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治疗大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左季云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0804618
  • 页数:346 页
图书介绍:暂缺《杂病治疗大法》简介

第一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1

第一节 风气生害之病由 1

第二节 风邪生害之调治及养慎 1

第三节 上工治未病之问答及治法 2

第四节 望闻切之问答 3

第五节 时与气递迁之问答 6

第六节 举浮定太阳诊例 8

第七节 厥阳独行之问答 8

第八节 阴厥生死之问答 8

第九节 入脏入腑,死愈之问答 9

第十节 阳病阴病之问答 10

第十一节 救里救表之问答 13

第十二节 病以脏气为本之概要 13

第十三节 脏病随其所得之证治 14

第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 15

第一节 痉病 15

第一项 刚痉 15

第二项 柔痉 15

第三项 难治之痉 16

第四项 汗下疮致痉之由 16

第五项 痉证之形状及变证变脉 16

第六项 变而又变之痉证 17

第七项 痉证本脉辨 17

第八项 痉病误灸之难治 18

第九项 痉病将成未成之证治 18

第十项 刚痉补治法 19

第十一项 痉病入里治法 19

第二节 湿病 21

第一项 湿痹 21

第二项 湿证发黄 21

第三项 湿热变证 21

第四项 湿家误下之死证 22

第五项 风湿之问答 22

第六项 湿家头痛与鼻塞 22

第七项 湿家身烦疼 23

第八项 湿家日晡所剧 23

第九项 湿家汗出恶风 24

第十项 风湿之邪在肌肉 25

第十一项 湿流关节 26

第三节 暍病 27

第一项 暍病兼湿证 27

第二项 暑病因于时火之气 27

第三项 暑病因伤冷水 28

第三章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 29

第一节 百合病 29

第一项 百合病因于发汗伤津 30

第二项 百合病因于失下伤里 30

第三项 百合病因于吐伤脏阴 31

第四项 百合病之未病预见 31

第五项 百合病之变症 32

第六项 百合病之阴气未复 32

第七项 百合病之热淫肌肤 32

第八项 百合病救法 33

第二节 狐惑病 33

第三节 狐惑兼脓血证 34

第四节 阳毒病 35

第五节 阴毒病 36

第六节 阳毒、阴毒之补正 36

第四章 疟病脉证并治 39

第一节 疟病之脉象 39

第二节 疟母之问答 40

第三节 瘅疟 41

第四节 温疟 42

第五节 牡疟 42

第六节 《外台秘要》之治疟 43

第一项 牝疟 43

第二项 阳明疟 44

第三项 但寒不热之疟 44

第五章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46

第一节 往古中风之治法 46

第一项 中风 46

第二项 中风之偏于寒者 46

第三项 中风挟寒未变热者 47

第四项 中风之因于风火者 48

第五项 中风之偏于风者 49

第六项 中风之邪入内者 51

第七项 中风外治法 52

第二节 历节 54

第一项 历节因于风热 54

第二项 历节因于血虚 54

第三项 历节因于饮酒汗出当风 55

第四项 历节因于湿热 55

第五项 历节因于滋味不节 57

第六项 寒湿之历节 57

第七项 脚气类历节之足肿 58

第三节 附录中风之方治 59

第一项 中风之痱证 59

第二项 中风因于虚热 59

第三项 脾胃两虚中风入脏 61

第四项 风极流热 61

第五项 脚气上入类历节 62

第六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4

第一节 血痹 64

第一项 虚痹之问答 64

第二项 血痹针引后未愈现象 65

第二节 虚劳 65

第一项 阴阳并虚之虚劳 65

第二项 虚劳之大纲 66

第三项 望色及参脉 66

第四项 下元劳极之虚劳 67

第五项 肾肝失职之虚劳 67

第六项 天禀薄弱之虚劳 67

第七项 虚劳见盗汗 67

第八项 阴虚阳浮之虚劳 68

第九项 阳虚脱气之虚劳 68

第十项 虚劳失精与梦交 68

第十一项 荣卫不足之虚劳 69

第十二项 虚劳诸不足 70

第十三项 伤肾之虚劳 71

第十四项 虚劳因表邪误药 71

第十五项 虚劳不得眠 72

第十六项 虚劳挟瘀郁 73

第十七项 附方 74

第七章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76

第一节 肺痿 76

第一项 肺痿之问答 76

第二项 肺痿因虚冷 76

第三项 肺痿寒热辨 77

