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目录 1
图表目录 4
图1—1 编辑出版学树状结构图 4
文中插图 4
一 图书发展的六个决定因素 9
第一节 图书发展的历史 9
第二章 图书出版的历史和分期 9
二 原始人文明的发展——文字的创造 10
三 文字载体的形成和发展 11
图2—1 莎草纸卷式样 21
四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 24
五 书写工具的创造和发展 26
六 文字的保存 28
七 文字的复制 29
八 图书的流通 37
第二节 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期 40
一 第一个时期(开创文字的时期) 41
二 第二个时期(创造了纸的时期) 44
三 第三个时期(开创复制技术的时期) 46
四 第四个时期(开创印刷机械化时期) 50
五 第五个时期(机械化大生产和贸易大发展时期) 54
一 图书的本质属性 58
第一节 图书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 58
第三章 图书出版的性质和任务 58
二 图书的一般性质 60
三 书刊出版物的两重性 62
四 正确运用价值规律,促进书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64
五 发挥书刊商品的特殊社会功能,充分重视书刊的社会效果 66
六 重视书刊的社会效果与发展商品经济的关系 67
第二节 出版物是交流和积累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 69
一 知识信息的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69
二 图书在传播、积累知识信息中的伟大作用 72
三 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全人类智慧为我所用 73
四 翻译引进外国著作的重要性 76
表3—2 美国图书进出口对比1975—1977 78
表3—1 美国图书进出口对比1980—1985 78
表 78
表3—3 日本图书进出口对比1980—1984 79
过程中的作用 80
第三节 科技书刊在科学技术形成生产力 80
一 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经济的发展 80
二 科技书刊是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 81
三 科技出版工业的历史重任 83
一 文化、思想教育是间接的生产力 85
第四节 文化、思想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本建设 85
二 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和交流,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修养 86
三 教育人民富于想象力,勇于探索 88
四 高度文化的社会是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基础 89
表3—4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统计1950—1980 90
第五节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出版工业的新变化 93
一 信息时代的挑战 93
二 信息的特点和加工 94
三 中国出版工业的新变化 96
第四章 现代出版工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99
第一节 现代出版工业的大发展 99
一 大发展的概况和背景 99
图4—1 世界图书增长形势图 101
表4—1 英国图书产量1947—1985 104
二 出版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108
表4—2 中国西汉至清朝书籍产量 108
三 出版工业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书刊出版的新高潮将来临 110
四 迎接近现代出版史上第三次出版大飞跃 112
一 高水平著作显著增加,黄色读物数量也见增多 114
第二节 书刊大发展中的主要倾向 114
二 美化生活、艺术享受和消闲类读物越来越多 116
三 设计装帧上的两种倾向 117
四 杂志内容趋向专门化 121
五 传统图书受冲击,电子出版物迅速发展 122
六 图书经营上的大变化 123
七 编辑出版工作的若干基本规律 126
图4—2 每百万居民拥有大学生数 129
表4—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图书产量比较 131
表4—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图书产量比 131
一 电子出版物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134
第三节 电子出版物的兴起 134
二 缩微产品 136
三 录音磁带 137
四 录象盘(videodisc) 138
五 CD—ROM 139
六 盒式录象带 143
表4—5 美国家庭电视机录象机普及率 146
七 软件读物 147
第四节 新技术的采用,电脑进入出版工业 149
一 新技术采用的三个发展阶段 150
二 电脑在出版工业中的应用 153
三 电脑控制的全自动编辑出版系统 158
四 我国出版工业应用电脑的情况 162
五 电脑为出版社带来的变化 164
第五节 未来的中国出版工业 167
一 中国出版工业大发展时期即将来临 167
二 未来的热门出版物 168
三 “大锅饭”式出版结构和体制将被突破 171
四 国际出版合作的新发展 172
五 未来中国出版工业的技术和工艺改进 172
六 新技术革命时代对出版物的要求 173
第五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工业体系和出版社体系 176
第一节 建立出版体系的原则 176
第二节 出版体系的结构层次 177
第三节 出版体系的构成要素:一大关键、四大要素 181
一 出版体系的重点部门和依靠对象 181
二 发挥人的积极性是发展出版工业的关键 182
三 发展出版工业的四大要素——信息、质量、速度和成本 184
第四节 建立新的出版社体系 185
