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注释 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卢森贝,Д.И.著;赵木斋,朱培兴译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1963
  • ISBN:4002·195
  • 页数:393 页
图书介绍:

前言页 1

出版说明 1

作者初版前言 2

序言 5

怎样读《资本论》 6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对象 10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次序 15

广义的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 18

马克思的方法 27

历史唯物主义 30

辩证观点中的抽象和具体 34

逻辑的和历史的 38

归纳和演绎 41

分析和综合 45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 47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59

研究的对象 59

研究的次序 63

第一章 商品 65

研究的对象 65

研究的次序 66

现象的表面 67

Ⅰ.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67

从表面到本质 68

抽象劳动和价值 69

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 70

价值和劳动生产率 71

结束语 72

Ⅱ.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二重性 73

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的意义 73

具体劳动 74

抽象劳动 75

抽象劳动的数量 76

简单劳动和熟练劳动 76

概要 77

Ⅲ.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79

A.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82

1. 价值表现的二级: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83

2. 相对价值形式 84

a.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85

b. 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 89

3. 等价形式 90

由于这种形式所产生的错觉 90

4. 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94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97

C. 一般的价值形式 98

D. 货币形式 99

总的概括 100

Ⅳ.商品拜物教及其秘密 103

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意义 103

商品拜物教受商品生产制约 104

商品拜物教和价值形式 105

商品的和宗教的拜物教 106

其他社会形态 107

古典学派的价值论 108

第一章注 113

第二章 交换过程 114

研究的对象 114

研究的次序 116

交换及其矛盾的分析 116

在交换的发展中矛盾的解决 118

对货币的本性和起源的观点的批判 119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121

研究的对象 121

价格和价格标准 123

Ⅰ.价值尺度 123

研究的次序 123

价格的一般上升或一般下降 125

价格同价值在量上的不一致和在质上的不相适应 125

Ⅱ.流通手段 126

A. 商品的形态变化 127

商品循环W--G--W 127

第一个阶段:W--G 128

第二个阶段:G--W 129

商品的总的形态变化 129

质的说明 131

B.货币的流通 131

量的说明 132

C. 铸币。价值符号 132

筹币和金块 132

价值符号 133

纸币 134

Ⅲ.货币 135

A. 储藏手段 135

同流通手段机能的联系 135

储藏的各种形式及其意义 136

货币储藏对于商品生产发展的影响 137

信用的实质 138

信用产生的条件 138

B. 支付手段 138

支付手段的机能的特点 139

信用对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影响 140

C. 世界货币 141

第三章注 141

研究的对象 145

研究的次序 148

Ⅰ.资本的总公式 149

两种流通形式的相同和差别 149

充当新角色的货币 149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149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149

货币的新的谜 150

Ⅱ.总公式的矛盾 151

矛盾的实质 151

论证的进程 152

Ⅲ.劳动力的买和卖 156

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 156

“自由的”劳动者 157

劳动力 158

劳动力的价值 159

劳动者是资本家的债权人 161

第四章注 162

研究的对象 167

研究的次序 169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71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171

研究的对象 171

研究的次序 172

Ⅰ.劳动过程,或使用价值的生产 173

人的劳动 173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74

生产消费 175

生产资料 175

Ⅱ.价值增值过程 176

工作时的雇佣劳动者 176

资本家对劳动力的消费 176

价值的形成过程 177

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 178

对其他利润论的再批判 178

剩余价值的源泉 180

社会必要劳动和熟练劳动 180

第五章注 181

研究的对象 183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83

研究的次序 184

价值转移过程 184

价值的转移和劳动生产率 185

生产资料各个部分的价值的转移 186

资本的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86

第六章注 188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189

研究的对象 189

产品价值各个部分的标志 190

m与v之比 190

Ⅰ.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190

研究的次序 190

剩余价值率和剥削率 191

Ⅱ.产品价值在产品个个相当部分上的表现 193

价值各个部分的唯一“物质承担者” 193

Ⅲ.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194

两种错误 194

Ⅳ.剩余产品 195

第七章注 196

第八章 劳动日 197

研究的对象 197

研究的次序 200

Ⅰ.劳动日的界限 201

Ⅱ.对于剩余劳动的贪欲 202

工厂主和领主 202

Ⅲ.无法律限制剥削的英国产业部门 204

这种研究的意义 204

Ⅳ.日间劳动和夜间劳动。换班制度 205

资本家怎样理解劳动日 205

Ⅴ.争取标准劳动日的斗争 206

概要 209

第八章注 211

研究的对象 212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212

研究的次序 214

第一个定律 214

第二个定律 215

第三个定律 215

资本的数额 216

资本的使命 217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19

研究的对象 219

研究的次序 221

研究的对象 222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222

研究的次序 223

劳动日的两个部分 224

相对剩余价值 224

超额剩余价值 225

第十章注 226

第十一章 协作 228

研究的对象 228

研究的次序 230

对协作的一般概述 230

协作劳动的优越性 232

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形式 233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235