第四项 肺痿之补治 77

第二节 肺痈 79

第一项 肺痈之问答 79

第二项 肺痈喘不得卧 80

第三项 肺痈兼表邪 80

第四项 肺痈因风热 81

第五项 肺痈之补治 81

第三节 肺痿肺痈合辨 82

第四节 咳嗽上气 83

第一项 上气肺喘 83

第二项 上气肺胀 84

第三项 上气烦躁 84

第四项 上气分脉浮与沉 85

第五项 上气作水鸡声 86

第六项 火逆上气 87

第七项 上气唾浊 87

第八章 奔豚气病脉证治 89

第一节 惊发 89

第二节 奔豚之本证 89

第三节 奔豚因火逆 89

第四节 奔豚因水逆 91

第五节 奔豚欲作之证治 91

第九章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93

第一节 胸痹短气 93

第二节 短气不足以息 93

第三节 胸痹症脉 93

第四节 胸痹不得卧 94

第五节 胸痹已甚证 94

第六节 气塞短气 95

第七节 胸痹邪淫于筋 96

第八节 痞逆类胸痹 96

第九节 心背痛 97

第十节 九种心痛 97

第十章 腹痛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99

第一节 虚寒腹痛 99

第一项 腹满脉证 99

第二项 腹满时减复 99

第二节 腹痛虚实试验法 99

第三节 肝寒胁痛 100

第四节 中寒家 100

第一项 喜欠善嚏 100

第二项 欲嚏不能 100

第五节 虚冷脐痛 100

第六节 腹满属火 101

第一项 腹满发热 101

第二项 热痛便闭 102

第三项 心下满痛 102

第四项 腹满减不杀势 102

第七节 腹鸣切痛 103

第八节 心胸大寒痛 104

第九节 胁满温下法 104

第十节 寒气厥逆 105

第十一节 寒疝 105

第一项 寒疝腹痛 105

第二项 寒疝腹胁痛 106

第三项 寒疝腹痛逆冷 106

第四项 寒疝宜温下 107

第五项 附《外台》治寒疝及心腹痛 107

第十二节 宿食 108

第一项 宿食之问答 108

第二项 上脘宿食 109

第三项 宿食兼外感 110

第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 111

第一节 五脏风寒 111

第一项 肺部 111

第二项 肝部 112

第三项 心部 113

第四项 脾部 114

第五项 肾部 115

第二节 三焦竭部之问答 116

第三节 大小肠病 116

第四节 积聚 116

第一项 积聚之问答 116

第二项 诸积之脉法 117

第十二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118

第一节 饮证 118

第一项 痰饮 118

第二项 悬饮 118

第三项 溢饮 119

第四项 支饮 120

第二节 水饮所在 122

第三节 留饮 123

第一项 心下留饮 123

第二项 胁下留饮 123

第三项 胸中留饮 123

第四项 留饮脉象 124

第五项 留饮欲去症 124

第四节 伏饮剧症 124

第五节 短气 125

第一项 苦喘短气 125

第二项 微饮短气 125

第六节 瘦人病水饮 126

第七节 膈间蓄水 126

第八节 肠间有水气 127

第九节 附录《外台》治痰水方 127

第十节 痰饮咳嗽 128

第一项 咳家有水之证 128

第二项 咳烦心痛 128

第三项 数岁不已之咳 129

第四项 咳不得卧 129

第五项 误服小青龙汤之变症 129

第六项 冲止更增咳胸满 130

第七项 咳满止更发渴冲 130

第八项 咳家形肿 131

第九项 咳家面热如醉 131

第十三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 133

第一节 消渴 133

第一项 消渴脉象 133

第二项 男子消渴 134

第三项 水气不化之渴 134

第四项 消渴变症 134

第五项 热渴 134

第六项 肺热消渴 135

第七项 肺胃热甚之消渴 135

第二节 淋病 136

第一项 肝移热于膀胱 136

第二项 淋家忌汗 136

第三项 小便不利兼消渴 136

第四项 小便不利由血滞 137

第十四章 水气病脉证并治 138

第一节 风水 138

第一项 风水与他症辨 138

第二项 风水变症 139

第三项 风水似各症 140

第四项 风水兼湿 142

第五项 风水兼热 142

第六项 《外台》风水之补治 143

第二节 皮水 144

第一项 皮水郁营卫 144

第二项 皮水致溃之证 145

第三节 正水 145

第一项 正水所成之由 146

第二项 正水病之现状 146

第三项 正水分诊法 147

第四项 正水误治之经过 147

第五项 里水即正水 149

第四节 石水 150

第五节 黄汗 151

第一项 黄汗之的症 151

