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流与传热》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巴特沃思(Butterworth,D.),(英)休伊特(Hewitt,G.)著;陈学俊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0

符号一览表 10

第一章 引言(G.L.Shires) 10

1·0 本章目的 10

1·1 两相流 10

1·2 术语 11

1·3 研究两相流的必要性 12

1·4 需要的知识 13

1·5 各章的导引 14

1·5·1 两相流 14

1·5·2 两相传热 15

1·5·3 流体动力不稳定性 16

1·5·4 凝结 16

1·5·5 失水事故 16

2·1 流动工况的定义 17

2·0 本章目的 17

第二章 流型(G.F.Hewitt) 17

2·2 流型的描述 18

2·3 流型图 20

2·4 对流型描述的机理性探讨 22

2·5 相变与相平衡态 24

2·6 在蒸发系统与凝结系统中的流动与传热工况 25

第三章 一维流动(D.Butterworth) 27

3·0 本章目的 27

3·1 引言 27

3·2 连续性关系式 27

3·3 单相的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 29

3·4 两相的能量平衡与动量平衡 30

3·4·1 动量方程 30

3·4·2 能量方程 31

3·4·3 均相方程 32

3·4·4 动量方程与能量方程之间的关系 32

3·5 临界流概述 33

3·6 动量方程的积分形式 34

第四章 确定压降的经验方法(D.Butterworth) 37

4·0 本章目的 37

4·1 引言 37

4·2 相关参数 38

4·3 均相流动 41

4·4 分相流动 42

4·4·1 分离圆柱模型 42

4·4·2 Lockhart-Martinelli关系式 43

4·5 混相流动模型 44

4·5·1 Baroczy关系式 44

4·5·2 Chisholm与Sutherland关系式 45

4·6 空泡份额关系式 48

4·7 空泡份额与摩擦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 50

4·8 动量方程的积分形式 50

4·9·1 流动面积突扩 52

4·9 连接件的压降 52

4·9·2 流动面积突缩 53

4·9·3 弯头 53

第五章 垂直泡状流与弹状流(G.F.Hewitt) 55

5·0 本章目的 55

5·1 一维两相流 55

5·2 不稳态一维流动 57

5·3 Bankoff变密度模型 58

5·4 通用滑动模型:Zuber与Findlay的解析 58

5·5 泡状流中局部空泡份额的测量技术 60

5·6 垂直弹状流 61

第六章 垂直环状流(G.F.Hewitt) 63

6·0 本章目的 63

6·1 环状流参数 63

6·2 “三角关系” 63

6·3 环状流的界面波 66

6·4 液滴夹带份额的测定 68

6·5 液滴的传质 70

6·6 液体的夹带 71

6·7 环状流闭式解的应用 72

第七章 池内沸腾(D.B.R.Kenning) 73

7·0 本章目的 73

7·1 引言与定义 73

7·2 沸腾曲线 74

7·4 几何尺寸的影响 75

7·3 表面情况的影响 75

7·5 压力的影响 76

7·6 随时间变化的表面温度的影响 77

7·7 不均匀表面温度的影响 77

7·8 溶解气体的影响 77

7·9 薄液层工况 77

7·10 稳定膜态沸腾 78

7·11 临界热通量 79

7·12·1 汽泡核化 80

7·12 核态沸腾 80

7·12·2 汽泡长大 81

7·12·3 传热模型 83

7·13 结论 83

第八章 强迫对流核态沸腾(D.B.R.Kenning) 84

8·0 本章目的 84

8·1 引言 84

8·2 汽泡核化 85

8·3 传热关系式 86

8·4 欠热沸腾中的空泡份额 87

8·5 欠热沸腾中的压降 90

8·6 结论 91

第九章 环状流中的对流传热(R.A.W.Shock) 92

9·0 本章目的 92

9·1 环状流传热概况 92

9·2·1 能量方程式 93

9·2 层流解 93

9·2·2 第一种情况 94

9·2·3 第二种情况 95

9·2·4 第三种情况 95

9·2·5 第四种情况 96

9·3 紊流解 97

9·4 双组分系统中的传热 102

第十章 强迫对流沸腾的估算方法(R.A.W.Shock) 107

10·0 本章目的 107

10·1 对流关系式及与理论的关系 107

10·2 在饱和沸腾与欠热沸腾中迭加核态沸腾 109

10·2·1 引言 109

10·2·2 部分欠热沸腾 109

10·2·3 饱和对流沸腾 113

11·0 本章目的 118

11·1 水平流的流型图 118

第十一章 水平管中的沸腾与流动(D.Butterworth,J.M.Robertson) 118

11·2 分层流 119

11·2·1 有用的几何关系 119

11·2·2 两个相都是层流 120

11·2·3 层流液体-紊流气体 120

11·2·4 两个相都是紊流 121

11·3 分层流向弹状流的过渡 122

11·4 弹状流 123

11·5 泡状流 123

11·6 环状流 123

11·6·1 水平环状流的图解说明 123

11·6·2 已经提出的把液体输送到管子顶部的几种机理 124

11·7 传热系数 126

11·8 水平管中的烧毁 126

11·8·1 在实践中烧毁的发生及其影响 126

11·8·2 水平管中烧毁的观测 127

11·8·3 烧毁数据的初步解释 128

12·0 本章目的 130

12·1 烧毁的描述 130

