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文韬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4600377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除绪论外

绪论 1

一、农业科技史的对象和任务 1

二、学习和研究农业科技史的目的意义 2

1.学习和研究农业科技史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重要手段 2

2.学习和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2

3.学习和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是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条件 3

三、传统农业的继承和改革 3

1.继承和发扬我国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 3

2.对传统农业进行认真的改造 11

第一编 原始农业和粗放农业 14

第一章 原始农业 14

第一节 中国的原始人类 14

第二节 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16

一、农业起源的思想动力和客观原因 16

1.思想动力 16

2.客观原因 16

二、我国几个主要地区农业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17

1.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17

2.长江流域农业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20

3.华南地区农业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22

4.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23

第三节 原始的种植业 24

一、刀耕或火耕农业阶段 24

1.生产工具 24

图1 砍砸器(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 24

插图目录 24

1.生产工具 25

二、锄耕或耜耕农业阶段 25

3.耕作制度 25

2.作物种类 25

图2 石斧和石镰(裴李岗出土) 26

图3 石锄和石铲(北阴阳营和庙底沟出土) 26

2.作物种类 27

图4 骨耜和木耜(河姆渡出土) 27

图5 石磨盘和石磨棒(裴李岗出土) 27

图6 粟(半坡出土) 28

表格目录 28

表1 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粟 28

表2 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稻 29

图7 稻谷(河姆渡出土) 29

图8 稻谷(草鞋山和崧泽出土) 30

图9 小麦(钓鱼台出土) 30

图11 葫芦皮和葫芦籽(裴李岗、河姆渡出土) 31

图10 麻布片和麻绳(左麻布片;右麻绳) 31

3.耕作制度 32

三、发达锄耕或犁耕农业阶段 32

图12 菜子(半坡出土) 32

1.生产工具 33

图13 骨镰和安装复原图 33

图54 宋·陈旉《农书》和元·王祯《农书》(左 陈旉《农书》;右 王祯《农书》) 34

图14 石犁(左杭州水田畈出土;右上海松江出土) 34

图15 耘田器和安装复原图 34

图16 有段石?和安装复原图 35

图17 破土器 35

3.耕作制度 36

2.作物种类 36

图18 西瓜子和芝麻 36

一、原始畜牧业的家畜种类 37

第四节 原始的畜牧业 37

2.我国南方原始畜牧业的家畜种类 37

1.我国北方原始畜牧业的家畜种类 37

图19 丝织物(钱出漾出土) 38

3.我国蚕业的起源 38

二、家畜的驯化 38

1.猪 39

2.狗 39

3.牛 39

4.羊 39

5.马 40

6.鸡 40

第二章 粗放农业 42

第一节 概述 44

一、土地制度 44

第二节 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44

1.井田制的产生的发展 44

2.井田制的形式和内容 44

3.井田制的土地分配 45

表3 井田制土地定期分配法比较 46

4.井田上奴隶的集体劳动 46

二、赋役制度 47

1.贡、助、彻的意义 47

2.“五十亩”、“七十亩”和“百亩”的解说 48

图20 青铜铲(殷墟出土) 49

一、农具材质的演变 49

第三节 生产工具 49

图21 青铜臿和青铜镰(盘龙城和破口山出土) 50

图22 耒耜 51

1.耒耜 51

二、农具种类的增加 51

4.铚 52

3.钱和镈 52

2.臿 52

一、作物构成 53

第四节 耕作制度 53

1.由撂荒制向轮荒制的演变 54

二、轮荒耕作制 54

2.以“菑、新、畲”为代表的轮荒制 55

1.什么是“畎亩法” 56

3.“菑、新、畲”向田菜制或易田制的转变 56

三、井田中的“畎亩法” 56

2.什么是南亩和东亩 57

3.畎亩法的耕作方法 57

表5 商代甲骨文中记载的种植与农时 58

表4 商代甲骨文中记载的垦耕与农时 58

第五节 栽培技术 58

一、对农时的重视 58

1.商代的农事和农时 58

表6 《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农事和农时 59

2.西周的农事和农时 59

二、对选种的讲究 60

1.原始的杂合群体是选种的基础 60

2.产量品质和熟期是选种的目标 60

3.精选种子是发挥良种作用的重要条件 61

三、重视中耕除草 61

1.中耕除草是为了清除庄稼的大敌 61

2.中耕除草是促进作物生育的重要措施 61

3.疏苗间苗巳成为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 62

四、开始防治虫害 62

1.农业害虫的严重性 62