第二项 黄汗之问答 152

第六节 水病兼宿症 153

第七节 水病初成责在卫 153

第八节 客水成肿之问答 154

第九节 五脏之水 154

第十节 水病治疗大法 155

第十一节 血分古诊法 155

第十二节 血分水分之区别 156

第十三节 气分专证 156

第一项 气分结病 157

第二项 气分积水 158

第十五章 黄疸病脉证并治 159

第一节 黄疸初时之病因 159

第二节 谷疸 159

第三节 女劳疸 160

第四节 酒疸 162

第一项 酒黄疸 163

第二项 酒疸先后吐下法 163

第三项 酒疸吐法 163

第四项 酒疸治法 164

第五项 酒疸久为黑疸 164

第五节 黄疸病因湿热 165

第六节 黄病收成之现象 165

第七节 黄疸愈有定期 166

第八节 黄疸难治与可治 166

第九节 黄家表里治法 167

第十节 瘀血发黄治法 168

第十一节 黄疸实证通治法 168

第十二节 黄疸有里无表治法 169

第十三节 黄疸假热治法 169

第十四节 黄家腹痛 170

第十五节 虚黄治法 170

第十六节 附录诸黄治法 170

第十六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172

第一节 惊悸 172

第二节 衄血 172

第一项 衄由火升 172

第二项 四时衄血 172

第三项 衄家忌汗 173

第四项 吐衄 173

第三节 吐血 174

第一项 吐血死证 174

第二项 酒客吐血 174

第三项 亡血因虚寒而得 174

第四项 亡血禁发汗 175

第五项 瘀血 175

第六项 惊悸下血 176

第七项 心下悸 176

第八项 吐血不止 177

第四节 便血 177

第一项 远血 177

第二项 近血 178

第五节 吐血衄血 179

第十七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181

第一节 吐证 181

第一项 胃反之问答 181

第二项 胃反兼脾伤 181

第三项 反胃因于营卫虚 182

第四项 呕属饮证 182

第五项 欲吐禁下 182

第六项 呕因胃热 182

第七项 呕出痈脓 183

第二节 哕证 183

第一项 哕逆因胃虚热 183

第二项 似喘似呕似哕证 184

第三项 胃反呕吐 184

第四项 胃反因水饮 185

第五项 吐后热渴 185

第六项 呕而思水 186

第七项 呕因虚寒 186

第八项 呕而发热 187

第九项 呕而肠鸣 187

第十项 呕而胸满 188

第三节 干呕 188

第一项 干呕吐涎沫 188

第二项 干呕吐逆 189

第三项 呕哕厥冷 189

第四项 干呕而利 190

第四节 下利 190

第一项 下利清谷 190

第二项 下利失气 191

第三项 下利脉绝 191

第四项 下利之顺脉 191

第五项 脉定下利轻重 191

第六项 下利厥喘 192

第七项 下利清谷 192

第八项 下利微热而渴 192

第九项 下利汗出 193

第十项 下利脓血 193

第十一项 下利脉弦 193

第十二项 下利侯尺寸 193

第十三项 下利属虚寒 193

第十四项 下利便脓血 194

第十五项 热利 195

第十六项 里热下利 195

第十七项 里寒下利 196

第十八项 下利肺痛 196

第十九项 气利 197

第二十项 下利之补治 197

第十八章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 199

第一节 疮痈 199

第二节 肠痈 199

第一项 小肠痈之始发 199

第二项 大肠痈 200

第三节 疮疡之脉 201

第四节 金疮 201

第五节 排脓散方 202

第六节 浸淫疮 202

第十九章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 204

第一节 趺蹶刺法 204

第二节 手指臂肿 204

第三节 转筋 205

第四节 阴狐疝 206

第五节 蚘虫 207

第一项 蚘虫之问答 207

第二项 脏躁蚘痛 207

第三项 脏寒蚘厥 208

第二十章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210

第一节 妊娠 210

第一项 妇人得平脉 210

第二项 癥病怀胎 211

第三项 胎胀少腹如扇 212

第四项 胞阻 213

第五项 怀娠?痛 214

第六项 妊娠呕吐 214

第七项 妊娠小便难 215

第八项 妊娠有水气 215

第九项 妊娠常服之剂 216

第十项 养胎 217

第十一项 心实胎伤 218

第二十一章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 219

第一节 产妇三病之问答 219

第二节 郁冒兼大便难 219

第三节 产后虚中实证 220

