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官制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铁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62001812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

序 1

第一章 中国文官制度的历史结构 1

第一节 文官制度的历史渊源 1

目录 1

一、官法的原始形态 2

二、官刑入律及其沿革 4

第二节 行政体系与文官制度的结构 6

一、行政体系的结构 6

二、中央政府的构成 8

1.皇帝——最高主宰 8

2.三公列卿——辅佐要津 9

3.三省六部——行政中枢 10

4.寺监台院——职能机构 13

表格目录 14

1.九寺建置 14

2.五监建置 15

三、地方政府的构成 16

1.二级地方行政体制——郡县的确立 16

2.三级行政体制——州、郡、县的形成 17

4.地方行政体制演进 17

5.南北朝州郡县设置 18

3.唐道宋路体制的建立 19

4.行省的设立与四级体制的形成 20

四、文官制度的结构 21

第三节 行政法典的制定与文官制度法律化 23

一、《周官》的产生与原始文官制度的初萌 24

二、秦汉行政律的首创与文官律的形成 25

三、南北朝的典格令与文官制度初具规模 28

四、《唐六典》的产生与文官制度的法律化 29

五、宋元行政法典的制定与文官制度的发展 30

六、明清会典的大成与文官制度独成体系 31

6.历代行政体制演变 33

第二章 文官的选拔与考试——选举制度 35

7.选举制度演化 36

第一节 基层推荐议选——乡举里选制 37

一、夏商时代的三宅三俊法 37

二、西周的六德、六行推选法 38

1.专门的选拔机构和人员 38

2.特定的选拔程序 38

8.西周选士举官系统 39

8.选拔官吏的具体标准 40

4.选拔官吏的等级标准 41

三、春秋时代的三选制 42

四、战国的客卿养士制 43

第二节 自下而上的考察推举——察举征辟制 45

一、由丞相列侯考核推举——察举 45

1.贤良方正 48

2.贤良文学 49

3.明经 50

5.明阴阳灾异 51

4.明法 51

6.敦厚有行 52

7.勇猛知兵法 53

8.有道之士 54

11.孝廉 55

9.尤异………………………………………………(54)10.治剧 55

12.茂才 57

二、聘任各级政府属员——征辟 59

1.征聘 59

2.辟除 60

三、博士弟子考试授官——课试 62

四、靠父兄功勋任官——任子 64

五、以钱米买官——纳贸 66

六、上书拜官 69

八、材力举官 71

七、计吏拜官 71

九、方伎举官 72

9.两汉选举科目简况 74

十、汉开文官选举的先河 74

1.实行多元选拔,不拘一格举人才 75

2.汉代的官员选举逐步形成制度化,成为建立中国文官体系的蓝本 76

10.两汉文官选拔科目 76

3.贿选之风泛滥,冲击着新兴的文官选举制度 79

4.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的选举观.促成官宦世家的显赫和经学世官的形成 80

第三节 九级差额评选——九品中正制 81

一、九品官人法的创立 81

1.曹操《求贤令》的颁布 82

2.九品官人法的创立过程 84

1.九品中正制的组成 87

二、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 87

2.九品中正制的程序 88

三、九品官人法的实施规定 92

四、九品中正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弊端 93

1.重门阀家世,轻才德实践 96

2.势族把持选举,徇私枉法 97

8.人人望品,官风败坏 98

五、九品中正与入仕途径 99

11.两晋南朝入仕概况 101

第四节 分科考试录用——科举制 103

一、科举产生的时代 103

二、唐朝科举的定制 107

1.解送考生 107

2.科举类型 109

3.考试科目与方法 111

12.唐科举简况 112

4.《科举格》的制定及意义 119

5.科举考试与铨选授官 120

6.唐朝科举的特点 122

1.科目设置的改革 125

三、宋代的科举改革 125

2.科举类型的定制 128

3.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30

四、明清科举的鼎盛与衰废 135

1.明清科举的振兴及入仕三途 136

2.明清科举的类型 140

3.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科规 142

13.清科举系统 143

14.明清科举简况 144

