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效宗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117023392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暂缺《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简介

总论 1

一、针灸有效点的发现经过 1

二、针灸有效点的概念及分类 2

(一)良性点 2

(二)阳性点 3

(三)阴性点 3

三、人体的四大部分区标志 3

(一)头颈部 3

(二)躯干部 4

(三)上肢部 5

四、划线的标志 8

(四)下肢部 8

五、头与手指及足趾各经线的具体划法 14

六、纬线的划法 19

(一)头颈部纬线 19

(二)分区纬线 19

(三)1/2、1/4、1/8纬线 19

七、分区、划线的意义 19

八、针灸有效点的分布规律 21

(一)病位本区规律 21

(二)病位序号固定经纬规律 24

(三)病位同区指趾规律 24

(四)病位水平线经纬规律 27

(六)病位上下相应,左右相对及交叉规律 28

(五)颈胸椎提升规律 28

(七)病位活动规律 29

(八)病位同指趾规律 31

(九)指趾线互相作用规律 33

(十)异常病位、异常延长同指趾规律 33

九、审有效点的常用操作方法 35

(一)推压术 35

(四)揉按术 36

(五)叩击术 36

十、病位与有效点 36

(三)提捏术 36

(二)按压术 36

十一、运用有效点针刺法的先决条件 38

(一)诊断的准确性 38

(二)病位的准确性 38

(三)针的种类及针的质量 38

(四)病人神经类型 38

(五)针刺感传的重要性 39

(六)重视消毒 39

(七)医德高尚 39

(八)综合治疗作用 39

十二、针刺手技操作类型及效应 39

(一)提插捻转法的效应 39

(二)平刺法的效应 41

(三)温刺法的效应 42

(四)清刺法的效应 42

(五)补刺法的效应 43

(六)泻刺法的效应 44

十三、有效点针刺皮下留针 45

十四、有效点火针治疗 47

(一)火针沿革 47

(二)火针操作方法及应注意事项 48

(三)火针治疗脓疡临床观察 49

(四)火针治疗颈淋巴腺结核11例临床观察 50

(五)火针治疗143例寻常疣疗效观察 52

(六)火针治疗痣184例临床观察 54

十五、有效点拔罐疗法 55

(一)火罐种类 56

(二)拔火罐方法 56

(三)使用拔罐疗法时应注意的事项 57

(四)适应病种 58

(五)疗效观察 60

十六、有效点电针治疗 64

(一)操作方法 64

十七、有效点注射治疗 65

(一)器械和药物 65

(三)注意事项 65

(二)适应症 65

(二)操作方法 66

(三)适应症 66

(四)注意事项 66

十八、有效点点穴治疗 67

(一)主要点穴手法 67

(二)意念点穴和有效点的导气方法 68

(三)点穴的机理 68

(四)病例举范 69

(四)有效点刮痧 70

(三)有效点挑刺治疗 70

(二)有效点刺络疗法 70

(一)有效点短针治疗 70

十九、其他有效点综合治疗 70

二十、有效点的灸法 71

(一)灸法的起源 71

(二)灸法的定义 71

(三)施灸的原料 71

(四)灸的种类、运用及适应症 73

(五)灸法的作用 77

(六)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78

(七)禁灸 78

二十一、有效点意念点穴导气 79

(一)点穴导气的历代沿革 79

(二)意念点穴导气和有效点的临床应用 82

(三)有效点点穴导气的反应 86

(四)意念有效点穴位导气应用范围 87

二十二、针灸有效点调节平衡论 89

(一)健患侧区别应用 90

(二)神经类型与刺激量 90

(三)针刺深线 91

(四)治疗时机 91

(五)调整整体,矫正颈、腰椎异常,并用“三通” 91

(六)良性点的应用 92

(七)病位本区及同区结合应用 93

(八)有效点留针 93

(一)神经性头痛 95

各论 95

一、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95

(二)神经衰弱 98

(三)癔病 100

(四)肋间神经痛 102

(五)坐骨神经痛 104

(六)中风 106

(七)三叉神经痛 107

(八)胃肠神经官能症 110

(九)神经性耳鸣 111

(十)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 113

(十一)腓肠肌痉挛 114

(十二)面神经麻痹 116

(十三)神经性呕吐 117

(十四)膈肌痉挛 118

(十五)脑血管意外 120

(十六)腰骶神经根炎 122

(十七)臂丛神经痛 124

(十八)腓肠肌麻痹 125

二、呼吸系统疾病 126

(一)咳嗽 126

(二)感冒 129

(三)急性咽炎 131

(四)支气管哮喘 133

三、循环系统疾病 135

(一)风湿性紫斑病 135

(二)心绞痛 137

(三)阵发性心动过速 140

(四)休克(厥证) 143

(五)贫血 145

四、消化系统疾病 148

(一)胃及十二脂肠溃疡 148

(二)急慢性胃肠炎 151

(三)幽门梗阻 153

(四)肠梗阻 155

(五)急慢性阑尾炎 157

(六)呕吐 159

(七)便秘 162

(八)脱肛 164

五、运动器官疾病 166

(一)风湿性关节炎 166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169

(三)腰伤 173

(四)肩周炎 174

(五)常见各关节脱位 176

六、五官疾病 183

(一)过敏性鼻炎 183

(二)美尼尔斯症候群(内耳眩晕症) 185

(三)急慢性扁桃腺炎 187

(四)突发性耳聋 190

(五)复发性口疮 192

(六)口眼干燥综合征 193

(七)睑腺炎(麦粒肿) 194

(八)牙痛 195

(九)鼻衄 196

(十)高热 198

(十一)视神经炎 201

(十二)急性结膜炎 202

(十三)眼睑下垂 202

(十四)斜视 203

(十五)甲状腺炎 204

七、妇科疾病 205

(一)月经不调 205

(二)痛经 207

(三)闭经 209

(四)子宫功能性出血 211

(五)更年期综合征 213

(六)滞产 215

(七)子宫脱垂 216

(八)子宫内膜炎 218

(一)带状疱疹 220

八、其他疾病 220

(二)中暑 222

(三)遗尿症(小儿夜尿症) 224

(四)阳痿 225

(五)腱鞘囊肿 227

(六)甲状腺瘤 228

(七)疟疾 230

(八)痢疾 231

(九)落枕 233

(十)脚气病 235

(十一)小儿腹泻 237

(十二)小儿惊风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