2.防治农业害虫的开端 63

第六节 林牧渔蚕生产 63

五、施肥的肇始 63

一、林业生产 64

1.夏商时代的森林破坏与森林利用 64

2.西周时代的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 65

二、牧业生产 66

1.商代的畜牧业 66

2.西周的畜牧业 67

3.商周的水禽饲养 68

1.蚕业受到高度重视 68

三、蚕业生产 68

2.栽桑养蚕业已初具规模 69

3.丝织技术已有重大进步 69

四、渔业生产 69

第二编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71

第一节 概述 71

第三章 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奠基 71

第二节 铁耕和牛耕 73

一、铁农具的使用 73

1.耕垦农具 73

图24 蹠和斫(左蹠,右斫;均河北易县出土) 74

图23 铁犁铧(辉县出土) 74

图26 铁锄(左平刃锄;右圆刃锄) 75

2.中耕农具 75

图25 一字形臿和凹字形臿(左一字形臿,右凹字形臿;均河南辉县出土) 75

图27 铁铲(山西长治出土) 76

3.收获农具 76

二、牛耕的推行 76

第三节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77

一、井田制的逐渐崩溃 78

二、土地私有制的迅速发展 78

三、封建制度下的赋税制度 80

四、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 81

第四节 重农思想和农学思想 82

一、农本论 83

1.农业是经济繁荣和国富民足之本 84

2.农业是政治安定和长治久安之本 84

3.农业是富国强兵和战胜守固这本 85

二、“三才”论 85

1.“三才”论的基本内容 86

2.“三才”理论和“三宜”原则 89

3.“三才”理论和“人定胜天” 90

第五节 农田水利的成就 90

二、漳水渠 91

一、芍陂 91

三、都江堰 92

四、郑国渠 93

第六节 土壤知识的积累 94

一、土壤和土壤肥力的知识 95

1.对“土”和“壤”的认识 95

2.“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的观念 96

二、土壤分类知识 96

1.按土壤质地和色泽分类 96

2.按土壤肥力的高低分类 97

3.土壤质地的解说 97

三、土壤地理的发端 97

表7 《禹贡》九州的土壤分布情况 98

第七节 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奠基 98

一、传统农学理论基础的奠定 99

1.农业生产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措施 99

2.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00

3.正确处理天和地、阴和阳的关系 100

二、耕作制度的重大发展 101

1.作物构成的变化反映了耕作制度的重大发展 101

2.由轮荒耕作制向土地连种制的演变 103

3.轮作复种制的创始 104

三、土壤耕作技术的显著提高 104

1.土壤耕作五大原则的提出 105

2.深耕细作的提倡 106

3.垄作耕法的初步发展 108

四、栽培技术的明显进步 110

1.对农时的重视 110

表8 《吕氏春秋·审时》中6种作物得时和失时的形态特点 111

2.消灭“三盗”的理论和技术 112

3.多粪肥田和因土施肥 114

4.选种和治虫 114

一、农圃分工和场圃的建立 115

第八节 园艺业的初步发展 115

二、果树栽培 116

三、蔬菜栽培 116

第九节 畜牧和兽医 116

一、畜牧技术 117

1.相畜术的发端 117

2.家畜繁育技术 118

3.饲养管理技术 118

4.养禽业的发展 119

二、兽医技术 120

一、保护森林的措施 121

第十节 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 121

二、发展植树造林的办法 122

第十一节 栽桑和养蚕 123

一、桑树的培植和剪定 123

图28 采桑图(选自战国“宴乐射猎采桑纹铜壶”) 123

图29 战国“宴乐射猎采桑纹铜壶” 124

图30 低干桑(选自战国“采桑纹铜壶盖”) 124

二、对蚕的生理的观察 124

三、养蚕技术的提高 126

图31 《吕氏春秋》书影 127

第十二节 《吕氏春秋》中《上农》第四篇农学论文 127

一、《上农》等四篇的成文时间与涉及地域 127

1.《上农》 128

2.《任地》 128

二、《上农》等四篇的内容简介 128

3.《辩土》 129

4.《审时》 129

三、《上农》等四篇的农学价值 129

第四章 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 131

第一节 概述 131

第二节 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 133

一、重农思想的发展 133

1.农本思想的发展 133

2.衣食之源论 133

3.重农贵粟论的继承和发展 134

4.农工商并重论 134

二、重农政策 134

第三节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135

2.劝农桑 135

1.轻徭薄赋 135

一、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 136

1.限田 137

2.王田 137

二、限田与王田 137

三、赋税制度 138

1.田租 138

2.口赋 139

3.算赋 139

第四节 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推广 139

图32 牛耕图 140

一、铁农具的发展 140

1.犁的结构 140

2.犁铧 140

图34 不同型制的舌形铧(蒲城出土) 141

图33 舌形大铧 141

3.犁壁 141

