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未来社会 评两种社会制度“趋同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樊期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0014151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趋同论”及其历史演变 3

第一章 “趋同论”概论 3

第一节 “趋同论”产生、发展的基本线索 3

一、“趋同论”的由来 3

二、“趋同论”的形成 5

三、“趋同论”的兴盛 7

第二节 “趋同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9

一、“趋同论”是西方学者被迫承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产物 9

二、“趋同论”的兴起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紧密相关 9

三、“趋同论”新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 11

四、“趋同论”的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进行歪曲理解的结果 12

第三节 “趋同论”的思想和理论渊源 13

一、“趋同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4

二、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是“趋同论”产生的催化剂 17

第一节 熊彼特的“趋同论”思想 21

第二章 “趋同论”思想的萌芽与形成 21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2

二、“趋同论”的思想萌芽 25

第二节 索罗金的“趋同论”思想 27

第三节 罗斯托的“单向趋同论”思想 30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30

二、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单向趋同论”思想 33

一、丁伯根在经济学上的主要成就 35

第四节 丁伯根正式创立“趋同论” 35

二、“趋同论”完整形态的产生 36

第五节 加尔布雷思的“完全趋同论”思想 40

一、加尔布雷思的“二元体系”理论 41

二、“完全趋同论”思想的形成 43

第三章 “趋同论”思潮的发展 50

第一节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趋同论”思想 51

一、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 52

二、贝尔的“趋同论”思想 54

第二节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社会趋同论”思想 57

一、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社会”理论 59

二、托夫勒的“趋同论”思想 62

第三节 奈斯比特的“社会发展趋势趋同论”思想 64

一、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 67

二、奈斯比特的“趋同论”思想 69

第四节 堺屋太一的“知识价值社会趋同论”思想 74

一、堺屋太一的“知识价值社会论” 74

二、对“知识价值社会论”的评析 78

第二编 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技术决定论” 87

第四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87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88

一、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89

二、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91

三、近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94

一、现代科学革命 102

第二节 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02

二、现代技术革命 104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109

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112

第三节 现代科技革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16

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116

二、现代科技革命引起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深刻变化 117

三、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121

四、现代科技革命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 123

第四节 现代科技革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 124

一、现代科技革命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25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评“权利转移”论 129

第五章“科学技术决定论”是“趋同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136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科学技术决定论” 136

一、“科学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形成 136

二、“趋同论”形成时期的“科学技术决定论” 138

三、“趋同论”发展时期的“科学技术决定论” 140

四、划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决定论”的界限 141

第二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若干观点剖析 143

一、评科技进步等同于社会进步的观点 143

二、评以生产力的发展代替生产关系变革的观点 146

三、评以社会技术形态代替社会经济形态的观点 148

第三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的实质是唯心史观 153

第三编 “趋同论”的方法论透视 161

第六章 “趋同论”的比较方法 161

第一节 “趋同论”和比较方法 162

一、比较方法是“趋同论”的重要研究方法 162

二、科学比较方法的基本要求和局限性 164

第二节 两种社会制度“趋同”的结论是怎样从比较中得出来的 170

一、所有制方面的比较 170

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比较 176

三、分配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比较 182

第三节 “趋同论”比较方法的非科学性 187

一、违背了科学的比较方法的基本要求 188

二、忽视了比较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190

三、以现象的趋同抹煞本质的对立 193

第七章 “趋同论”的形而上学方法 196

第一节 世界的整体化是否淹没了矛盾冲突 197

一、“在大地上建立天国”的神话 197

二、世界整体化的实际内容和意义 199

三、世界整体化和地上“天国”神话的破产 202

第二节 对立面现象上的“相似”、“接近”是否消解了对立面的斗争 206

一、实现“趋同”方式的种种说法 206

二、唯物辩证法承认对立面的相似、共同点及其意义 210

三、“接近”、“相似”并没有消解对立面的斗争 216

第三节 质的界限不可模糊,量变岂能代替质变 218

一、不同事物的质的界限不可模糊 219

二、改良主义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221

第八章 “趋同论”方法论的典型剖析 226

第一节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方法论剖析 226

一、贝尔方法论的出发点: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思想 228

二、“中轴原理”方法析义 235

三、贝尔方法论溯源及批评 240

第二节 托夫勒“趋同论”的方法论剖析 247

一、托夫勒方法论的原则:以机会论、偶因论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248

二、托夫勒塑造第三次浪潮社会变革的模式方法 257

第三节 “趋同论”方法论错误的根源 263

一、“趋同论”方法论错误的阶级根源 264

二、“趋同论”方法论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267

第四编 两种未来社会观 277

第九章 “趋同论”的未来社会观 277

第一节 “趋同论”未来社会观的政治实质 278

一、鼓吹资本主义“永恒论” 278

二、以阶级融合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社会革命学说 281

第二节 “趋同论”的社会政治功能 292

一、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思想武器 292

二、配合民主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蜕变的理论工具 295

第三节 “趋同论”的理论实质是唯心史观 298

一、“趋同论”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99

二、“趋同论”的理论实质是以观念决定论为特征的唯心史观 302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观 3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可逆转 309

一、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309

二、社会主义已经初步显示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3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320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320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走向未来 325

结束语 历史的航船将驶向何方? 335

一、马克思主义与未来学 335

二、历史的未来和未来的历史 338

三、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总格局 343

四、一位科学家的沉思 347

参考书目 354

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