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3
第二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三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 9
第四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则 11
第二章 诊法 17
第一节 问诊 17
1.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7
1)一般情况 19
2.问诊的内容 19
2)主诉 21
3)观病史 21
4)既往史 83
1.望神 85
5)生活史 86
6)家族史 86
第二节 望诊 86
2)失神 87
1)得神 87
3)假神 89
2.望色 89
1)常色的特征 91
2)病色的特征 93
3)五色主病 95
3.望形体 101
1)强弱 101
1)舌诊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103
4.望舌 103
2)胖瘦 103
2)舌诊的内容 105
3)舌诊的临床意义 133
4)舌诊的现代研究 135
5.望皮肤 155
6.望小儿食指络脉 169
7.望排出物 177
第三节 闻诊 183
1.听诊 183
1)听语声 185
2)听呼吸 187
3)听咳声 189
2.嗅诊 191
1)恶臭气味 191
2)腥臭气味 191
3)特殊气味 191
第四节 切诊 193
1.脉诊 193
1)脉象形成原理 193
2)脉诊的临床意义 195
3)脉诊的部位 196
4)脉诊的方法 197
5)正常脉象 199
6)病理性脉象 201
7)脉诊的现代研究 243
2.按诊 266
1)按诊的方法 266
2)按诊的内容 267
第三章 辨证 271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73
1.表里辨证 276
1)表证 277
2)里证 277
2.寒热辨证 279
1)寒证 281
2)热证 283
3)寒热真假 283
3.虚实辨证 287
1)虚证 289
2)实证 291
4.阴阳辨证 293
1)阴证与阳证 296
2)阴虚与阳虚 296
3)亡阴与亡阳 297
第二节 气血辨证 299
1.气病辨证 299
1)气虚证 299
2)气陷证 301
3)气逆证 301
1)血虚证 303
4)气滞证 303
2.血病辨证 303
2)血瘀证 306
3)血热证 307
4)血寒证 307
3.气血同病辨证 309
1)气滞血瘀证 309
2)气血两虚证 311
3)气虚失血证 311
1.心病辨证 313
4)气随血脱证 313
第三节 脏腑辨证 313
1)心气虚证 315
2)心阳虚证 315
3)心血虚证 317
4)心阴虚证 317
5)心火亢盛证 319
6)心脉痹阻证 319
8)痰火扰心证 321
7)痰迷心窍证 321
2.肺病辨证 323
1)肺气虚证 323
2)肺阴虚证 325
3)风寒束肺证 325
4)风热犯肺证 327
5)热邪壅肺证 327
6)痰湿阻肺证 327
1)脾气虚证 329
3.脾病辨证 329
2)脾阳虚证 331
3)中气下陷证 331
4)脾不统血证 333
5)寒湿困脾证 333
6)湿热蕴脾证 336
4.肝病辨证 337
1)肝气郁结证 337
2)肝火上炎证 337
4)肝阴虚证 339
3)肝血虚证 339
5)肝阳上亢证 341
6)肝风内动证 341
7)寒滞肝脉证 345
8)肝经湿热证 346
5.肾病辨证 347
1)肾阳虚证 347
2)肾阴虚证 349
3)肾精不足证 349
7.胆病辨证 357
胆郁痰扰证 357
3)肠虚滑泻证 361
2)大肠液亏证 361
5)肾不纳气证 361
4)肾气不固证 361
小肠实热证 363
9.小肠病辨证 363
膀胱湿热证 363
10.膀胱病辨证 363
1)胃阴虚证 363
6.胃病辨证 363
第四节 六经辨证 366
3)胃寒证 366
2)食滞胃脘证 366
1.太阳病 367
4)胃热证 367
4.太阴病 369
3.少阳病 369
1)大肠湿热证 369
2.阳明病 369
8.大肠病辨证 369
5.少阴病 371
6.厥阴病 371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373
1.卫分证 375
2.气分证 375
3.营分证 377
4.血分证 377
编写说明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