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1
大事记 19
特载 领袖与濮阳 157
专记一 中华龙乡 197
概述 197
第一章 西水坡遗址 198
第一节 发现与发掘 198
第二节 主要遗迹 201
第三节 主要遗物 204
第四节 西水坡遗址研究 205
第二章 濮阳龙文化 208
第一节 中华第一龙 209
第二节 龙文化研究 209
第三节 龙文化活动周 217
专记二 革命老区 221
概述 221
第一章 组织建设 223
第一节 党组织建设 224
第二节 政权建设 229
第三节 抗日救亡团体 230
第二章 统战工作 232
第一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32
第二节 日伪军工作 235
第三节 地下交通线 237
第三章 军事斗争 238
第一节 抗日武装 239
第二节 军事组织 241
第三节 重要战事 243
第四节 战勤工作 247
第四章 经济文化建设 250
第一节 财政经济 251
第二节 民主民生斗争 255
第三节 土地改革 256
第四节 文化教育 258
专记三 中部名城 263
概述 263
第一章 国家卫生城市 266
第一节 组织部署 267
第二节 环境建设 267
第三节 创建成效 268
第二章 国家园林城市 271
第一节 创建管理 272
第二节 园林建设 273
第三节 考核验收 274
第三章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276
第一节 组织部署 276
第二节 创建活动 277
第三节 城区村改造 280
第四节 考核命名 281
第四章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82
第一节 组织部署 282
第二节 旅游开发 283
第三节 旅游管理 285
第四节 考核验收 286
第五节 旅游景点选介 287
第一篇 政区 295
概述 295
第一章 区域区划 295
第一节 境域 295
第二节 建制沿革 296
第三节 行政区划 308
第二章 地名 326
第一节 古国 326
第二节 古州郡县 327
第三节 古城邑 329
第四节 自然地名 331
第五节 政区地名 333
第三章 县区概况 338
第一节 濮阳县 338
第二节 清丰县 345
第三节 南乐县 352
第四节 范县 362
第五节 台前县 367
第六节 市区 373
第二篇 自然环境与保护概述 379
第一章 地质 380
第一节 地层 381
第二节 地质构造 386
第三节 工程地质 388
第四节 石油地质 391
第二章 地貌 392
第一节 地貌特征 392
第二节 地貌类型 393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394
第一节 气候 394
第二节 物候 409
第四章 河流 411
第一节 古代河道 412
第二节 现代河流 414
第五章 土壤 417
第一节 土壤类型 417
第二节 土壤养分 420
第六章 植物 动物 421
第一节 植物 422
第二节 动物 423
第七章 自然灾害 424
第一节 气象灾害 424
第二节 地质灾害 435
第三节 生物灾害 437
第八章 环境保护 439
第一节 环境质量 439
第二节 污染与防治 443
第三节 环境监测 447
第四节 环境管理 447
第三篇 自然资源与管理概述 451
第一章 土地资源 452
第一节 资源概况 452
第二节 土地开发 455
第三节 土地管理 457
第二章 矿产资源 460
第一节 矿藏矿产 460
第二节 矿产管理 461
第三章 水资源 462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 462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 464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464
第四篇 人口与计划生育概述 469
第一章 人口分布 470
第一节 城乡分布 471
第二节 人口密度 472
第二章 人口变动 473
第一节 自然变动 473
第二节 社会变动 474
第三章 人口构成 475
第一节 性别构成 475
第二节 年龄构成 477
第三节 婚姻构成 479
第四节 文化构成 481
第五节 在业人口构成 486
第六节 不在业人口构成 495
第七节 家庭结构 498
第四章 计划生育 499
第一节 计划生育政策 501
第二节 计划生育宣传 504
第三节 节育技术 506
第四节 计划生育管理 508
第五节 育龄妇女生育状况 509
第六节 计划生育机构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