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西学东渐和中国的语言学 1
一 语文研究的三大传统和它们的相互结合 1
目录 1
二 “印欧语的眼光”和汉语的研究 5
三 字的研究和摆脱“印欧语的眼光”的束缚的途径 11
第一编 一般原理 19
第一章 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 19
一 两种对立的编码原则和语言研究 19
二 音义结合的理据性和汉语的编码机制 28
三 编码方式与思维 38
四 语言的两种结构类型 52
一 共时、历时的划分和静态的语言系统说 56
第二章 语言的结构原理 56
二 变异和动态的语言结构 66
三 结构关联和语言的自组织性 78
第三章 印欧系语言的结构原理 91
一 “主语—谓语”结构和印欧系语言的结构基础 91
二 词的结构与“主语—谓语”框架的结构关联 98
三 重音在结构关联中的地位和音系的研究 106
四 语义的研究和它对印欧语结构关联的冲击 112
第四章 汉语的结构原理 119
一 字和汉语的结构关联 119
二 音节与字音的结构 127
三 字的顽强的表义性和汉语语义型语言的结构特点 135
第二编 音韵 143
第一章 声母和声母系统 143
一 声母和声母位置上辅音的运转规律 143
二 介音的作用和声母的演变方式 150
三 i介音和汉语声母系统的历史演变 160
第二章 音系的结构原理和元音系统的演变 170
一 汉语的韵母系统和音系的非线性结构 170
二 音核和元音的运转方式 182
三 离散式音变和音系结构的调整 189
四 合口韵的形成 197
一 韵尾的变化和音系结构格局的调整 202
第三章 韵尾的变化和阴阳对转 202
二 阴阳对转和它的性质 205
三 现实方言的“阴阳对转”和叠置式音变 211
四 阴阳对转和方言差异 215
五 《广韵》阳声字的阴阳异切和它的文白异读的性质 220
六 汉语语音演变的机制 224
第四章 声调的性质、起源和发展 230
一 字和声调 230
二 音节内部响度变化的规律与声调的起源 236
三 汉语声调系统的成因和定型 244
四 汉语声调的演变 256
一 “六书”和临摹性编码 265
第一章 字和汉语的理据性编码机制 265
第三编 字和汉语的构辞法 265
二 声训和理据 274
三 理据和语言的结构 288
第二章 字族和汉语的语义结构 295
一 字族和字义结构的基本原则 295
二 向心性字族和语源研究(上):声训论和“右文”说 306
三 向心性字族和语源研究(下):上古音系的拟测和字族的构建 316
四 离心性字族和字的本义的研究 324
第三章 结构的不平衡性和单字结构格局的解体 334
一 编码体系的结构不平衡性和结构格局的调整 334
二 单字结构格局和联绵字的“一分为二” 343
三 联绵式的结构和理据性编码机制的转移 348
四 双音辞的形成和单字编码格局的解体 355
第四章 核心字和汉语的语义构辞法 362
一 汉语构辞法的性质 362
二 核心字和汉语构辞法的基本原则 364
三 向心构辞法和它的语义基础 369
四 离心构辞法和它的语义基础 378
五 改进构辞法的研究,就汉语论汉语 385
第五章 音义的相互转化和变音构辞法 391
一 音义的相互转化和四字格的结构 391
二 变音构辞法 400
一 语形句法和语义句法 411
第一章 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 411
第四编 语义句法 411
二 语义句法的结构框架:话题—说明 419
三 语义句法的结构单位:字、辞、块、读、句 430
第二章 语义范畴 443
一 语法范畴和语义范畴 443
二 “离散/连续”和结构单位的语义分类 447
三 定量和变量 457
四 肯定和否定 465
五 有定和无定 472
第三章 字块和它的标记 481
一 标记 481
二 “离散/连续”对立范畴的相互转化和“的”字结构 488
三 “了、着、过”和带有时间特征的字块 497
四 “把”、“被”和有定性结构单位的移位 508
第四章 字块和语序 515
一 语序和时间观 515
二 向心字块的结构和它的语序 519
三 离心字块的结构和它的语序 531
第五章 有定性范畴和语法结构 554
一 有定性范畴和语法研究 554
二 汉语的有定性范畴和它的语法结构 564
三 自动和使动——汉语的两种基本句式 580
引用书目 597
四 语序和虚字 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