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 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1
第一篇 化学分析法 1
第一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1
§1-1 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1
§0-2 环境监测的内容 2
§0-3 监测方法分类 3
§1-2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 4
§1-3 有效数字及计算规则 11
习题 14
第二章 滴定分析 16
§2-1 滴定分析概述 16
§2-2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16
§2-3 滴定分析的计算 19
习题 25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27
§3-1 酸碱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及溶液酸碱性的计算 27
§3-2 缓冲溶液 32
§3-3 中和反应和盐类的水解 35
§3-4 酸碱指示剂 39
§3-5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44
§3-6 酸碱滴定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51
§3-7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5
§3-8 酸碱质子理论及电子理论 56
习题 61
第四章 络合滴定法 64
§4-1 概述 64
§4-2 氨羧络合剂 65
§4-3 EDTA与金属离子的络合反应 66
§4-4 络合滴定影响因素 67
§4-5 络合滴定指示剂 74
§4-6 络合滴定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77
习题 82
第五章 沉淀滴定法 83
§5-1 溶度积原理及分步沉淀 83
§5-2 摩尔法滴定基本原理 84
§5-3 沉淀滴定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85
习题 86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88
§6-1 条件电极电位 88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进行的程度 90
§6-3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93
§6-4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95
§6-5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96
§6-6 高锰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98
§6-7 重铬酸钾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00
§6-8 碘量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01
习题 106
第二篇 仪器分析法 107
第七章 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法 107
§7-1 光的基本性质及电磁波谱 107
§7-2 比色及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08
§7-3 测定方法及仪器 113
§7-4 比色和分光光度法的误差来源及测定条件的选择 118
§7-5 比色及分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23
习题 126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28
§8-1 概述 128
§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基本原理 129
§8-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31
§8-4 定量分析方法 135
§8-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的干扰及其抑制 136
§8-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37
习题 139
第九章 电位分析法 141
§9-1 概述 141
§9-2 pH值的电位测定法 142
§9-3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46
§9-4 电位滴定法 152
习题 154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 156
§10-1 极谱分析基本原理 156
§10-2 极谱定量分析 159
§10-3 溶出伏安法 162
§10-4 极谱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63
习题 164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165
§11-1 色谱分析概述 165
§11-2 气相色谱分析基础知识 166
§11-3 气相色谱分析仪器 169
§11-4 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173
§1-5 气相色谱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78
习题 180
第三篇 环境污染监测 181
第十二章 水质污染监测 182
§12-1 水的分布、循环和污染 182
§12-2 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 186
§12-3 监测方案的制定 196
§12-4 物理性质及其测定 203
§12-5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206
§12-6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208
§12-7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10
第十三章 大气污染监测 212
§13-1 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分类 212
§13-2 大气质量标准 213
§13-3 监测方案的制定 217
§13-4 采样方法和仪器 219
§13-5 气体体积的换算与测定结果的表示法 223
§13-6 粒子状污染物的测定 224
§13-7 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 227
§13-8 标准气体的配制 229
§14-1 有害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232
第十四章 固体废物污染监测 232
§14-2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33
§14-3 固体废物监测 235
第十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 238
§15-1 土壤污染的来源和监测项目 238
§15-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9
§15-3 污染物的测定 241
第十六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3
§16-1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的意义和内容 243
§16-2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243
§16-3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251
第四篇 教学试验 252
实验一 259
附录 296
参考文献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