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病辨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柯雪帆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117019425
  • 页数:51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外感病辨治简史 1

一、先秦时期对外感病的认识 1

二、外感病辨治奠基于《黄帝内经》 1

总论篇 1

三、《伤寒论》建立了外感病辨治体系 3

四、晋唐医家充实了对外感病的多种认识 3

五、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的宋元时期 4

六、外感病辨治渐趋成熟的叨清时期 6

七、寒温统一与中西医汇通的尝试 8

八、奶年来的新进展 8

第二章 外感病的病因与发病 9

第一节 外感病的病因 9

一、六淫 9

二、疠气 10

一、外感病发病原理 11

三、诸虫 11

第二节 外感病的发病 11

二、外感病发病诸因素 12

三、外感病发病形式 12

第三章 外感病的主要辨证方法 13

第一节 伤寒六经辨证 13

一、太阳病 14

二、阳明病 15

三、少阳病 16

四、太阴病 17

五、少阴病 17

六、厥阴病 18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9

一、卫分证 19

二、气分证 20

三、营分证 21

四、血分证 21

第三节 三焦辨证 21

一、上焦证候 21

二、中焦证候 22

三、下焦证候 22

第四章 外感病的诊断方法 23

第一节 外感病的望诊 23

第二节 外感病的闻诊 28

第三节 外感病的问诊 28

第四节 外感病的切诊 30

第五章 外感病的治则治法 31

第一节 外感病的治则 32

一、虚实补泻 32

二、麦里先后 33

三、分辨寒热 34

四、调整阴阳 35

第二节 外感病的常用治法 36

一、内服法 36

二、外治法 43

第六章 外感病的预防和护理 45

第一节 外感病的预防 46

第二节 外感病的护理 48

症状篇 51

第七章 全身症状 51

第一节 发热 51

第二节 恶寒 55

第三节 寒战 56

第四节 四肢冷 58

第五节 出血 60

第六节 黄疸 63

第七节 水肿 65

第八节 痉症 68

第九节 汗出异常 71

第八章 精神神经症状 76

第一节 烦躁 76

第二节 不寐 79

第三节 嗜睡 82

第四节 善忘 84

第五节 发狂 86

第六节 谵语 87

第七节 昏迷 90

第九章 头身症状 92

第一节 身痛(附:项强、身重、四肢痛) 92

第二节 头痛 93

第三节 眩晕 96

第四节 渴饮 98

第五节 咽干 100

第六节 咽痛 101

第七节 耳聋 103

第十章 胸腹症状 105

第一节 胸胁痛 105

第二节 心下痞 108

第三节 胃脘痛 109

第四节 腹痛 111

第五节 腹胀 114

第十一章 脏腑症状 117

第一节 心悸 117

第二节 咳嗽 120

第三节 气喘 122

第四节 呕吐 124

第五节 懊?侬 127

第六节 食欲异常 129

第七节 腹泻 131

第八节 便秘 135

第九节 小便不利 137

证候篇 144

第十二章 病邪在表证候 144

第一节 寒邪袭表腠理闭塞证 144

第二节 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证 146

第五节 寒湿阻遏卫阳证 146

第三节 风热侵袭卫表证 147

第四节 湿热遏郁肌表证 148

第六节 暑湿初犯表里同病证 149

第七节 燥邪侵袭肺卫证 150

第一节 热郁胸膈证 151

第十三章 邪郁胸膈证候 151

第二节 痰热结胸证 152

第三节 热实结胸证 153

第四节 寒实结胸证 154

第五节 饮停胸膈证 155

笫十四章 邪在少阳膜原证候 156

第一节 正邪分争证 157

第二节 热郁少阳证 158

第三节 邪留三焦证 159

第四节 邪伏膜原证 160

第十五章 病邪在肺证候 161