4.明清科举的中额与授官 148

5.异途两种:捐纳与恩荫 150

一、文官的品阶 154

第五节 文官的品阶与待遇 154

15.两汉官品俸禄 155

16.明清官品俸禄 156

二、文官的俸禄 158

17.唐代品阶俸禄 159

18.地方官养廉银 160

19.清代品阶俸银 161

三、文官的章服 161

20.西汉官吏章服 162

21.唐宋明清品官章服 163

第六节 科举制度的得失观 164

一、科举开创文官考试制度的先声 165

22.清代高级官吏出身进士统计 166

二、科举对造成清廉吏治有一定作用 167

23.明清进士出身寒微家庭比率 168

三、科举有助于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的延续 169

24.宋清科举出身人数比较 169

四、非正常的科举对科举制度的极大破坏 171

25.清代地方官出身比例 171

第三章 文官的政绩考核——考绩制度 173

第一节 历代考绩机构——冢宰到考功司 173

一、上古的冢宰与小宰 174

二、汉的计吏与课曹 175

26.两汉考课系统 176

三、魏晋南北朝的吏部考功郎 177

四、唐代的尚书省考功司 177

五、宋代的审官院和考课院 178

六、明清的考功清吏司 179

第二节 历代的考绩方式与规定——课法 180

27.历代考功职官 181

一、上古的《三有宅》、《大比》与《大计》 182

1.《三有宅》 182

3.《大比法》 183

2.《大计法》 183

1.《课律》 185

二、秦的《课律》与《五善五失》 185

2.《五善五失》 186

三、两汉的《上计》与《会课》 187

1.《上计》溯源 187

2.《上计》管辖 188

3.《上计》内容 189

4.《上计》程序 192

5.升降赏罚 195

6.两汉上计与上计吏 198

四、魏晋的《都官考课法》与《五条课郡县法》 200

1.《都官考课七十二法》 200

2.《五条课郡县法》 201

五、南朝的考课条格和科目 203

六、北朝的《三等黜陟法》与《六条课郡法》 205

1.《三等黜陟法》 206

2.《六条课郡法》 208

七、唐的《四善二十七最》与《四等课法》 215

1.实现了校、监、判考绩一体化 216

2.考绩程序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216

3.流内官《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 218

4.流外官《四等第考课法》 220

5.鲜明的封建考绩特色 222

八、宋的《守令课》与《磨勘制度》 223

1.考绩体系的重要建树与进步 224

2.磨勘制度的确立与考课程序的变更 225

3.宋的考课法规与守令考课 231

4.金朝的《四善十七最考课法》和 238

《县令六事课法》 238

5.元代《五事考课升殿法》 240

6.宋代考课的特点 242

1.考课机构的高度专权化 243

九、明的《考满》与《考察》 243

2.考课程序的简化与定制 244

28.明代考绩体系 245

3.考满法与《考核通例》 246

4.考察法与《考察通例》 254

5.明代考绩的得失 258

29.明考课体系结构示意 259

十、清的《京察》与《大计》 261

1.清代考绩的确立与明代的异同 261

2.《京察法》 264

3.《大计法》 265

4.京察、大计的考绩标准——四格六法 268

30.四格三等依准关系 269

5.考绩的奖惩 270

6.军政黜陟法 272

一、考核、铨选与澄清吏治相结合 273

第三节 考绩的社会意义及实践特点 273

二、监督与惩治相统一,是杜弊正纪的大要 274

三、简繁适中,切实可行 275

第四节 铨选:复试授官与考绩再任 277

第四章 文官的法律监督——监察制度 281

第一节 监察制度的沿革与法律化 281

一、西周御史的初创 281

二、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形成 282

三、唐宋台院制的确立 283

四、明、清院(台)科道监察体系的完善 284

一、常设监察机构 284

第二节 监察网络的构筑与严密 284

1.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和都察院 285

31.西汉御史大夫属官 286

32.汉御史台结构示意 287

33.唐监察机构建置 288

34.都察院职属概况 289

2.区域监察机关——部刺史和司隶校尉 289

3.部门监察机关——六科给事中 291

35.六科给事中职属概况 292

1.军政系列的节度、经略等八使 293

二、巡监大使 293

2.财政系列的转运、盐铁七使 295

3.招抚系列的宣抚、安抚二使 297

1.按察使(司)系列 298

三、监司机构 298

2.布政使司系列 299

