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序一 任应秋 5
序二 李泽厚 8
第一章 《内经》形成的年代 8
(一) 《内经》何时成书 8
(二) 《素问》的书名和创作年代 15
(三) 《灵枢》的真伪和变迁 25
(一) 气是宇宙的本原 32
第二章 气 32
(二) 气有运动的本领 35
(三) 形气转化的理论 38
(四) 关于天体演化和宇宙构成 42
第三章 阴阳与对立统一规律 46
(一) 什么是阴阳 46
(二) 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 51
(三) 阴阳的辩证关系 56
(四) 阴阳的特殊内容 62
(五) 关于人体阴阳平衡 65
附:《内经》成书前阴阳学说的源流 70
第四章 五行与系统论 80
(一) 系统论的一般原则 80
(二) 五行学说中的整体观 83
(三) 五行结构的动态平衡 86
(四) 《内经》的世界五行图式 91
(五) 五行学说是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95
第五章 形、神 104
(一) 形与神--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04
(二) 形与神--机体与功能的关系 107
(三) 形与神--肉体与精神的关系 111
(四) 精神对肉体的作用 117
第六章 天、人 122
(一) 天是自然 122
(二) 人的生成和人性 124
(三) “人与天地相参” 129
(四) “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133
第七章 从方法论看藏象 140
(一) 解剖方法及其成就 140
(二) “以表知里”与藏象学说的形成 144
(三) 从认识方法看藏象学说的实质和特点 159
(四) 从方法论看中西医结合 175
第八章 病因的探察 181
(一) 发病的内外因 181
(二) 审证求因 188
附:论外因的重要作用 195
第九章 从方法论看辨证 205
(一) 认识疾病的两条途径 205
(二) 辨证方法形成过程中应用了那些哲学范畴 211
(三) 辨证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224
第十章 诊断与认识论 231
(一) “病为本,工为标” 231
(二) 四诊合参 235
(三) “观其冥冥” 242
第十一章 治则与辩证法 248
(一) 辨标本,分缓急 248
(二) 正治反治,运用矛盾 254
(三) 方剂系统的结构 258
(四) “异法方宜” 264
第十二章 关于针灸 268
(一) 气血、经络是针灸疗法的客观依据 269
(二) 针灸的原理和方法 279
(三) 从控制论看针灸 292
第十三章 关于五运六气 297
(一) 气候变化是有秩序的循环 298
(二) 五运系统 302
(三) 六气系统 305
(四) 五运系统与六气系统的综合 311
(五) 运气学说认识方法的特点 317
第十四章 逻辑和模拟 326
(一) 对比较法的应用 326
(二) 对类比法的应用 333
(三) 对三段论法的应用 338
(四) 《内经》中的分析和综合 341
(五) 《内经》的朴素模拟方法 345
结语:《内经》学术思想的特色 350
跋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