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辩证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江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010014922
  • 页数:355 页
图书介绍:暂缺《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辩证法》简介

前言 1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社会主客体范畴的形成 1

一、古希腊、中世纪哲学中主客体思想的萌芽 2

二、配方近代哲学的主客体概念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客体范畴 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主客体问题 15

二、社会主体范畴的规定 19

三、社会客体范畴的规定 22

四、社会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24

五、社会主客体的关系与历史观基本问题 27

第三节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的意义和方法 30

一、研究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新范畴、新特点 30

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33

第二章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系统的形成及其主体性原则 3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 36

一、考察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系统形成的科学方法 36

二、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系统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长过程 39

三、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形成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社会客体向主体内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体自身在实践中自觉创造的过程 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社会主体的特点 45

一、社会主义社会个体主体及其特点 45

二、社会主义社会群体主体及其特点 50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体及其特点 5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主体性原则 56

一、弘扬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主体性,反对唯主体主义 57

二、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 61

三、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的主体性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64

第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结构及其发展 67

第一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结构--阶级结构的基本状况 67

一、分析社会主体结构的基本方法 6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结构 69

一、多层次性 7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73

二、主体的复杂性 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的内部结构的新特点 76

一、我国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77

二、我国农民阶级的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 78

三、我国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状况和作用 80

四、私人经济和私人工商业者 81

五、我国个体劳动者与个体工商户的状况和特点 82

六、领导、管理者的主体结构和特点 84

第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能动性活动的根据和特点 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能动性活动的根据及其辩证关系 85

一、主体能动性活动的一般根据和条件 85

二、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能动性活动的根据和条件 8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能动性活动的特点 96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认识、评价、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评价、改造自身的自觉统一 97

二、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能动性活动的整体统一意志和个体自由意志的有机结合 99

三、社会主义社会主体能动性活动的总体上自觉性和局部上自发性相协调 1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体活动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105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体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10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是高度发挥主体自觉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结合 106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的辩证发展及其特点 1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形成的历史前提及其作用 109

一、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经济结构的形成 111

二、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政治、思想、文化结构的形成 115

三、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自然形式及其作用 1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结构的统一性与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关系 121

一、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结构的特点 121

二、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发展模式与本国历史条件、现实状况的联系 127

第三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客体系统基本结构的整体功能 131

一、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主要功能 131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功能的主要机制 134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的层次及其矛盾 1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客体系统的层次及矛盾 137

一、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客体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7

二、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客体系统的三个层次 138

三、自然客体的两对矛盾 14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的层次和矛盾 142

一、从矛盾性质看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 142

二、从矛盾类型看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 146

三、从社会基本矛盾看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 148

四、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系统的主要矛盾及其层次 15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精神客体的矛盾运动 157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矛盾运动的辩证发展及其解决 1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及其运动发展 159

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运动 15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运动 161

三、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运动 163

四、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运动 16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矛盾演变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的激化 164

一、社会主义客体的矛盾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激化、以至冲突 164

二、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和平演变的内因和外因以及防止办法 16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矛盾运动中质变渐进性的辩证发展 167

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或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渐进性辩证发展 167

二、社会主义客体和共产主义客体本身的渐进性发展 169

三、从社会主义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渐变和突变的发展 17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自我完善和新陈代谢的辩证发展 171

一、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自我完善必须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 171

二、社会主义社会客体从不完善到完善也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实现 173

三、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非对抗性矛盾通过对立面结合来达到自我完善 174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矛盾的解决 176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方针 176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矛盾的新课题 178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矛盾的新方法 181

第八章 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84

第一节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客体统一的基础 184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之间三种关系 185

二、主客体三种关系在实践上的统一 190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19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191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客体性的特点 193

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主体性的特点 1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关系 199

一、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在实践上的相互联系 199

二、“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过程 201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中的主客体关系 205

第一节 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发展中的作用 206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发展的基本动力 206

二、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发展的机理 207

一、主体在改革实践中实现观念的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又为主体改造客体提供了思想基础 211

第二节 改革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主客体的互动关系 211

二、主体改革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来检验 213

三、社会主义社会客体的完善与发展,为主体的提高与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215

第三节 在改革、稳定和发展的有机统一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客体关系 217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前提 217

二、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19

三、在改革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主客体关系 221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 22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226

一、社会管理活动的本质 226

二、社会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历史演变 230

三、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中主客体的特点 2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236

一、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中主客体关系的形成 237

二、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基本矛盾 2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244

一、社会主义管理活动中的组织机制 245

二、社会主义管理活动中的激励机制 250

三、社会主义管理活动中的监督机制 253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客体关系 256

第一节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主客体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256

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体本质力量的表现 256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主体性因素的特点及其主导作用 261

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客体性因素的特点及其基础地位 267

一、生产力发展中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 272

第二节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主客体因素的辩证关系 272

二、生产力发展中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275

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生产力的主客体因素关系的意义 278

第三节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主客体因素中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280

一、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80

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主客体因素的作用 28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客体关系 293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主客体的分化 293

第二节 人类精神文明主体构成的演变 297

二、文明主体的开始发展形态 298

一、文明主体的初始形态 298

三、文明主体的分化形态 300

四、文明主体和精神生产迅速发展的形态 30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构成和时代特征 306

一、社会主人与精神文明主体 306

二、新社会精神文明主体构成中的群体结构和职能 307

三、文明建设主体构成的个体结构和功能 309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时代特征 31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体本质、结构和特征 31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客体的内涵及质的规定性 31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客体构成的系统性 317

第五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客体辩证关系 320

一、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主体性原则 321

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322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提高,是主客体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 323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型主体的成长与辩证发展 3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型主体成长的客观必然性 326

一、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同步性 326

二、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的建设需要造就新一代的劳动者 328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一代新人素质的形成 3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人的时代特征 332

一、现代西方思想家对现代人特征的一些构思 332

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 334

三、社会主义新人的现实特征 336

第三节 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338

一、生活方式是社会文明的指示器 338

二、生活方式对人成长的影响 340

三、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哺育着新人的成长和发展 342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人和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345

一、思维方式的内涵及其发展规律 345

二、思维方式对人发展的影响 346

三、社会主义的新人需要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349

附录: 353

全国部分作者关于社会主义辩证法著作一览表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