、中央政治局委员简介 790

第五章 党的“五大”以后的重要会议 794

一、八七会议 794

二、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 799

第六章 研究文选 828

一、略论中共“五大”的历史作用 828

二、关于中共“五大”评价之我见 835

三、中共“五大”的历史功绩 841

四、中共“五大”路线未能贯彻执行原因之我见 844

五、周恩来没有出席党的“五大” 846

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与1925-1927年革命的教训 846

七、关于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的评价问题 855

八、党的“五大”历史功绩试探 861

一、国民党在全国反动统治的建立 869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869

中卷 869

总论 869

第七篇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869

二、南昌起义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 871

三、湘赣边秋收起义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 874

四、广州起义夺取大城市的失败 877

五、朱毛雄师会井冈开创革命根据地 879

六、史料摘登 882

第二章 会议概况 890

一、会议的准备 890

二、会议的开幕 892

三、大会的主要日程 893

四、大会的各项决议 896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898

一、大会解决的主要问题 898

二、大会的历史功绩评价 901

第四章 会议档案 902

一、政治议决案 902

二、土地问题议决案 915

三、农民运动决议案 924

四、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 928

五、中国共产党党章 937

六、大会代表及选出的中央委员会 943

七、中央政治局委员简介 948

第五章 党的“六大”以后的重要会议 952

一、中国共产党六届二中全会 952

二、古田会议 954

三、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三中全会 958

四、遵义会议 961

五、瓦窑堡会议 964

六、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 969

七、洛川会议 972

八、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 975

第六章 研究文选 979

一、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 979

二、对党的“六大”的历史考察 993

三、略述中国共产党“六大”的历史功绩 1002

四、周恩来与党的“六大” 1005

五、瞿秋白对中共“六大”的历史贡献 1011

六、论“六大”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分析 1016

七、试论“六大”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 1019

八、正确认识党的“六大”在根据地问题上的贡献 1028

九、回顾党的“六大”前后 1032

第八篇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053

总论 1053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1053

一、德意日法西斯面临彻底覆灭 1054

二、中国抗日战争接近最后胜利 1054

三、中国人民面临光明的中国和黑暗的中国两种命运的抉择 1056

一、会议的准备 1057

第二章 会议概况 1057

二、会议召开的经过 1059

三、会议的主要议题 1062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1076

一、会议的主要成果 1076

二、会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081

第四章 会议档案 1084

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084

二、大会决议 1131

三、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领导集体(名单) 1135

四、中央政治局委员简介 1136

五、中国共产党党章 1139

第五章 语录摘登 1149

一、关于我国目前的形势 1149

二、关于党在现阶段的任务 1150

三、关于党的指导思想 1151

四、关于党的政策和策略 1153

五、关于会议的报道及评价 1156

一、党的七届一中全会 1164

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164

第六章 党的“七大”以后的重要会议 1164

三、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1166

四、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168

五、中央政治局会议 1169

六、党的七届四中全会 1170

七、党的七届五中全会 1172

八、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 1173

九、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扩大) 1173

十、党的七届七中全会 1176

一、对党的“七大”的历史回顾 1177

第七章 研究文选 1177

二、关于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1203

三、“七大”政治路线是怎样制定及其主要内容的表述 1213

四、“七大”党章 1215

五、“七大”的历史功绩 1219

六、“七大”之第一 1220

第九篇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227

总论 1227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1227

一、国际背景 1227

二、国内背景 1257

第二章 会议概况 1259

一、会议的发起 1259

二、会议召开的经过 1263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1281

一、会议的政治影响 1281

二、会议的成就 1288

三、会议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298

第四章 会议档案 1303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1303

二、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刘少奇 1305

三、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1339

四、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周恩来 1360

五、中国共产党章程 1382

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1394

七、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简介 1401

第五章 外电评论 1408

一、苏联共产党代表团团长米高扬的致词 1408

二、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团团长奥哈布的致词 1420

三、德国统一社会党代表团团长乌布利希的致词 1422

四、罗马尼亚工人党代表团团长乔治乌·德治的致词 1424

五、法国共产党代表团团长杜克洛的致词 1426

六、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团长斯科奇马罗的致词 1429

七、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代表团团长柯别茨基的致词 1431

八、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代表团团长霍查的致词 1433

九、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团团长达姆巴的致词 1435

第六章 研究文选 1437

一、在探索中形成“八大”的正确决策 1437

二、继往开来的大会 1440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1453

总论 1453

第十篇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453

一、“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454

二、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五·一六通知》 1459

三、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全面发动 1465

四、以全面夺权为特征的“文化大革命”高潮 1468

五、史料摘登 1474

第二章 会议概况 1483

一、“九大”的准备过程 1483

