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回顾(1917年以前) 1
第二章 非凡开端(1917—1924) 9
一、中俄关系巨变 9
(一)十月革命和苏俄确立的对华政策 9
(二)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反响 13
(三)北洋政府加入干涉军行列 19
(四)旅俄华侨捍卫苏俄 27
(五)杨明斋陪同维经斯基来华建党 37
二、外交关系建立 43
(一)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 44
(二)苏俄、苏联派代表团来华谈判 49
(三)北洋政府与苏联建交 57
(一)外蒙古趋向独立 67
三、延伸的同盟者 67
(二)唐努乌梁海脱离中国 73
(三)张作霖取悦于苏联 77
(四)新疆的特殊地位 80
(五)西藏的魅力 86
(六)吴佩孚的骗术 90
(七)“民治主义者”陈炯明 93
(八)列宁与孙中山的友谊 96
第三章 初经考验(1924—1927) 102
一、国共两党合作 102
(一)鲍罗廷与国共合作 102
(二)建立革命军 107
(三)中国革命青年在苏联 115
(一)加伦的军事计划 126
二、苏联援助北伐 126
(二)争取国民军 133
(三)征战中的苏联顾问 139
(四)苏联的援助 150
三、外交关系破裂 156
(一)苏联与张作霖的谈判 156
(二)查抄苏联大使馆风波 162
第四章 波折岁月(1927—1937) 169
一、朋友变成敌人 169
(一)国民党右派日益反苏 169
(二)苏联紧急调整对国共的方针 176
(三)中东铁路冲突 184
(一)日本乘中苏交恶发动“九·一八”事变 194
二、外交关系恢复 194
(二)苏联容留中国抗日武装及妇女儿童 203
(三)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缓慢改善 208
(四)苏联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19
(五)正确与错误的较量 226
第五章 战时同盟(1937—1945) 233
一、苏联全面援华 233
(一)中苏关系迅速好转 234
(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238
(三)苏联对华政策的右倾 254
(四)外交关系中的阴影 263
二、中苏相互支援 274
(一)中国对苏联卫国战争的支援 274
(二)苏联与国民政府出现新分歧 283
(三)苏联对延安整风的误解 290
(四)《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292
(五)苏联对日宣战和出兵东北 301
第六章 关系演变(1945—1949) 311
一、两国三方关系 311
(一)斯大林的心事 311
(二)苏联对国民党的牵制 318
(三)苏联红军对中共武装的配合 323
二、苏联调整外交 331
(一)苏联谴责国民党好战分子 332
(二)东北解放区与苏联加强经济合作 336
(三)中共被迫表态谴责铁托 341
(四)苏联决心同国民党彻底断绝关系 346
三、中共坚决联苏 353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 353
(二)刘少奇衔命秘密访苏 360
第七章 初度“蜜月”(1949—1956) 366
一、新型关系确立 366
(一)苏联率先承认新中国 367
(二)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 370
(三)毛泽东访苏 372
二、全面友好合作 377
(一)政治上互相支持 377
(二)经济上互相援助 387
(三)军事上互相配合 394
(四)科学文化上互相交流 404
(五)友好合作中的不和谐音 406
第八章 难尽恩怨(1956—1982) 409
一、从分歧到摩擦 409
(一)中苏两党出现意见分歧 410
(二)中国极力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413
(三)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418
(四)苏联的新战略 420
二、关系全面破裂 422
(一)布加勒斯特会谈上的围攻 422
(二)国家关系破裂 429
(三)论战逐渐升级 441
三、边界问题争端 448
(一)争端的由来和升级 448
(二)珍宝岛事件 452
(三)恢复边界谈判 456
第九章 再建友谊(1982—1991) 463
一、中苏关系恢复 463
(一)国家关系谈判 463
(二)中苏关系好转 470
(三)中苏领导人互访 473
二、中苏关系结束 480
(一)苏联解体 480
(二)友谊长存 483
附录一 中国大革命时期在华的部分苏联顾问 486
附录二 中国大革命时期在华的部分苏联军事翻译和汉学家 497
附录三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的部分苏联军事顾问 498
后记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