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浑沌之母--道家的文化渊源 1
母系社会的传统道纪 2
生殖崇拜传达的重生主义 5
巫史文化和帝王经验 11
第二章 道德指归--道家之创始 15
创始人--老子 16
扑朔迷离的身世 16
老子是“老”不是“子” 24
老子出关、归隐与“化胡” 32
青牛和龙的寓意 34
道文化的精髓 38
道似万物之宗 38
形上超越与不可言说 39
道的辩证性格 42
天、地、人的勾连 43
守藏室之史的历史智慧 44
道家智慧的实用 44
帝王南面之术 51
老子之弟子后学 60
关尹贵清 60
列子贵虚 62
杨朱贵己 65
庚桑楚与南荣趎 69
有无难辨的文子 71
第三章 清归自然--先秦道家集大成 73
哀有万世的漆园吏 74
游戏于污渎之中 74
明道之书《庄子》 76
万世之哀 81
庄子对老子道论之发展 82
自本自根 生天生地 82
无成无毁 无所不在 85
齐万物 86
从道的观点看--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86
齐是非 87
言尽悖 89
辩无胜 91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自由与逍遥 92
“无待” 93
“无己” 93
无用之用--生存的智慧 97
安之若命的达观人生 100
人生的处境 100
参破生死,乐天知命 102
第四章 上下求索--道家的发展与绵延 108
稷下黄老道家 109
稷下学官黄老道家的出现 109
宋钘、尹文 111
慎到、田骈 113
《管子》中的“静因之道” 115
战国末年黄老学的影响 117
汉初黄老之治与黄老之学 120
大乱初定,黄老之学勃兴 121
陆贾: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 122
信奉黄老之术的汉初君臣 125
黄老政治与文景盛世 129
《淮南子》与汉初黄老之治 132
司马谈谈黄老 135
西汉道家哲学的绵延 136
严君平《老子指归》的道家思想 137
河上公的“养生”论 139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140
第五章 隐世放达--道家转型的玄学思潮 142
玄风骤起 143
社会动荡的名教危机 143
从“清义”到玄学“清谈” 145
清谈与名理 147
玄哲清流 150
正始之音 151
“四聪八达”集团 152
天才少年的崛起 153
王弼的“贵无”哲学 156
竹林清流 163
摇摆不定的竹林集团 164
山涛、山戎、向秀 166
阮咸、刘伶、嵇阮 168
西晋玄思 171
玄风转向 172
裴頠与“崇有”论 173
郭象的“独化”论 175
名士风流 179
清谈、饮酒、服散 180
名教与自然 181
文学的自觉 183
名士与妇女风情 188
第六章 太上老君--道家转型道教 192
道家与道教 193
道教的创始 203
神书《太平经》 204
万古丹经王 206
三张五斗米 208
张角太平道 210
分化与成熟 211
葛洪与《抱朴子》 212
寇谦之和新天师道 216
一代宗师陆修静 220
茅山陶弘景 223
终南山下楼观道 227
隆盛与发展(上) 229
承前启后的隋代 230
唐代皇室与道教 232
唐代的道教理论 241
唐代道教的外丹 244
隆盛与发展(下) 246
五代十国的道教 246
北宋王朝与道教 249
北宋的道派和高道 257
北宋的内丹术 262
立派与变革 265
太一道和真大道教 266
金元全真道 271
向儒靠近的净明道 275
正一道主领三山符箓 278
停滞与衰微 281
明清王朝与道教 281
正一道的衰朽 286
全真道的没落 289
民间道教的再兴 293
道术与精神 296
第七章 宝典可鉴--道家典籍述要 306
道家原典 307
《老子》 307
《庄子》 309
《淮南子》 311
《黄帝四经》 312
道教经籍 313
经书目录与总集 313
主要经书介绍 315
第八章 委婉曲折--回顾与前瞻 322
发展脉络 323
历史定位 326
其命唯新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