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中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伟大旗帜 1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跨世纪的开创性科学 1
(一)跨世纪的伟大实践与跨世纪的全新科学 1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 4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的中心内容和体系结构 7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必然性和特点 12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必然性 12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17
三、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18
(一)学习的重要意义 18
(二)学习的方法 21
第一章 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第一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3
当代中国向何处去 23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25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7
第二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9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道路 29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胜利 32
坚持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7
第三节 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迈向21世纪 41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普遍性和实践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45
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49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 52
第一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确立 5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5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59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59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2
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66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9
基本路线的形成、内容和实质 6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76
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和胜利线 80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83
选择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83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89
九十年代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94
第二节 坚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95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使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95
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98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102
第三节 实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105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105
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108
合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09
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111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12
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113
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化生产力是现代化的根本基础 114
第一节 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 114
现代化社会生产力是一种系统组合力 114
现代化社会生产力的组合规律 115
生产力系统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119
第二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生产结构 121
我国原有生产结构的主要弊端 122
建设现代化生产结构的要点和原则 124
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生产结构的主要内容 130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优化生产力布局 137
生产力优化布局的重大意义 137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变迁 139
我国生产力优化布局的展望 142
第五章 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5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 14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确立 14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1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建立途径 15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5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 15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 159
第三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61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161
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 16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167
第六章 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69
第一节 坚持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169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 169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71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保证 1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改革 174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及改革 174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 178
探索公有制经济新的形式 183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 186
第三节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0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190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途径 197
国有企业改革模式的选择 20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和消费 2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和物质利益关系 209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209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和物质利益原则 214
社会主义的积累和消费 216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220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2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分配形式及其特点 2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收入的非主体分配形式 227
第三节 改革分配体制,完善分配机制 229
我国原有分配体制的主要弊端 229
改革工资制度,建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工资体制 230
完善分配机制,处理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三类关系 23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 2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2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的结构和特点 236
消费水平和对个人消费的科学指导 238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宏观调控体系 24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41
经济运行机制及其特征 2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内涵 242
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24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目标模式 250
第二节 积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252
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完备的市场体系 252
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形式 258
改革价格体系,建立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264
第三节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设 267
宏观经济调控与政府的经济职能 267
宏观经济控调的目标、手段和政策 271
建立健全间接调节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74
第九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全方位开放 2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280
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80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理论依据 281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84
第二节 全方位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286
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86
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 288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289
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原则 293
第三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95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95
我国经济特区的特点及作用 297
沿海开放地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299
沿江、沿边的对外开放 301
第十章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06
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30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 31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11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 311
大力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13
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环境建设 317
第三节 强化和改进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323
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23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23
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 326
大力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科学文化成果 327
第十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30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330
民主与民主政治 33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征 33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34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339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 33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41
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 342
第三节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345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45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完善民主政治 347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48
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351
第十二章 发展统一战线,增强依靠力量 354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爱国统一战线 354
社会主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性 354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任务和方针 356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59
“一国两制”是我国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365
第二节 大力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371
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371
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374
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379
第三节 加强国防现代化,发展和平外交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379
建设现代化国防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79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广泛争取国际朋友 381
抓住和平发展主题,争取有利国际环境 382
第十三章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384
第一节 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8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384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 385
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386
第二节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388
改善党的领导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客观要求 388
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增强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389
强化全党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 392
第三节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党的领导 393
党的建设关键是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393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 394
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到实处 397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401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4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新发展 40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 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 405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410
第二节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走好历史必由之路 413
胜利迈向21世纪的宏伟纲领 413
当代中国青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使命 414
坚定信念走历史必由之路,尽振兴中华之责 416
后记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