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晓虹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214006650
  • 页数:5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社会、文化和人格三因素入手,对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编 对象、历史与方法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一、我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2

二、国外学者的若干规定 4

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 8

第二节 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 10

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 10

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13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6

一、社会心理学是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17

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20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3

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 23

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 25

三、三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 28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 3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3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4

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 34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 36

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37

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 40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43

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 43

二、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45

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 47

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49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53

一、面对危机的美国社会心理学 53

二、发展中的苏联社会心理学 55

三、中国社会心理学的重建 56

第一节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59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59

一、社会交换理论 60

二、符号互动理论 62

三、社会角色理论 63

四、参照群体理论 64

第二节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66

一、精神分析理论 66

二、社会学习理论 69

三、群体动力学理论 70

四、社会认知理论 72

第三节 其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73

一、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理论 74

二、社会生物学理论 76

第四节 理论的价值及其评定 78

一、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 78

二、现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评判 80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5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85

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 85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86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术语 87

一、观察法 89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 89

二、实验法 92

三、实验法的功与过 94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 97

一、调查研究法的特点 97

二、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 99

三、抽样调查 100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 101

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 101

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 103

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 106

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07

第五节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07

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 110

第二编 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 113

第五章 生命历程与社会化 113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113

一、什么是社会化 113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15

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117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学基础 119

一、本能抑或环境: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 119

二、社会生物学的解释 121

三、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 123

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125

一、文化 125

二、家庭 126

三、学校 127

四、同辈群体 128

五、大众传播媒介 129

第四节 社会化的类别 130

一、政治社会化 130

二、道德社会化 133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135

一、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 138

第五节 社会化的历程 138

二、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 139

三、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141

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142

第六章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145

第一节 人格 145

一、人格的定义与特点 145

二、人格与社会化 148

三、人格与社会行为 149

四、人格障碍 151

第二节 自我 152

一、自我的涵义 153

二、自我觉知 155

三、自我评价 156

四、自我表现 160

第三节 有关人格与自我发展的社会化理论 164

一、社会学家的研究 164

二、心理学家的研究 167

三、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 170

一、社会认知的涵义 173

第七章 社会认知 173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173

第三编 社会行为的基础 173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和途径 175

四、各派理论的侧重点对比 177

第二节 社会知觉 178

一、社会知觉概述 178

二、社会知觉的发生 179

三、社会知觉的内容 181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184

一、首因效应 185

二、近因效应 186

三、晕轮效应 188

四、社会刻板印象 189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191

一、行为归因概述 191

二、归因理论 193

三、归因偏差 196

第八章 社会动机 198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198

一、内驱力、需要和动机 198

二、社会动机的形成 200

三、社会动机的分类 202

第二节 动机理论 204

一、本能学说 204

二、里比多学说 205

四、强化理论 207

三、人本主义学说 207

五、归因理论 208

第三节 侵犯动机 209

一、侵犯概念的确定 209

二、侵犯动机的解释 212

三、侵犯的消除及其控制 216

第四节 亲合与利他动机 217

一、亲合动机及其解释 217

二、恐惧与亲合 219

三、利他动机与亲社会行为 220

二、社会赞许动机 222

第五节 社会动机种种 222

一、成就动机 222

三、支配动机 224

四、安全动机 225

五、探索动机 225

第九章 社会态度 227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227

一、态度的定义与成分 227

二、态度的基本特征 230

三、态度与外显行为 232

一、量表测量 238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 238

二、其他测量 242

第三节 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243

一、学习理论 243

二、功能理论 245

三、认知理论 247

第四节 劝导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251

一、劝导的效果与沟通的来源 252

二、劝导的效果与沟通的信息 254

三、劝导的效果与沟通的目标 257

四、沟通的效果与沟通的情境 259

一、概念的界定 260

第五节 偏见与歧视 260

二、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 261

三、偏见与歧视的形成 263

四、偏见与歧视的消除 265

第十章 社会沟通 267

第一节 沟通概述 267

一、沟通及其特点 267

二、沟通网络 269

三、沟通的类型 271

四、沟通与社会互动 273

第二节 语言沟通 274

一、人类语言的起源 275

二、个体语言的获得机制 277

三、语言的沟通功能 281

四、语言、思维和文化 283

五、暗语: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代码 284

第三节 非语言沟通 286

一、身势学和动态姿势 287

二、近体学与静态姿势 291

三、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293

四、目光接触 294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296

一、什么是群体 296

第十一章 社会群体 296

第四编 群体与互动 296

二、群体的规模与结构 297

三、群体的特征 298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分类 299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99

