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资本论》的序言和跋 1
第一节 马克思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过程和目的 1
一、马克思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过程 1
二、马克思研究和写作《资本论》的目的 7
第二节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9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规定和理解上的分歧 9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含义的一般规定 11
三、序言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含义的具体规定 12
第三节 《资本论》的方法 16
一、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根本方法 16
二、科学抽象法是《资本论》的主要方法 17
三、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 20
四、区别经济过程和经济范畴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方法 21
五、《资本论》的辩证法与系统方法和控制方法 23
六、对《资本论》方法的不同理解 25
第四节 《资本论》的结构 26
一、《资本论》全书的结构 26
二、《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 28
三、《资本论》第2卷的结构 29
四、《资本论》第3卷的结构 30
第五节 《资本论》与当代 31
一、《资本论》与帝国主义 32
二、《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3
三、《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0
第二章 劳动价值理论 42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 42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 42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来源 44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 46
第二节 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47
一、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48
二、揭示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50
三、价值形式 54
四、价值的本质 59
第三节 我国经济学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理解上的若干分歧 61
一、劳动价值理论基本内容的不同理解 61
二、价值形式分析重点的不同理解 63
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拜物教 63
第四节 探索劳动价值理论的运用 67
一、驳资产阶级经济学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攻击 67
二、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72
三、区别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特殊性,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74
四、准确地、完整地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75
五、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宏观经济控制好和微观经济搞活相结合的经济模式 78
第一节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形成 82
一、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商品价值理论的关系 82
第三章 货币理论 82
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来源 84
三、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形成 86
四、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货币理论的批判 88
第二节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91
一、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91
二、货币或商品流通 94
一、货币的本质 111
第三节 我国经济学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若干分歧 111
二、人民币与黄金的联系 112
第四节 运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正确发挥人民币的作用 116
一、把人民币看作经济范畴,看作经济关系,看作资金的存在形态 116
二、人民币不是实际再生产要素,不能用发行货币的办法发展生产 118
三、市场物价总水平和币值的相对稳定,是正确运用人民币的必要条件 119
四、发挥以人民币为标志的货币价值体系的综合功能 120
五、发挥人民币在国民经济价值管理上的作用 121
第一节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形成 124
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观点 124
第四章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124
二、马克思创立科学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 127
第二节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31
一、资本的本质和资本产生的前提 131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3
三、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9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44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若干争论问题 146
一、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攻击 146
二、国内经济理论界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149
第四节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指导意义 158
一、资金形态——货币价值关系运动的新阶段 158
二、资金增殖的源泉 161
三、资金增殖的途径 162
四、社会主义竞争和企业的优胜劣汰 165
一、工资理论的重要地位 170
第五章 工资理论 170
第一节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形成 170
二、马克思创建工资理论的过程 171
第二节 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 174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实质 175
二、工资的形式 179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 187
第三节 我国经济学界对工资理论的几点不同理解 190
一、工资理论研究的是生产问题还是分配问题 190
二、资本主义工资量的变化趋势问题 191
三、工资的国民差异问题 192
第四节 马克思工资理论问题探索 193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性质 193
二、社会主义工资的形式和职能 196
三、社会主义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 198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形成 203
一、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积累理论 203
第六章 资本积累理论 203
二、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形成 205
第二节 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207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208
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212
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14
四、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221
第三节 学习研究资本积累理论理解上的若干分歧 226
一、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问题 226
二、无产阶级贫困化原理的理解问题 228
第四节 社会主义资金积累和资金融通 230
一、社会主义积累的性质和积累的重要性 231
二、企业社会纯收入的分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积累行为 232
三、挖掘资金潜能,增加资金积累的量 234
四、资金集中与融通资金 238
一、资本循环理论的形成过程 241
第一节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形成 241
第七章 资本循环理论 241
二、资本循环公式的制定 243
第二节 资本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 245
一、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代表 246
二、产业资本的三个循环形式及其特点 256
三、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和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260
四、资本循环过程中的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264
二、流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66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存在流通过程 266
第三节 资本循环理论中的若干认识问题 266
三、社会主义流通是不是独立经济过程 267
四、社会主义流通和计划经济的关系 267
第四节 马克思分析资本循环所运用的方法以及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68
一、马克思分析资本循环所运用的方法 268
二、资本循环理论对加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指导意义 270
三、搞活企业是实现企业资金循环连续性的关键 271
第一节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学说 274
第八章 资本周转理论 274
一、魁奈的“原预付”和“年预付”的区分 275
二、亚当·斯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理论及其错误 275
三、大卫·李嘉图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的理论及其错误 277
第二节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联系和区别。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79