研究的对象 235

研究的次序 236

Ⅰ.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237

第十一章注 238

Ⅱ.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238

工场手工业与协作的区别 238

工场手工业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238

Ⅲ.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 239

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239

技术与经济 240

“工人等级制度”的形成 241

Ⅳ.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241

从劳动过程本身的观点来考察分工 241

这两种分工之间的主要差别 242

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无政府状态和组织性 244

Ⅴ.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244

决定必要资本量的规律 244

对劳动的统治 245

工人在技术上束缚于资本 245

第十二章注 246

工场手工业的缺点 246

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分开 246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248

研究的对象 248

研究的次序 249

Ⅰ. 机器的发展 251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机器 251

新技术获胜的道路 251

Ⅱ. 机器价值向产品上的转移 252

应用机器的经济界限 252

机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各种矛盾 253

Ⅲ.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254

童工和女工 255

机器和劳动日的延长 256

机器和劳动的强化 257

Ⅳ. 工厂 258

工厂的两个定义 258

资本主义工厂的实质 259

Ⅴ. 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260

Ⅵ. 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261

这个理论的错误何在? 261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262

工人绝对人数的增加和工人相对人数的减少 263

Ⅶ. 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 264

Ⅷ. 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内劳动的革命 265

Ⅸ. 工厂法 267

第八章和本章所作的分析的区别 267

大工业和综合技术教育 268

旧的家庭关系遭到破坏 269

争取工厂法的斗争 270

Ⅹ.大工业和农业 271

机器在农业中的作用 271

工业和农业发展道路的一致 272

第十三章注 273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75

研究的对象 275

研究的次序 276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277

研究的对象 277

研究的次序 278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 279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相同点和区别 285

资本产生的自然历史前提 286

对李嘉图学派的批判 288

第十四章注 289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290

研究的对象 290

研究的次序 291

第一种情况 291

第二种情况 294

第三种情况 295

第四种情况 295

第十五章注 296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299

几点意见 299

研究的对象 301

第六篇 工资 301

研究的次序 302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303

研究的对象 303

研究的次序 304

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304

古典学派对问题的解释 305

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 306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的客观制约性 307

第十七章注 307

研究的对象 309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309

研究的次序 310

工资的基本形式 311

“劳动价格” 311

工资取决于劳动价格和劳动量 311

小时付酬 312

劳动日的长度和劳动价格 312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314

研究的对象 314

研究的次序 314

计件工资的特点 315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315

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注 316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317

几点意见 317

研究的对象 319

研究的次序 321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323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323

研究的对象 323

几点初步意见 324

研究的次序 324

可变资本的再生产 325

整个资本再生产 327

资本主义关系的再生产 328

第二十一章注 330

第二十二章 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 332

研究的对象 332

研究的次序 333

Ⅰ. 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334

Ⅱ. 政治经济学方面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336

Ⅲ. 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 337

Ⅳ. 决定积累量的几种情况 339

劳动力被剥削的程度 340

劳动生产力 341

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增大 343

垫支资本的量 343

Ⅴ. 所谓劳动基金 343

第二十二章注 346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 347

研究的对象 347

研究的次序 348

关于资本构成 349

提高工资的可能性 350

Ⅰ. 在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350

提高工资的界限 351

现象的外表和实质 352

Ⅱ. 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过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 35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353

资本构成的量的增长和质的变化 354

积聚和集中 355

积聚和集中的对立与统一 356

Ⅲ. 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日益扩大的生产 358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的必然产物 358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的必要条件 359

积累,工业周期和工资 360

“工资铁律”学说和补偿论的批判 361

Ⅵ. 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 364

流动的、潜在的和停滞的形式 364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普遍规律 365

马尔萨斯的人口“规律” 367

Ⅴ. 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的实例 371

抽象和具体 371

本篇实例的意义 373

第二十三章注 374

研究的对象 377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377

研究的次序 379

Ⅰ. 原始积累的秘密 380

Ⅱ.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 381

Ⅲ. 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383

Ⅳ. 资本主义农场主的产生 385

Ⅴ.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386

Ⅵ. 产业资本家的产生 388

Ⅶ.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390

第二十五章 近代殖民学说 392

本章的意义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