二、“九大”的议程和会议经过 1485

三、“九大”的政治报告和党章 1487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1495

一、“九大”的特点和评价 1495

二、九届二中全会 1495

三、林彪集团的覆灭 1500

第四章 会议档案 1503

一、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503

二、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秘书处新闻公报Ⅰ 1520

三、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秘书处新闻公报Ⅱ 1521

四、中国共产党章程 1523

五、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秘书处新闻公报Ⅲ 1526

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侯补委员名单 1528

七、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闻公报 1530

八、“九大”中央政治局委员简介 1530

第五章 语录摘登 1535

一、“五·七”指示 1535

二、炮打司令部 1535

三、我的一点意见 1536

四、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 1536

一、胜利的鲜花献给您 1541

第六章 研究文选 1541

二、在江西的日子里 1564

三、武汉“七·二○”事件始末 1569

四、霜重色愈浓 1587

第十一篇 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607

总论 1607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1607

一、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 1607

二、“批林整风”运动 1610

三、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621

四、史料摘登 1627

一、会议的发起 1638

第二章 会议概况 1638

二、会议召开经过 1641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1644

一、会议的主要问题 1644

二、会议的历史教训 1646

第四章 会议档案 1648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公报 1648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名单 1650

三、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652

四、中国共产党章程 1660

五、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663

六、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简介 1668

第五章 党的“十大”以后的重要会议及重大事件 1680

一、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与全面整顿 1680

二、周恩来主持十届二中全会 1687

三、四届人大重提经济发展蓝图 1687

四、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688

五、悼念周恩来 天安门事件爆发 1693

六、毛泽东逝世 粉碎“四人帮” 1698

第六章 珍闻轶事 1704

一、毛泽东与基辛格纵谈国内外大势 1704

二、毛泽东提出“批孔”辑录 1705

三、毛泽东器重邓小平 1706

四、让“乔老爷”去联合国 1706

五、毛泽东提拔王洪文之谜 1708

六、毛泽东洒泪悼陈毅 1708

第七章 研究文选 1711

一、《汪东兴谈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1711

二、邓小平的复出及与“四人帮”的斗争 1716

三、毛泽东批评江青 1725

四、壮行长沙定国是 1733

五、毛泽东指定第二个接班人 1737

六、美国著名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谈中共“十大” 1742

七、继续“九大”错误的中共“十大” 1744

八、邓小平力挽狂澜 1747

九、我负责一个行动小组抓江青 1758

十、历史的审判 1759

总论 1769

第一章 会议背景综述 1769

下卷 1769

第十二篇 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769

第二章 会议概况 1772

一、提前召开党的“十一大” 1772

二、会议的议程 1772

第三章 会议档案 1774

一、大会报告 1774

二、大会制订的党章 1797

三、大会选出的领导集体 1802

四、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简介 1805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818

第四章 党的“十一大”以后的重要会议和重要事件 1818

二、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 1827

三、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1828

四、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829

五、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 1832

第五章 语录摘登 1834

一、关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 1834

二、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1847

三、关于国民经济调整 1858

四、关于形势与任务 1872

一、关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 1877

第六章 研究文选 1877

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87

三、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1894

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1901

五、关于国民经济调整 1908

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1913

七、关于农村改革 1928

八、关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知识分子问题 1932

一、我国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1939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1939

总论 1939

第十三篇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9

二、国民经济已经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1940

三、全国上下实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1942

第二章 会议概况 1946

一、会议的准备 1946

二、会议的经过 1946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1954

一、会议的主要成果 1954

二、会议的历史意义 1955

一、大会报告 1956

第四章 会议档案 1956

二、大会制订的党章 1980

三、大会选出的领导集体 1993

四、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简介 1999

第五章 党的“十二大”以后的重要会议 2010

一、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 2010

二、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 2014

三、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2021

四、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 2029

五、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2033

六、党的十二届五中全会 2040

七、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2043

八、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049

九、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 2049

第六章 领导人的文章、讲话介绍 2051

一、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51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2056