3.督抚系列 300

36.监察机构演化关系 302

37.御史监察职官沿革 303

第三节 历代的监察立法与实施 305

一、西周的《纠禁令》 305

二、秦的监察律 308

三、汉的《监御史九条》与《刺史六条》 311

1.完成了御史台的定制及其职责立法 312

2.颁行《监御史九条》 314

3.创十三部州刺史、颁《六条察郡法》 315

38.两汉十三部州刺史辖区 316

4.司隶校尉的创设及其责任 320

四、魏晋的《六条察吏》和《五条律察郡》 322

1.机构权力特征 322

2.魏的《六条察吏》 323

3.晋的《五条律察郡》和《长吏八条》 324

五、南北朝的“风闻弹事”与《诏制九条》 326

1.权力结构更为独立 327

2.允许风闻弹事 327

3.产生了《诏制九条》 328

1.一台三院制——封建监察的最高模式 330

六、隋唐的《司隶六条》与《六察法》 330

39.贞观十道和开元十五道比较 332

2.《司隶六条》 333

3.《风俗廉察四十八法》和《六察法》 333

4.《御史成规》的产生 335

5.唐朝文官监察的形式和内容 336

七、宋的《监司互监法》 336

1.形成台谏、六察和两院并立的体制 337

40.两宋路建置 339

2.颁行系统的监察法令 340

3.制定监司的敕令格式 343

4.首创《监司互察法》 346

5.宋代文官监察的两大特点 347

八、元的《宪台格例》与《行台体察等例》 349

1.构成台道式监察体系 349

41.元御史台道关系 351

42.元中央三大体系 352

2.形成三权鼎足的态势 352

8.监察台纲《宪台格例》 353

43.唐宋金元御史台官员比较 353

4.地方监察条例《行台体察等例》 356

5.监司条例《察司体察等例》 359

九、明的《责任条例》与巡按巡抚监察法 363

6.元代监察的特点 363

1.都察院与科道的形成 364

2.文官监察职能的加强 365

3.巡按御史与督抚的建置 368

4.卫、厂特务机构的产生 369

5.完备的文官监察立法 371

6.完善监察立法与重典治吏 382

十、清的《钦定台规》与《都察院则例》 385

1.清初的巡按与《十察法》 385

2.都察院与科道、院处的配置 387

44.清十五道管辖区 389

45.清十总督辖区 391

46.都察院机构一览 393

3.四朝《钦定台规》的制定与颁行 394

4.《都察院则例》的制定 395

47.《钦定台观》与《都察院则例》比较 396

5.修订《互监法》 397

6.清代监察制度的法律化 397

一、官刑的基本特征 400

第五章 文官的违法惩处——官刑与吏律 400

第一节 上古的官刑与三风十愆罪 400

二、商的官刑与三风十愆罪 401

四、西周的五过罪 403

三、商周之际的赃罪 403

五、早期职务犯罪的类型 404

第二节 秦汉的官律与官罪 406

2.官吏职责律 407

1.任用官吏律 407

一、秦汉的官律 407

3.考绩律 408

4.文书律 408

5.财物检验律 408

二、官吏的责任与职务犯罪 409

1.行政处罚 409

2.刑事惩治 410

48.职务连坐法中责任关系 412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违制律》与重罪十条 415

1.《告劾律》 416

一、《违制律》的出现 416

2.《请赇律》 417

3.《偿赃律》 417

二、《违制律》的确立 418

三、北齐的重罪十条与南齐的官当 419

2.职务犯罪 420

1.政治犯罪 420

四、对职务犯罪的惩处 420

4.不法行为 421

3.品行犯罪 421

5.诬告反坐 422

一、唐宋时期《职制律》的产生 423

第四节 唐宋的《职制律》与“十恶”“八议” 423

二、“十恶”“八议”的定制 428

1.侵犯皇权 430

三、《职制律》中的犯罪种类及惩治 430

2.破坏社稷政权 431

49.执行职务犯罪分类 432

3.职务犯罪 432

四、唐宋官律的特点及影响 442

第五节 明清的《吏律》与职务犯罪 443

一、元代六部律的出现 443

二、明清《吏律》的确立 444

50.明清吏律分类比较 446

1.选任官吏犯罪 447

三、明清文官的职制犯罪 447

2.玩忽职守犯罪 453

3.败坏官风官纪犯罪 455

1.违抗律令典章 458

四、明清文官的违式犯罪 458

3.欺隐侵夺罪 459

2.奏报违制 459

3.执行公务违纪 461

4.公文制作使用违纪 462

1.文武官员的公罪与私罪 466

五、明清律对其他职官犯罪的规定 466

51.《大清律例·吏律》增条例 467

2.受赃受贿罪 469

4.官司出入人罪 470

六、明清惩治职务犯罪的特点 471

3.古代政府体制沿革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