第四节 腹中?痛 220

第五节 产后腹痛 221

第六节 痛着脐下 221

第七节 产后恶露不尽 222

第八节 产后中风 223

第九节 产后面赤与喘 223

第十节 产后烦乱呕逆 224

第十一节 产后下利 225

第十二节 产后补治各方 226

第二十二章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228

第一节 热入血室 228

第一项 热入血室之戒犯 228

第二项 血结胸刺法 228

第三项 病阳明刺法 229

第二节 妇人梅核症 229

第三节 妇人脏躁 229

第四节 妇人吐涎沫 230

第五节 妇人经闭诸病 230

第六节 积血化带之问答 231

第七节 月经一月再见 232

第八节 妇人革脉 233

第九节 妇人陷经漏下 233

第十节 妇人少腹满 233

第十一节 妇人经水不利 234

第十二节 妇人经闭下白物 234

第十三节 妇人腹中刺痛 235

第十四节 妇人腹中诸疾痛 235

第十五节 妇人虚寒腹痛 236

第十六节 妇人转胞之问答 236

第十七节 妇人阴寒 236

第十八节 妇人阴中生疮 237

第十九节 妇人阴吹 237

第二十节 小儿 239

附:金匮医案 240

栝萎桂枝汤 240

葛根汤 241

大承气汤 242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43

防已黄芪汤 243

桂枝附子汤 244

甘草附子汤 244

白虎加人参汤 245

一物瓜蒂散 247

百合地黄汤 247

百合滑石散 247

甘草泻心汤 248

雄黄熏法 248

赤小豆当归散 248

升麻鳖甲汤 249

鳖甲煎丸 249

白虎加桂枝汤 250

蜀漆散 251

柴胡桂姜汤 251

侯氏黑散 252

风引汤 252

小续命汤 253

桂枝芍药知母汤 254

乌头汤 255

黄芪桂枝五物汤 255

桂枝龙骨牡蛎汤 256

附子理中合桂枝龙牡汤 258

附子理中合建中汤 258

小建中汤 259

黄芪建中汤 259

黄芪建中汤合二加龙骨汤 261

薯蓣丸 261

酸枣仁汤 262

大黄?虫丸 263

甘草干姜汤 264

射干麻黄汤 264

皂荚丸 266

泽漆汤 267

麦门冬汤 267

葶苈大枣泻肺汤 268

桔梗汤 269

越婢加半夏汤 270

《外台》桔梗白散 270

《千金》苇茎汤 271

奔豚汤 271

桂枝加桂汤 272

栝蒌薤白白酒汤 272

栝蒌薤白半夏汤 274

枳实薤白桂枝汤 275

人参汤 275

《外台》炙甘草汤 276

附子粳米汤 276

大柴胡汤 277

大建中汤 278

大黄附子汤 279

当归生姜羊肉汤 279

《外台》走马汤 280

旋复花汤 281

麻仁丸 281

肾着汤 282

苓桂术甘汤 283

肾气丸 285

甘遂半夏汤 288

十枣汤 289

大青龙汤 291

小青龙汤 292

木防已汤 294

泽泻汤 294

小半夏汤 295

五苓散 295

《外台》茯苓汤 296

桂苓五味甘草汤 297

苓甘五味姜辛汤 298

小半夏加茯苓汤 299

文蛤散 301

滑石白鱼散 302

猪苓汤 303

越婢汤 304

越婢汤加附子 304

防已茯苓汤 305

越婢加术汤 307

枳术汤 307

茵陈蒿汤 308

硝石矾石散 309

猪膏发煎 311

茵陈五苓散 31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12

柏叶汤 313

黄土汤 313

泻心汤 314

吴茱萸汤 314

半夏泻心汤 31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15

猪苓散 315

四逆汤 316

小柴胡汤 317

大半夏汤 320

半夏干姜散 322

橘皮汤 322

橘皮竹茹汤 323

桂枝汤 323

小承气汤 325

桃花汤 325

白头翁汤 327

栀子豉汤 329

通脉四逆汤 329

薏苡附子败酱散 330

大黄牡丹汤 330

王不留行散 331

排脓汤 332

排脓散 333

蜘蛛散 333

鸡矢白散 334

乌梅丸 334

桂枝茯苓丸 336

附子汤 337

胶艾汤 337

当归芍药散 337

干姜人参半夏丸 338

当归散 339

下瘀血汤 339

阳旦汤 339

竹皮大丸 340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341

三物黄芩汤 341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342

半夏厚朴汤 342

甘麦大枣汤 343

温经汤 344

大黄甘遂汤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