第十二章 烧毁概论(G.L.Shires) 130

12·2 历史 131

12·3 影响烧毁的因素 131

12·4 烧毁的计算 133

12·5 测量垂直管中烧毁的基本方法 133

12·5·1 均匀热通量 133

12·5·2 直管、非均匀热通量 135

12·6 用氟利昂模拟烧毁 136

12·7 复杂几何结构中的烧毁 138

12·7·1 反应堆燃料的烧毁计算 138

12·7·2 锅炉管的烧毁计算 140

12·8 小结 142

13·1 烧毁的定义 143

13·2 烧毁机理的评述 143

13·0 本章目的 143

第十三章 烧毁机理(G.F.Hewitt) 143

13·3 夹带曲线图及其应用 145

13·4 环状流中烧毁起始的计算 148

第十四章 烧毁的测算(D.H.Lee) 150

14·0 本章目的 150

14·1 参数的趋向 150

14·1·1 进口欠热焓 150

14·1·2 质量流速 150

14·1·3 压力 152

14·1·4 几何尺寸 152

14·1·5 局部含汽率 153

14·2 烧毁关系式的准确度 154

14·3 相关参数 154

14·4 圆管内的烧毁 155

14·5 高压圆管内的烧毁 156

14·6 矩形通道内的烧毁 157

14·8 棒束内的烧毁 158

14·8·1 整理棒束烧毁数据的全通道模型 158

14·7 环形通道内的烧毁 158

14·8·2 整理棒束烧毁数据的子通道模型 160

14·9 影响烧毁测算的次要因素 161

14·9·1 热通量分布 161

14·9·2 工质流动方向 162

14·1 0烧毁裕度的测算 162

第十五章 沸水系统中的结垢(R.V.Macbeth) 164

15·0 本章目的 164

15·1 引言 164

15·2 有污垢时的实验问题 164

15·3 污垢沉积物的性质 165

15·4 结垢表面上沸腾的特性 166

15·5 四氧化三铁污垢沉积物中的灯芯沸腾模型 168

15·7 污垢沉积物对烧毁的影响 169

15·6 污垢沉积物对表面温度的影响 169

15·8 污垢沉积物对摩擦压降的影响 171

第十六章 流体动力不稳定性概论(N.A.Bailey) 173

16·0 本章目的 173

16·1 引言 173

16·2 “Ledinegg”不稳定性 174

16·3 可压缩容积引起的振荡 175

16·4 空泡长大引起的流量振荡 176

16·5 声学效应 176

16·6 并联通道不稳定性和自然循环回路不稳定性 177

16·7 发生不稳定性的场合 177

16·8 设计者的要求 178

16·9 确定并联通道不稳定性或自然循环回路不稳定性起始的实验方法 179

16·10 有关流体动力不稳定性起始的某些实验研究的评述 180

16·10·1 自然循环回路不稳定性 180

16·10·2 并联通道不稳定性 182

16·11 在设计中应用模型与试验结果时出现的问题 184

16·12 在装置中模型与实验室试验结果的应用 185

第十七章 振荡不稳定性(R.Potter) 186

17·0 本章目的 186

17·1 引言 186

17·2 不稳定性和噪扰放大的一般基础知识 186

17·3 反馈解析概述 187

17·4 沸水堆中不稳定性方式的例子 188

17·5 流体动力不稳定性 189

17·6 说明性的例子 191

17·7 回路的几何特性 192

17·8 其它理论解析方法 194

17·9 结束语 194

第十八章 凝结概论(D.Butterworth) 195

18·0 本章目的 195

18·1 凝结的方式 195

18·2 凝结时对传热的阻力 196

18·3·2 核化 197

18·3 均匀凝结 197

18·3·1 液滴平衡 197

18·4 珠状凝结 199

18·5 直接接触凝结 200

18·5·1 喷液式凝汽器 200

18·5·2 池式凝汽器 201

18·6 界面热阻 202

18·7 气相的传热和传质 203

18·7·1 传质 203

18·7·2 传质对传热的影响 204

18·7·3 凝结曲线 205

18·7·4 存在不凝结气体时的单组分蒸汽 206

18·7·5 多组分凝结 207

18·8 凝结对界面剪应力的影响 208

19·1·1 层流膜状凝结-Nasselt解 210

19·1 垂直表面上的凝结 210

19·0 本章目的 210

第十九章 胰状凝结(D.Butterworth) 210

19·1·2 Nusselt解析扩展到包括欠热和非线性温度分布 213

19·1·3 惯性效应的考虑 216

19·1·4 蒸汽过热的效应 217

19·1·5 波动的效应 218

19·1·6 紊动的效应 218

19·2 水平管的凝结 220

19·2·1 单管外侧 220

19·2·2 管束外侧的凝结 221

19·2·3 水平管内侧 222

19·3 具有蒸汽剪切作用的凝结 223

19·3·1 不同的管子方位及蒸汽流动方向 223

19·3·2 具有垂直汽流的水平管 223

19·3·3 圆管内流动 224

19·4 增强膜状凝结的特殊表面 225

20·1 引言 228

第二十章 失水事故(I.Brittain) 228

20·0 本章目的 228

20·2 燃料棒性状 229

20·3 失水事故 229

20·3·1 喷放阶段 230

20·3·2 堆芯加热阶段 230

20·3·3 再淹没阶段 230

20·4 临界流模型 230

20·5 喷放期间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 231

20·5·1 燃料棒传热 231

20·5·2 烧毁关系式 231

20·5·3 泵模型 232

20·5·4 蒸汽锅简的性状 232

20·6 停滞问题 232

20·7 堆芯应急冷却系统 233

20·8 小结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