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一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1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情况 1
(二)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9
(三)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14
二 荀子的生平和他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与继承 25
(一)荀子的生平 25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与继承 33
三 “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 41
(一)自然的天 42
(二)“天有常道” 52
(三)“天地之变”不可畏 58
(四)“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 65
四 “察乎性伪之分”的人性论 73
(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76
(二)“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和礼法起源论 91
(一)“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论 101
五 “明分使群”的社会观 101
(二)解决“欲多而物寡”矛盾的“度量分界”和“足国之道” 116
六 “隆礼”“重法”的政治论 130
(一)“法后王,一制度”的封建统一论 131
(二)“立君上之执”、“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的地主阶级专政论 145
七 以“解蔽”为任务的认识论 162
(一)“凡可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 163
(二)“天官意物”与“心有征知” 170
(三)“学至于行之而止” 184
八 以“正名”为目的的逻辑思想 192
(一)“制名以指实” 193
(二)“名”、“辞”、“辨说” 212
九 荀子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法因素及其与形而上学并存的原因 222
(一)荀子思想体系中的辩证法因素 223
(二)在荀子思想体系中辩证法因素与形而上学并存的原因 234
十 荀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命运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