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热病 1
1.温邪入络 张菊人 1
2.风温 王现图 3
3.感冒 张子琳 5
4.风温误治热入心包 李继昌 7
5.春温病阳明经热证 吴佩衡 10
6.春温误治变证 李继昌 12
7.暑时夹阴格阳 顾渭川 14
8.暑温 张伯臾 16
9.伏暑 李聪甫 19
10.湿温邪陷厥阴 王显夫 21
11.秋温 严苍山 23
12.温病误补 蒲辅周 26
13.瘟疫病误治变证转阳极似阴证 吴佩衡 29
14.温热兼痧疹 张锡纯 32
15.麻后误治 廖仲颐 34
16.壮年麻疹 王渭川 35
17.烂喉痧麻色紫暗邪陷三阴 丁甘仁 38
二、伤寒病 40
18.太阳病中风 万济舫 40
19.表虚伤风误汗亡阳 李继昌 42
20.太阳过表阳虚 刘天鉴 43
21.表寒夹饮 刘天鉴 45
22.高热不退 赵棻 47
23.少阳证 孙允中 49
24.太阳阳明合病 戴丽三 51
25.大青龙汤证误辨 姚贞白 53
26.伤寒太阳少阴两感证 戴丽三 56
27.太少“两感”、“戴阳” 丁甘仁 58
28.夹阴伤寒 戴丽三 60
29.伤寒 金子久 64
30.伤寒误治变证 李继昌 66
31.寒中厥阴、神昏痉厥 周小农 68
32.阴厥腹痛 赖良蒲 71
33.阳邪厥逆 刘天鉴 73
34.热厥 黎庇留 74
35.寒入厥阴救逆 戴丽三 76
36.中风 沈绍九 79
三、内科病 79
37.阴虚头痛 窦伯清 81
38.阳虚寒盛发热 杨志一 83
39.阳虚寒湿 戴丽三 85
40.中气暴脱寒热似疟 戴丽三 89
41.百合病 赵锡武 91
42.顿咳 赵心波 93
43.肾虚咳嗽 朱卓夫 95
44.悬饮 曹颖甫 96
45.咳喘宿疾 岳美中 99
46.痰结肺胃喘咳晕绝 王堉 100
47.食道上端慢性溃疡 许履和 103
48.反胃 赵守真 106
49.胃病 谭述渠 108
50.脘痛 谢海洲 110
51.胃下垂(张力低) 章庆云 112
52.嘈杂症 潘兰坪 115
53.腹痛 俞岳真 117
54.甘遂半夏汤治久泻 衣震寰 120
55.下利清谷 黎庇留 123
56.痢疾 高仲山 125
57.久痢 廖仲颐 126
58.休息痢 逸舲 128
59.咯血 张山雷 129
60.吐血 朱卓夫 132
61.尿血 张赞臣 133
62.尿血 章次公 137
63.便血 冉雪峰 139
64.房劳吐血 易聘海 141
65.热痹 张琪 143
66.痛痹变异 张菊人 144
67.半身冷痛 张梦侬 147
68.寒湿型痰注肩臑臂痛 杨作楳 149
69.消渴 朱卓夫 151
70.痫证 刘惠民 152
71.狂病 沈绍九 156
72.肿胀呕吐 袁焯 158
73.肿胀 叶熙春 161
74.湿热发黄 关幼波 163
75.肝气 黄文东 165
76.疝气 李斯炽 167
77.筋痿 赵明锐 169
78.血分水肿 邹云翔 170
79.气膨胀 刘梓衡 173
80.血膨胀 刘梓衡 175
81.石淋 黄一峰 179
82.阴囊萎缩 颜德馨 181
83.阳痿 言庾孚 182
84.不排精 颜德馨 183
四、妇科病 185
85.痛经 钱伯煊 185
86.崩漏 罗元恺 188
87.热入血室 易巨荪 190
88.闭经 华廷芳 192
89.误补经闭 李健颐 194
90.产后发热 戴丽三 197
91.产后感冒风寒 沈绍九 199
92.产后呃逆不止 颜德馨 202
五、外科病 204
93.喉喑 路志正 204
94.失音 何任 207
95.阴寒舌痛 戴丽三 210
96.鼻痒 廖仲颐 211
97.鼻蓄脓久成虚证 马光亚 212
98.口疮 言庾孚 213
99.耳聋 言庾孚 216
100.脱发 刘树农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