二、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01

三、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302

四、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303

五、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03

一、什么是群体规范 304

第三节 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304

二、群体规范的作用 305

三、群体压力 307

四、阿希与从众行为研究 309

第四节 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311

一、莫里诺与社会成员关系测量 312

二、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形成的规律 313

三、群体内聚力 317

第五节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318

一、社会促进 318

二、社会抑制 319

三、对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现象的解释 320

第六节 群体领导与群体决策 323

一、领导与领导者的特质 323

二、领导行为分析 325

三、群体的决策过程 327

第十二章 社会互动 329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一般属性 329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329

二、决定社会互动的主要因素 330

三、互动与社会 334

第二节 双向的社会互动 336

一、合作与竞争 336

二、冲突与调适 340

第三节 单向的社会互动 342

一、暗示 343

二、模仿 346

三、感染 349

第四节 日常互动的理论分析 350

一、戈夫曼:人生是个大舞台 351

二、日常生活方法论:互动中的相互理解 352

三、作为交换的社会互动 354

第十三章 社会期望与角色行为 357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357

一、角色的涵义 357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359

三、社会角色的功能 361

第二节 角色的扮演与冲突 363

一、角色的扮演 363

二、角色社会化 366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368

第三节 角色行为与社会文化 371

一、角色的文化内涵 371

二、职业角色 371

三、性别角色 375

四、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适应 378

第一节 越轨行为概述 381

第十四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381

一、越轨行为的定义 382

二、越轨行为的种类 383

三、越轨行为的功能 385

第二节 越轨行为理论 388

一、生物学的解释 388

二、心理学的解释 390

三、社会学的解释 391

第三节 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399

一、社会控制的意义与类型 399

二、越轨行为的内部控制 401

三、社会控制的外部过程 402

第五编 大众传播与集群行为 405

第十五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 405

第一节 大众传播概述 405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 405

二、大众传播的研究状况 407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过程及理论分析 410

一、大众传播的过程分析 410

二、大众传播的理论沿革 414

第三节 社会舆论 417

一、社会舆论及其功能 418

二、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419

三、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423

第四节 民意及其测验 424

一、民意与舆论的异同 424

二、民意测验:重要的对话渠道 424

三、民意测验的程序与方法 427

第十六章 集群行为 429

第一节 集群行为概述 429

一、集群行为的界定 429

二、集群行为的条件 430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433

一、群众的类型 436

第二节 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436

二、暴民 438

三、骚乱 440

第三节 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41

一、时尚与流行 442

二、从时髦到时狂:时尚的演变 444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446

四、时尚的传播规律 447

五、恐慌及其特征 449

第四节 由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450

一、流言与谣言的性质 450

二、流言与谣言的传播过程 453

三、如何制止流言与谣言 455

第十七章 社会运动 457

第一节 社会运动概述 457

一、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458

二、社会运动的特征 459

三、社会运动的发展阶段 462

第二节 社会运动的基本类型 464

一、革命运动 464

二、改革运动 466

三、抵抗运动 467

四、表意运动 469

第三节 社会运动的理论解释 472

一、以社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理论 472

二、以组织活动分析为基础的理论 476

三、以社会心理分析为基础的理论 478

第六编 社会文化与人格 483

第十八章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483

第一节 情感、动机与文化 483

一、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 484

二、青春期危机:普遍抑或特殊 485

三、文化、亚文化与成就动机 486

第二节 文化与认知 488

一、文化对感知觉的影响 489

二、知觉模式:场域独立与场域依赖 490

三、价值观 491

四、文化母题 494

五、公设 495

第三节 文化与性 496

一、性别角色的文化塑造 496

二、性行为的文化控制 499

第四节 文化与变态行为 502

一、变态行为的文化解释 502

二、文化性变态行为举要 504

三、变态行为的文化塑造 505

第十九章 文化、亚文化与人格 508

第一节 民族性格 509

一、民族性格和民族刻板印象 509

二、民族性格的研究历史 511

三、民族性格研究的现代趋势 516

第二节 阶级心理 518

一、作为“地位”亚文化群体的阶级 519

二、阶级心理的基本特征 522

第三节 社区意识 526

一、作为“地区”亚文化群体的社区 526

二、社区归属感:社区意识的体现 528

三、社区意识研究范例 530

第二十章 社会文化变迁与人格发展 534

第一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534

一、环境与人口 535

二、经济与技术 536

三、文化创新与文化移入 538

四、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539

第二节 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 540

一、进化论 541

二、循环论 542

三、功能论 543

四、冲突论 545

第三节 变迁对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 546

一、文化震荡 546

二、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边际人”现象 549

三、代沟:行为方式的断裂 551

第四节 人的现代化 555

一、落后也是一种国民心态 555

二、现代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 557

三、中国当代改革中的国民心态 559

四、中国的现代化与国民性格的重塑 562

汉英人名索引 565

后记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