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
1 分组交换技术概述 4
1.1 分组交换技术的历史 4
1.2 分组交换的原理 5
1.2.1 传输质量高 8
1.2.2 可靠性高 9
1.2.3 不同种类终端间通信 9
1.2.4 分组多路通信 9
1.2.5 按信息量比例计费 9
1.3.1 国际标准化的经过 10
1.3 国际标准化动向 10
1.2.6 多样化的业务功能 10
1.3.2 标准化的基本方针 11
1.3.3 CCITT中的标准化 11
1.3.4 ISO中的标准化 17
2 分组交换网的基础理论 23
2.1 排队论基础 23
2.1.1 泊松分布 23
2.1.2 M/M/n的排队系统 25
2.1.3 任意分布的排队系统(M/G/1) 29
2.2 分组交换网中的排队队列 32
2.2.1 M/M/n的多段排队系统 32
2.2.2 分组交换网中的迟延解析 36
2.2.3 缓冲器容量 38
2.3 图论基础 42
2.3.1 最大流量问题 42
2.3.2 最短路径问题 46
2.4 分组交换网中的路由选择 48
2.4.1 静态路由选择 48
2.4.2 系统运行中的路由选择 52
2.5 网络设计 58
2.5.1 容量和流量的设计 58
2.5.2 拓扑设计 61
2.6.1 流量控制的原理 64
2.6 流量控制 64
2.6.2 Isarithmic控制 67
2.6.3 端—端流量控制 69
3 分组交换的基础技术 79
3.1 网络构成 79
3.1.1 网络结构 79
3.1.2 用户线的集中方法和规模 82
3.1.3 交换机的规模 84
3.1.4 路由选择和网络管理 85
3.2 交换方式 89
3.2.2 分组交换机和接口设备的功能分配 90
3.2.1 分组交换方式 90
3.2.3 分组交换处理 91
3.2.4 呼叫控制存储器 92
3.2.5 交换机的处理能力评价 94
3.3 分组多路复用方式 96
3.3.1 多路复用方式和多路访问方式 96
3.3.2 多路复用方式和网络构成 101
3.3.3 分组多路复用方式 103
3.3.4 分组多路复用方式举例 106
3.4 传输方式和信令方式 108
3.4.1 传输方式 108
3.4.2 数字数据传输方式 109
3.4.3 信令方式 113
3.4.4 用户线信令方式 114
3.4.5 局间信令方式 115
3.5 网内控制方式 117
3.5.1 路由选择 117
3.5.2 顺序控制 121
3.6 业务量控制方式 122
3.6.1 业务量控制的目的和功能 122
3.6.2 业务量控制的分类 123
3.6.3 端—端流量控制方式的选择 124
3.6.4 窗口控制方式 125
3.6.5 网—端流量控制方式的选择 126
3.6.6 拥挤控制 129
3.7 网络质量 130
3.7.1 网络质量的种类 130
3.7.2 传输质量 130
3.7.3 接续质量 130
3.7.4 稳定质量 132
4 分组交换网络协议 136
4.1 帧级协议 136
4.1.1 帧结构 137
4.1.2 命令和响应 138
4.1.3 数据链路控制的操作 142
4.2 分组级协议 144
4.2.1 接续控制规程 144
4.2.2 数据传送规程 152
4.2.3 流量控制 158
4.3 PAD-PT协议 163
4.3.1 呼叫建立规程 163
4.3.2 呼叫的释放规程 166
4.3.3 用户数据传送规程 166
5.1.1 X.75的构成 175
(CCITT-X.75) 175
5.1 国际分组交换网间接续的信令方式 175
5 国际接续 175
5.1.2 电气物理级接口(X.75第一级) 176
5.1.3 帧级逻辑接口(X.75第二级) 177
5.1.4 分组级逻辑接口(X.75第三级) 178
5.1.5 网间接续控制信息字段(NUF) 184
5.2 国际数据编号方案(CCITT-X.121) 186
5.2.1 编号方案的基本原则 186
5.2.2 数据网识别代码(DNIC) 187
5.2.3 国际数据编号 188
5.2.4 路由选择 189
5.2.5 子地址 190
5.3 国际计费 190
5.3.1 国际通信费用的构成 190
5.3.2 分组通信的国际费用 191
5.4 国际接续中的终端间协议问题 192
5.4.1 标准的终端间协议 192
5.4.2 现有终端协议 192
5.4.3 统一高级协议的必然性 193
5.4.4 国际业务和国内业务 193
6.1.1 基本构成 196
6.1 无线分组网的构成 196
6 无线分组网 196
6.1.2 ALOHA系统的构成 198
6.1.3 无线分组网的设备 200
6.2 对无线分组网的要求 205
6.3 无线分组网的应用 206
6.3.1 无线分组网的适用范围 206
6.3.2 无线分组网的应用系统 207
6.4 无线信道的访问方式 208
6.4.1 随机访问方式 208
6.4.2 CSMA(载波检测)方式 212
6.4.3 BTMA(忙音)方式 215
6.4.4 SRMA(信道分割预约)方式 216
6.4.5 MSAP(小时隙交互优先权)方式 218
6.5 卫星信道的访问方式 221
6.5.1 基于时分多路复用方式的访问方式 222
6.5.2 分组预约方式 222
6.5.3 卫星访问方式的比较 223
7 世界上的分组交换网 230
7.1 TELENET 230
7.1.1 业务概述 232
7.1.2 网络构成 233
7.2.1 业务概述 236
7.2 TYMNET 236
7.2.2 网络构成 237
7.3 ACS 238
7.3.1 业务概述 240
7.3.2 网络构成 244
7.4 DATAPAC 246
7.4.1 业务概述 246
7.4.2 网络构成 248
7.5 TRANSPAC 249
7.5.1 业务概述 250
7.6 EURONET 252
7.5.2 网络构成 252
7.6.1 业务概述 254
7.6.2 网络构成 255
8 分组交换网的利用技术 257
8.1 用户看到的分组交换网 257
8.1.1 数据通信系统中分组交换的特征 258
8.1.2 分组交换网在数据通信系统中的适用范围 260
8.2 中心软件技术 263
8.2.1 网络软件 265
8.2.2 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层 266
8.2.3 分层协议 269
8.3.1 DDX分组交换网的访问方法 271
8.3 接口技术 271
8.3.2 用户速度类型 272
8.3.3 接续条件… 273
8.3.4 接续形式和接续时间 274
8.3.5 各种业务功能的有效利用 276
8.4 利用分组交换网的系统构成举例 277
8.4.1 询问应答系统 277
8.4.2 分时系统 279
8.4.3 信息交换系统 280
8.4.4 计算机间通信系统 281
8.4.5 企业内的复合通信系统 282
9.1 充实通信处理功能 286
9 分组交换网的未来展望 286
9.2 充实协议变换功能 287
9.3 同其他业务网接续 290
9.3.1 网间接续 290
9.3.2 国际接续 290
9.4 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结合 293
9.5 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结合 295
附录 分组交换术语 298
一、术语解释 298
二、英日汉对照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