第一节 痰热壅肺证 162

第二节 痰湿阻肺证 163

第三节 痰饮在肺证 164

第四节 燥热伤肺证 165

第一节 热郁胆腑证 167

第十六章 邪郁肝胆证候 167

第二节 热郁发黄证 168

第三节 寒湿发黄证 169

第四节 热盛动风证 170

第五节 寒郁肝经证 171

第十七章 邪在肠胃证候 172

第一节 痞证 172

第二节 阳明腑实证 174

第三节 湿热结聚肠胃证 175

第四节 湿热下利证 176

第五节 寒湿下利证 177

第十八章 邪在下焦证候 179

第一节 膀胱蓄水证 179

第二节 下焦湿热郁结证 180

第三节 湿热淋证 181

第四节 下焦蓄血证 182

第五节 热入血室证 184

第十九章 热在气分证候 184

第一节 阳明经热证 185

第二节 热盛气津两伤证 186

第三节 热邪弥漫三焦证 187

第二十章 邪在营血证候 188

第一节 营分热证 189

第二节 血热妄行证 190

第三节 营血证候与卫气证候同病 191

第四节 阴斑证 192

第五节 寒凝血脉证 193

第二十一章 邪热伤阴证候 194

第一节 肺胃阴伤证 195

第三节 阴虚火炽证 196

第二节 邪留阴分证 196

第四节 真阴欲竭证 197

第五节 阴虚动风证 198

第六节 肠燥津亏证 199

第二十二章 邪伤气血证候 200

第一节 邪伤心脏证 200

第二节 中气不足证 201

第三节 脾胃气虚证 202

第四节 虚寒下血证 203

第二十三章 邪伤阳气证候 204

第一节 阴盛阳衰证 205

第二节 阳亡阴竭证 206

第三节 阳虚水泛证 207

第四节 脾肾阳虚证 207

第五节 寒湿伤阳证 208

第二十四章 心包证 209

第二十五章 厥脱证 211

疾病篇 215

一、感冒 215

二、麻疹 220

三、水痘 226

四、带状疱疹 229

五、病毒性肝炎 233

1.甲型病毒性肝炎 233

2.乙型病毒性肝炎 240

3.丙型病毒性肝炎 248

4.重症肝炎 253

六、脊髓灰质炎 263

七、急性胃肠炎 268

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277

九、登革热 288

十、流行性腮腺炎 291

十一、狂犬病 294

十二、流行性出血热 299

十三、艾滋病 308

十四、败血症 313

十五、白喉 318

十六、百日咳 323

十七、伤寒 329

十八、细菌性痢疾 334

十九、霍乱 340

二十、破伤风 347

二十一、肺结核病 351

二十二、结核性脑膜炎 356

二十三、急性扁桃体炎 362

二十四、猩红热 365

二十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69

二十六、淋病 374

二十七、阿米巴痢疾 378

二十八、疟疾 384

二十九、钩端螺旋体病 391

三十、血吸虫病 401

三十一、绦虫病 407

三十二、丝虫病 410

三十三、钩虫病 416

三十四、蛔虫病 421

三十五、急性支气管炎 426

三十六、细菌性肺炎 431

三十七、肺炎支原体肺炎 439

三十八、病毒性心肌炎 444

三十九、急性胆囊炎 451

四十、急性胰腺炎 459

四十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469

四十二、肾盂肾炎 475

四十三、风湿性关节炎 481

四十四、荨麻疹 485

附录一:历代外感病资料选辑 490

一、伤寒 490

二、伤风 491

三、风温 492

四、温病 492

五、春温 493

六、暑温 494

七、湿温 495

八、伏暑 496

九、秋燥 496

十、冬温 497

十一、温疫 497

十三、大头瘟 498

十二、温毒 498

十四、烂喉痧 499

十五、白喉 499

十六、乳蛾 500

十七、丹毒 500

十八、顿咳 500

十九、疟疾 501

二十、痢疾 502

二十一、天花 503

二十二、麻疹 503

二十三、水痘 504

二十四、劳瘵 504

二十五、梅毒 504

二十六、狂犬病 505

二十七、沙虱热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