一 对旧体系的考察 186
二 外国出版社体系的介绍 186
三 新出版社体系的特征和内容 189
四 新出版社体系的关键:总编辑的素质和职责 194
五 建立新体系的根据 199
一 图书编辑学特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203
第一节 编辑是一种专业 203
第六章 编辑工作 203
二 编辑工作已形成独立的专业 205
三 编辑专业有了自己的专门家、学术著作和专业学校 207
四 编辑专业已形成一套特有的编辑技术和编辑工作程序 209
五 编辑出版学已形成为一门国际性学说 210
一 编辑人员的七条特殊要求 212
第二节 编辑的特殊要求和社会作用 212
二 新时代编辑的社会作用 216
一 目的性 217
第三节 编辑书稿六原则 217
二 继承和创新性 218
三 积累性 219
四 真实性 219
五 适用性 220
六 系统性 220
第四节 规划 221
一 规划的中心任务 221
二 制订规划的重要原则 222
第五节 编辑工作科学化 223
一 出版物的分类、特点和要求 224
二 出版物的新变化和编辑工作的改革 225
三 全过程编辑工作法 226
图6—1甲 图书出版圆形联系循环上升图 227
图6—1乙 图书出版直线隔离平行发展图 228
四 区别编辑法 228
五 标准编辑法 229
第六节 选题 230
一 选题是编辑长期研究信息的劳动成果 231
二 选题的来源 232
三 组织选题的原则 233
第七节 组稿 234
一 组稿工作的作用 234
二 组稿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235
三 组稿工作和作译者队伍 236
四 如何对待自行投稿 237
五 特殊出版物的组稿工作 238
一 审稿的任务和稿件处理原则 245
第八节 审稿 245
三 审稿的内容和主要方法 246
二 审稿和组稿工作的关系 246
四 审稿的方式 248
五 审稿程序 249
六 质量第一和发掘新生力量 250
一 编辑加工的内容 251
第九节 编辑加工 251
二 编辑加工的程序 252
第十节 重印和修订再版 253
三 书稿加工的完整性要求 253
一 国内外重印再版率的比较 254
表6—1 法国图书重印再版率1978—1983 255
表6—2 英国图书重印再版率1970—1985 256
表6—4 中国书籍重印再版率1980—1985 257
表6—3 中国书籍重印再版率1961—1964 257
二 增加图书供应率,重视修订再版工作 258
三 再版率是高水平出版社的重要标志 259
四 重印的学问 259
五 重印的程序 260
六 修订再版的意义 261
第十一节 宣传推广 262
一 宣传推广工作的内容 263
二 重视对外宣传 264
第十二节 参考文献和索引 265
一 参考文献的作用 265
二 参考文献编列要求 266
三 编制索引的意义 267
四 索引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268
第十三节 信息网和资料库 269
一 建立新的信息手段的重要性 269
二 建立信息网络的步骤 270
图6—2 出版社信息网络发展趋向图 271
三 信息网络的双向发展趋向 271
第十四节 资料的综合组织和利用 272
一 资料综合组织和利用的意义 272
二 资料综合组织和利用的方式方法 273
第十五节 翻译书和外文版图书 275
二 翻译书和外文版图书的国际现状 276
一 出版翻译书和外文版图书的意义 276
表6—5 若干国家翻译书比例 278
表6—6 苏联与美英等国图书进出口对比1980—1981 279
三 重视翻译书出版,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281
四 翻译书选题的重点、范围和列选原则 282
六 外文版图书的选题重点和列选原则 283
五 加工翻译书稿的注意事项 283
七 坚持质量第一,重视编辑加工工作 284
第十六节 杂志 285
一 杂志的特征和种类 285
二 杂志的特点和作用 286
三 杂志的发展趋势 287
四 杂志的政策要求和质量要求 288
五 杂志的总体布局 289
六 树立新的编刊思想 289
第一节 装帧设计 291
第七章 装帧设计、版式处理和校对 291
一 装帧设计的作用和总要求 291
二 装帧设计的内容 292
三 装帧设计的十大原则 294
四 国际装帧设计的新趋势 295
第二节 体例格式的特点、作用和处理原则 296
一 体例格式的特点和作用 296
二 版式的处理原则 297
第三节 体例格式应适应新技术革命形势 298
一 体例格式的变革要求 298
二 信息时代体例格式的开放性特征 299
一 图书的基本构成 301
第四节 基本的版式处理 301
二 版式处理的内容 302
三 图书的基本构成版式 304
第五节 封面、书脊、书名页(扉页)、序和目录 307
一 封面 307
二 护封 308
三 书脊 309
四 半书名页及其背页 309
五 书名页(扉页)及其背页 310
六 序、作者前言和目录 312
一 中国图书版权页的内容和格式 313
第六节 版权页 313
图7—1 中国图书版权页通常格式 315
二 外国图书版权页的内容和格式 315
图7—2 中国翻译图书版权页通常格式 316
三 一组数字谜的解答 318
图7—3 日本图书出版历史表示格式 319
第七节 中国统一书号、国际标准书号和国际标准连 320
续出版物号 320
一 中国的统一书号 320
二 国际标准书号 323
三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333
第八节 国会(或国家)图书馆出版物编目数据 336
一 编目数据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337
二 编目数据的配置位置 338
第九节 附录、注释、词汇表、文献、索引和后记 338
一 附录 338
二 注释 339
三 词汇表 341
四 参考文献 341
六 后记 342
五 索引 342
第十节 校对工作 343
一 校对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343
二 校对工作的内容 344
三 编辑在校对阶段的主要工作 345
四 校对的基本操作方法 346
五 校对工作的发展趋势 347
一 出版企业管理的历史发展阶段 348
第一节 科学管理的发展历史及我国的现状 348
第八章 科学管理 348
二 中国出版工业的管理现状 351
第二节 科学管理的形势要求 352
一 管理必须适应新形势和出版社特点 352
二 新形势下科学管理的三项决定因素 353
一 突破老框框,建立管理的新概念 354
