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岩石相对渗透率的测量 1
第一节 引言 1
第二节 稳定状态法 1
一、宾夕法尼亚法 1
二、单岩心动力法 3
三、不动流体法 5
四、Hassler法 5
五、Hafford法 6
六、分散注入法 7
第三节 不稳定状态法 8
第四节 毛管压力法 10
第五节 离心法 12
第六节 按油田数据计算法 13
参考文献 16
第二章 两相相对渗透率 19
第一节 引言 19
第二节 RAPOPORT和LEAS 20
第三节 GATES、LIETZ和ULCHER 21
第四节 FATT、DYKSTRA和BURDINE 21
第五节 WYLLIE、SPPANGLER和GARDNER 25
第六节 TLMMERMAN、COREY和JOHNSON 28
第七节 WAHL、TORCASO和WYLLIE 35
第八节 BROOKS和COREY 36
第九节 WYLLIE、GARDNER和TORCASO 37
第十节 LAND、WYLLIE、ROSE、PIRSON和BOATMAN 39
第十一节 KHOPP、霍纳波等人和HIRASAKI 47
参考文献 52
第三章 影响两相相对渗透率的因素 55
第一节 引言 55
第二节 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55
第三节 饱和状态的影响 60
第四节 岩石性质的影响 62
第五节 润湿性的定义和起因 67
第六节 润湿性的确定 72
一、接触角法 73
二、吸入法 76
三、矿业局法 78
四、毛细管计(Capillarjmeter)法 78
五、部分表面积法 79
六、染料吸附法 79
七、液滴试验法 79
八、Bobek等人的方法 79
十、残余饱和度法 80
九、磁松弛法 80
十一、渗透率法 81
十二、束缚水-渗透率方法 81
十三、相对渗透率法 82
十四、相对渗透率求和法 83
十五、相对渗透率比值法 83
十六、水驱法 84
十七、毛细管压力法 84
十八、电阻率指数法 84
第七节 影响润湿性评定的因素 85
第八节 润湿性对多相流动的影响 90
第九节 饱和历史的影响 94
第十节 上覆岩压的影响 98
第十一节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 99
第十二节 温度的影响 101
第十三节 界面张力和密度的影响 102
第十四节 粘度的影响 104
第十五节 初始润湿相饱和度的影响 110
第十六节 不流动的第三相的影响 111
第十七节 其它因素的影响 116
参考文献 120
第一节 引言 131
第四章 三相相对渗透率 131
第二节 排驱型相对渗透率 132
一、Leverett和Lewis 132
二、Corev、Rathjens、Henderson和Wyllie 134
三、Reid 136
四、Snell 137
五、Donaldson和Dean 140
六、Sarem 145
七、Saraf和Fatt 146
八、Wyllie和Gardner 148
二、Naar和Wygal 149
一、Caudle、Slobod和Brownscombe 149
第三节 吸渗型相对渗透率 149
三、Land 154
四、Schneider和Owens 156
五、Spronsen 156
第四节 概率模型 158
第五节 实验验证 160
第六节 实验室装置 165
第七节 实验室试验实践的注意事项 168
第八节 模型的比较 169
参考文献 171
附录:符号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