一、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联系和区别 279
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280
第三节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与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的联系 282
一、形式区别 282
二、固定资本的组成部分、补偿、修理和积累 284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的周期 286
第四节 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与资本周转和周转速度的联系 288
一、劳动期间与资本周转和周转速度的联系 288
二、生产时间与资本周转和周转速度的联系 289
三、流通时间与资本周转和周转速度的联系 291
二、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292
一、资本周转速度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292
第五节 资本周转速度与价值增殖 292
三、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流通的影响 296
第六节 学习和探索运用资本周转理论的途径 297
一、学习资本周转理论理解上的若干分歧 297
二、挖掘生产潜力,发挥资金潜能 303
三、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加速技术进步 309
第九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310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形成 310
一、魁奈的《经济表》 310
二、亚当·斯密的再生产理论 314
三、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的再生产理论 316
四、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形成 318
第二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323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23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流通公式的规定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 327
三、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条基本原理 329
四、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330
五、积累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37
第三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中的若干争论问题 341
一、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问题 341
二、扩大再生产基本公式的争论 342
一、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345
二、正确处理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346
三、两大部类的划分与产业结构原理的正确运用 347
四、价值构成与基金构成原理的正确运用 349
五、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即货币流通)原理的正确运用 351
第四节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 354
第十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354
第一节 马克思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354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萌芽 354
二、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初步形成 356
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完全形成 357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 358
第二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基本内容 358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363
三、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 369
四、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374
第三节 围绕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展开的斗争和争论 381
一、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攻击和歪曲 381
二、国内对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研究的情况和争论的问题 38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资金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 389
一、社会主义成本和利润 389
二、社会主义资金利润平均化的客观要求 393
三、生产价格是计划价格的客观基础 396
第十一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399
第一节 马克思商业资本理论的形成 399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的基本内容 402
一、商业资本的性质和作用 402
二、商业利润 406
三、商业资本的周转及其对价格的影响 413
四、货币经营资本 418
五、商人资本的发展史 420
第三节 商业资本理论的若干争论问题 424
一、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 424
二、商业劳动的性质 427
第四节 运用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商业经济关系 429
一、认清商业职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商业的作用 429
二、社会主义商业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433
三、商业体制改革的方向 435
第十二章 生息资本理论 437
第一节 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的形成 437
第二节 生息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442
一、生息资本和利息 442
二、资本主义信用 449
三、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454
四、信用和通货 457
五、现代银行制度的兴起及其重大意义 461
第三节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实践和理解上的分歧 462
一、社会主义社会信用存在的基础及其历史命运 463
二、社会主义银行信用的基本职能及其同计划经济的相互关系 465
三、银行资金的来源和规模及其对社会资金积累和运用的巨大影响 467
第四节 以马克思信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信用事业 468
一、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调节和控制理论 468
二、学习运用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实现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有效调节 471
三、马克思股份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意义 473
四、股份制或股份经济不能是全民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476
第十三章 地租理论与社会主义土地经济问题 479
第一节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形成 479
第二节 地租理论的基本内容 486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本质 486
二、级差地租 490
三、绝对地租 508
四、垄断地租 511
五、土地价格 512
第三节 我国经济学界对地租理论研究的情况和争论的问题 514
一、资本主义农业中绝对地租的来源 514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 515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级差地租 51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土地经济关系与经济体制改革 518
一、土地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土地经济中的新问题 519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土地价格 521
三、土地使用费和土地价格是合理使用土地和科学管理土地的强有力的经济杠杆 523
第十四章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的总结 526
第一节 第3卷第七篇 研究的任务及其重要地位 526
一、研究的任务及其重要地位 526
二、“各种收入及其源泉”标题的意义 530
三、第七篇 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31
一、“三位一体的公式”的由来及其基本内容 532
第二节 批判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的公式” 532
二、“三位一体的公式”的主要错误和实质 533
三、“三位一体的公式”使资本拜物教发展到了着魔的程度 536
第三节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和竞争的假象 537
一、社会总产品的总价值构成及其在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困难 537
二、亚当·斯密教条的必然的和最后的表现 539
三、竞争的假象 541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的总结论 544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成果的主要概括 544
二、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历史性 546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个特征 547
四、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 548
五、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 549
第五节 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及其现实意义 550
一、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区分的普遍意义。工资的一般基础 550
二、价值决定在共产主义生产中的支配作用 553
三、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