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354
第三节 科学管理的要诀:尊重人, 354
二、容人、尊重人、团结人,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355
三 转入以发挥人的创造性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轨道 357
一 走依靠企业自己创利润、扩大再生产的道路 360
第四节 采用新技术,进行现代化生产 360
二 采用电脑等新技术的科学安排 361
三 电脑等新技术的发展步骤 362
四 设备的选择原则 365
六 购置设备前后的工作 366
五 更新设备的资金来源 366
第五节 建立革新型生产经营性结构 367
一 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人才结构 367
二 树立时间经济学观点 369
三 讲究经济核算,建立三大指标 370
第九章 销售工作 373
第一节 图书销售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373
一 销售是形成图书本质属性的必要因素 373
二 销售是支持和发展图书生产的关键力量 374
三 图书销售是一种文化科技活动 376
四 销售是现代社会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 376
一 图书发行企业是销售队伍的主力军 378
第二节 发挥销售企业和出版社两个积极性 378
二 出版社对图书销售具有特殊作用 379
表9—1 水利电力出版社自办发行销售对比1983—1986 381
第三节 重视销售学,讲究经营之道 382
一 销售是一门学问——人类智慧积累的产物 382
二 重视图书市场竞争形势的新变化 383
三 改革图书的价格体系,适应发展出版工业需要 385
四 坚持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 387
五 销售工作应贯串编辑出版工作全过程 388
六 提高销售部门的地位和权限,改善销售设施 388
第四节 开拓两个市场,学会两套销售本领 389
一 图书市场国际化形成的原因 389
二 图书市场国际化形成的背景 395
表9—2 英国图书出口额对比1939—1979 396
三 国际图书市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97
四 尽快完成从一国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 401
第一节 国际出版合作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 404
第十章 国际出版合作 404
一 国际出版合作是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404
二 国际出版合作是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 405
三 国际出版合作是争夺国际市场和开展图书贸易的结果 407
四 我国开展国际出版合作的状况 408
第二节 国际出版合作与国际版权公约 412
一 版权的含义 412
二 版权公约形成的历史和世界版权公约 413
三 有关中国版权法的历史和现状 417
四 版权保护的对象、手续和期限 419
五 关于合理使用 421
六 国际版权公约的基本原则 422
七 两个国际性版权公约的基本区别 422
八 版权、出书权和强制翻译许可证 423
第三节 国际出版合作的性质和作用 425
一 国际出版合作的性质 425
二 国际出版合作的作用 427
三 国际出版合作是中国出版工业走向世界, 428
实现现代化的捷径 428
第四节 国际出版合作的原则和方式 429
一 出版合作的基本原则 429
二 国际出版合作的方式 431
三 一种最佳的合作方式 432
第五节 版权交易 434
一 版权交易的联系形式和场所 434
二 版权交易的主要经营类型——独家经营 437
三 版权交易的支付方式和标准 438
一 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 442
第六节 国际图书展览会 442
二 伦敦国际图书展览会 446
三 贝尔格莱德图书展览会 447
四 波伦亚儿童图书展览会 447
表10—1 主要国家出版社参加波伦亚书展情况1982—1985 448
五 莫斯科图书展览会 449
六 华沙国际书展 450
七 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览会 450
八 狄达克塔展览会 450
九 布鲁塞尔国际书展 451
十 尼斯图书展览会 451
十一 布拉迪斯拉发世界图书展览会 451
十三 魁北克国际图书展览会 452
十二 美国书商协会年会和图书展销会 452
十四 印度新德里国际书展 453
十五 新加坡图书节和国际书展 453
十六 东京国际书展 454
十七 开罗国际图书展览会 454
十八 耶路撒冷国际图书展览会 455
十九 中国举行的国际书展及其他国际书展 455
第七节 谈判者的素养 456
第八节 怎样签订出版合作协议 459
一 签订协议的一般原则 459
二 协议序言的写法 460
三 协议主要内容的写法 461
四 协议结尾部分的写法 467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 468
第一节 咄咄逼人的形势 468
一 新形势下的新变化 468
二 人才开发是决定未来发展的关键 469
三 竞争对象的演变 471
一 时代的要求 472
第二节 新时代对编辑等出版人员的严峻挑战 472
二 尽快完成培养人才的历史性转变 473
第三节 改变人才培养和考核的老模式 474
一 封闭性分割、静止、保守模式的形成原因 474
二 封闭性分割、静止、保守模式的表现形式 477
第四节 人才培养和考核的开放性完整、运动、 478
创新模式的建立 478
二 开放性完整、运动、创新模式的内容要求 479
一 未来教育的特点 479
第五节 培养编辑人才的目标 482
一 开发人才资源的战略目标和人才结构系统的构成 487
第六节 新时代企业的人才结构系统 487
二 企业人才结构系统的发展和层次 489
第七节 培养干部的措施和方法 490
一 专门培训与业余学习相结合 491
二 重视业务学习 492
三 有计划的系统培训 492
四 重视国际化型人才培训 493
附录:不用纸的特殊书稿——磁盘稿 494
参考文献 498
人名索引 500
主题索引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