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 2059

四、关于经济建设 2063

五、关于精神文明 2065

六、关于知识分子 2066

七、关于军队建设 2068

八、关于统一战线 2071

九、关于国际形势 2073

第七章 研究文选 2075

一、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2075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2079

三、关于所有制问题 2083

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与法制建设 2088

五、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093

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 2094

七、关于“一国两制” 2100

第十四篇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107

总论 2107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2107

一、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2107

二、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2107

三、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108

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2108

五、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2108

七、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2109

六、新的道路在实践中继续拓展 2109

八、全面整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110

第二章 会议概况 2111

一、会议的召开 2111

二、会议主要内容 2111

第三章 会议的历史意义 2113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基本形式 2113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 2113

三、立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正式形成 2115

五、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内容,把政治体制改革的上全党日程 2118

四、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2118

六、提出了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 2119

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开辟 2119

第四章 会议档案 2120

一、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120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2145

三、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简介 2150

第五章 党的“十三大”以后的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 2155

一、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 2155

二、中共十三届二中全会 2155

三、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2157

四、平息“六·四”政治风波 2159

五、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和第三代领导集体 2163

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 2170

七、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 2173

八、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 2175

九、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 2178

第六章 领导人讲话摘登 2179

一、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79

二、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184

三、关于加强党的建设 2188

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建设 2194

五、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2198

六、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2

七、关于治理整顿、加快与深化改革 2207

八、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12

第七章 研究文选 2221

一、关于保守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221

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226

三、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230

四、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34

五、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建设 2244

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2253

七、关于治理整顿、加快与深化改革 2260

八、关于和平发展与建立世界新秩序 2264

第十五篇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2271

总论 2271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2273

一、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大挫折 2274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进程加快 2281

三、国内经济经过治理整顿日趋好转 2284

四、国内政局平息“六·四”政治风波后更加稳定 2289

五、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2292

六、党的领导水平和驾驭宏观的能力大大增强 2299

第二章 会议概况 2318

一、会议的准备 2318

二、会议的召开 2326

第三章 会议地位评价 2333

一、会议的主要成果 2333

二、会议的历史意义 2337

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2339

第四章 党的“十四大”以后的重要会议 2339

二、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 2340

三、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2342

四、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 2344

第五章 会议档案 2346

一、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346

二、中国共产党章程 2366

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名单 2380

四、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简介 2383

五、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392

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2405

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415

八、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429

第六章 外电评论“十四大” 2441

一、香港 2441

二、澳门 2441

三、日本 2442

四、德国 2442

六、英国 2443

七、意大利 2443

五、法国 2443

八、葡萄牙 2444

九、美国 2444

十、俄罗斯 2444

第七章 研究文选 2445

一、对党的“十四大”历史意义的评价胜利走向21世纪的宏伟纲领 2445

二、珍闻轶事 2459

第十六篇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463

总论 2463

第一章 会议背景概述 2464

一、“十五大”是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形势下召开的 2465

二、“十五大”是在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形势下召开的 2467

三、“十五大”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全面推进的形势下召开的 2469

四、“十五大”是在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中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形势下召开的 2470

第二章 党的“十四大”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2474

一、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 2474

二、《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出版 2475

三、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2476

四、学习孔繁森 2476

五、中共中央任命尉健行为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批准陈希同引咎辞职 2477

六、江泽民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2478

七、邓小平逝世 2482

八、江泽民在中央党校“5·29”讲话 2501

九、香港回归祖国 2504

第三章 会议概况 2508

一、会议的准备 2509

二、会议的召开 2517

第四章 会议地位评价 2527

一、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 2527

二、会议的历史意义 2532

一、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536

第五章 会议档案 2536

二、中国共产党章程 2558

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工作报告 2571

四、第十五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2580

五、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侯补委员简介 2583

第六章 外国和港台地区舆论评中共“十五大” 2593

第七章 研究文选 2597

一、“十五大”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2597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601

三、珍闻轶事 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