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1
二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 7
三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丰富 14
四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 18
一个有待辛勤耕耘的园地——古代史学批评的历史和理论 25
一 鸟瞰史学批评的历程 25
二 德、才、学、识 28
三 总结这一份史学遗产 30
直书与曲笔——史家作史态度与“心术” 32
一“书法无隐”的传统 32
二“直书”与“曲笔”的对立 35
三 对“心术”的探究 38
一 采撰的得与失 42
采撰的得失——如何对待历史事实 42
二“有是事而知是书,斯为事实” 44
三“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 46
史法和史意——从形式与内容的审视到思想的剖析 50
一“史法”和“史意” 50
二 叶适的“史法”论及其史学批评 54
三 章学诚的“史意”论及其史学批评 56
天与人及天人之际——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 60
一“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60
二“天道,不复系乎人事”,“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62
三“天文、地理、人道,本皆人之所以自命,吉凶祸福,要当反之于身” 66
人意·时势·事理——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续) 68
一“人意”与“时势”的千年聚讼 68
二“时势”与“事理” 71
三“圣人之意”和“生人之意” 73
一 马、班历史视野的歧异 76
会通与断代——观察历史的两种视野 76
二 刘知几对断代为史的推崇 78
三 郑樵对“会通之义”的阐释 80
四 章学诚论“通史家风” 82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 85
一 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85
二“史之纪事,莫大乎治乱” 87
三 为史当重“经世之大略”,明“得失之枢机” 90
史学的审美——史书的体裁体例和文字表述 93
一 史学也讲究审美吗? 93
二 史书的“秩序之美”和结构之美 95
三 史书的文字表述之美 99
史论的艺术——关于历史评论的评论 102
一 丰富的历史评论遗产 102
二“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 103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106
四“于序事中寓论断” 108
心术与名教——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和礼法原则 110
一“直道”和“名教” 110
二“心术”和“名教” 112
三“名教”观念和史学发展 114
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史学批评的方法论举例 118
一 三史是非和史学批评方法论 118
二“人恣”与“蔽真” 119
三“人臆”与“失真” 122
四“人谀”与“溢真” 124
比较与批评——兼说史学批评的活力 127
一 比较—— 一个古老的批评方法 127
二 在比较中发展史学批评理论 130
三 史学批评的活力 133
时有古今 述有体要——史学批评与知人论世 136
一 从马端临评论《通典》《通鉴》说起 136
二 王圻对马端临《文献通考》的评论 138
三 客观“时势”和前人“苦心” 139
四 “古人之世”与“古人之身处” 141
素养·职责·成就——史家批评论三题 144
一 史家的素养 144
二 史家的职责 147
三 史家的成就 150
鉴识与探赜——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 154
一 从“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说起 154
二 误区种种 156
三 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 159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关于批评的批评 163
一 批评之批评的历史 163
二 批评之批评的是非 165
三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 169
一 史学家和史学批评 173
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史学批评的不同视角和层次 173
二 政治家和史学批评 176
三 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批评 179
附论 中国史学发展概说 183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 185
一 历史意识 185
二 史学意识 189
最初的步履 193
一 传说、官书和史诗 193
二 国史和《春秋》 197
三 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 199
成一家之言 202
一 秦与汉初历史思想的发展 202
二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 204
三 皇朝史的创立 208
一 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 210
多途发展时期 210
二 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211
三 地方史、家史、谱牒和别传 216
发展中的重要转折 218
一 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218
二 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 220
三 典章制度史巨著的创立——《通典》 222
四 通史撰述的复兴趋势 224
辉煌的时代 226
一《资治通鉴》和《通志》 226
二 三部当代史 229
三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231
四 辽、金史学的特点 233
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 234
一《蒙古秘史》及其他 234
二《文献通考》和《通鉴》胡注 237
三 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239
走向社会深层 242
一 方志与稗史 242
二 经济史撰述的繁富 244
三 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247
总结与嬗变 250
一 历史批判精神和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250
二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253
三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255
四 清代官修史书的成就 258
新旧更迭的开端 259
一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 259
二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262
三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264
四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 266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