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六十条》的制定 1
《工业七十条》的诞生 45
六十年代初期国民经济调整的历史局限 73
关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一些探索 86
1963—1965年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决策的形成及实施 97
“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 116
刘少奇六十年代调整的贡献 132
毛泽东、刘少奇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的比较 145
大寨典型的树立与“农业学大寨”口号的提出 157
“五·七指示”提出了新的经济体制模式 178
“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国民经济 189
“抓革命、促生产”口号的提出 207
“红旗渠”——人造天河的建成 22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27
编制第四个五年计划 239
中央直属企事业下放地方管理 244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249
艰难中发展的军事工业 254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一次高潮 267
“革命搞好了,生产就可以下降吗?” 279
邓小平创造出“三项指示为纲” 292
“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316
邓小平1978年的“北方谈话” 361
1977、1978年经济理论大讨论 372
邓小平与中国改革起点的合理选择 387
万里、赵紫阳等对农村改革的大胆尝试 400
陈云的发言与经济工作大转折 432
“洋跃进”与十年规划的新失误 443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策的形成 458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 474
农口干部座谈会引发的争论 487
一份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504
要理直气壮地抓社会主义利润 526
对待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态度 536
企业本位论 542
改革初期对于企业一长制的考察 568
“计划外产品”走进流通 588
我们为什么调整生产结构? 602
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612
起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的经过 632
筹建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 650
陈云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 681
邓小平提出把知青纳入城镇就业轨道 699
对农业学大寨问题的初步总结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