图35 一组汉代犁铧及犁壁(左上犁铧正面及犁壁背面;左下犁铧及犁壁套合正面;右上犁铧及犁壁套合背面;右下犁壁背面) 142

5.其他农具的改进与提高 143

二、牛耕的推广 143

4.铧式犁的出现 143

三、耧车的发明 144

图36 耧播图(平陆汉墓壁画) 145

第五节 农田水利的发展 145

二、西汉农田水利的发展 146

一、灵渠的修建 146

三、东汉农田水利的修复与扩建 147

1.鸿隙陂 148

2.修治芍陂 148

3.兴复陂塘 148

4.修复蒲阳陂 148

第六节 轮作复种的发展与旱作技术的提高 149

1.冬麦的推广 149

一、农作制度的演变 149

5.创立鉴湖 149

2.轮作复种制的初步发展 150

二、北方旱作地区保墒防旱技术及其原则 151

1.土壤耕作的原则 151

2.适时耕作 152

3.因时耕作和因土耕作 152

三、代田法和区田法 153

2.区田法 154

第七节 改土和施肥技术的提高 154

1.代田法 154

一、对地力和改土的认识 155

二、改土和施肥技术 156

1.压青改土 156

2.基肥、种肥和追肥的施用 156

3.溲种法的创造 157

第八节 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 158

一、作物栽培的整体观念 158

二、节气和物候现象的利用 158

三、确定播期和播种量的原则 159

1.看物候,定播期 159

2.看地力,定播期 160

3.看作物,定播量 160

四、早锄与稻田灌溉 160

1.早锄 160

2.水稻育秧移栽 161

3.稻田灌溉 161

1.选种留种 162

图37 稻田调节水温方法示意图(上 水道直;下 水道错) 162

五、选种、留种与适时收获 162

2.对害虫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163

1.虫害的严重性 163

六、害虫防治的初步经验 163

2.适时收获 163

3.奖励捕蝗和挖沟捕蝗 164

4.防治仓库害虫的三种方法 164

2.大面积果园和特产区的出现 165

一、果树栽培技术 165

1.果树各类和品种的增加 165

第九节 园艺技术的初步发展 165

3.果树栽培技术有明显提高 166

二、蔬菜栽培技术 167

1.蔬菜种类的多样化 167

2.大面积菜圃和东陵瓜 167

3.蔬菜栽培技术 168

第十节 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 170

一、畜牧技术的发展 170

1.相畜术的发展 170

2.选育畜、禽良种的成就 171

4.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 172

3.远缘杂交和杂种优势 172

二、兽医技术的成就 174

1.脉学和症治的初步发展 174

2.阉割去势技术的提高 175

3.本草学的发展 175

第十一节 蚕桑技术的发展 176

一、创始了培育地桑的方法 176

二、人工加温饲蚕的创始 177

三、沸水煮茧缫丝的发明 177

四、蚕丝和帛书 177

五、柞蚕茧丝的利用 178

六、丝绸之路 178

第十二节 农书和农学家 178

二、《四民月令》 179

一、《汜胜之书》 179

三、汉代的农学家 180

第一节 概述 182

第五章 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发展 182

第二节 田制和赋税 183

一、田制 183

1.曹魏的屯田制 184

2.西晋的占田和课田 184

3.北朝的均田 185

4.南朝的庄园 186

5.南北朝的屯田 186

6.南北朝的寺田 187

二、赋税制 188

1.三国时期的赋税制度 188

2.两晋的赋税制度 188

4.北朝的赋税制度 189

3.南朝的赋税制度 189

1.犁的种类及其改进 190

一、农具种类的增加 190

第三节 农具的改进 190

二、北方旱作农具的改进 190

图39 犁铧和犁壁(左 犁铧;右 犁壁) 191

图38 “∨”形犁铧 191

图40 双柄犁 192

2.整地农具的创造 192

图42 耙地(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193

图41 人字耙 193

3.播种农具的改进 194

4.中耕农具的发展 194

5.马均改良翻车 194

第四节 农田水利的进展 195

一、三国的农田水利建设 195

二、两晋农田水利的修建 196

三、南北朝的农田水利建设 197

第五节 农作制度的发展 199

一、合理轮作的理论与技术 199

二、多熟种植的新发展 200

三、绿肥轮作的创始 201

四、间作套种的理论和技术 201

第六节 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202

一、翻耕法的耕耙耱体系 202

图43 耕、耙、耱作业图(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203

二、垄作法的蓄水保墒技术 204

三、免耕法的萌芽 204

1.?种法 205

第七节 选种和良种繁育 205

2.耩种法 205

一、建立种子田与良种繁育 206

二、选育优良品种 206

三、品种命名 207

四、品种分类 207

六、对植物性别的认识 208

五、选育早熟矮杆品种 208

一、播种技术的发展 209

第八节 种、管、收的技术 209

二、田间管理技术的提高 210

1.旱作中耕技术体系的形成 210

2.水稻的中耕和烤田 211

三、农业害虫防治的新进展 212

1.生物防治的新进展 212

2.农业防治的新内容 213

3.食物诱杀的创始 213

4.盐水浸种的应用 214

5.防除仓库害虫的新发展 214

四、适时收获 214

第九节 果树和蔬菜的栽培 215

一、果树栽培的发展 215

1.果树种类和品种的增多 215

3.果树栽培技术的提高 216

2.大面积果园的发展 216

二、蔬菜栽培技术的提高 217

2.蔬菜栽培技术的提高 218

1.蔬菜种类增多和大面积菜园 218

第十节 造林技术与林木管理 220

一、总结了因地植树的经验 220

二、树种的采收与处理 221

三、植树园地选择及其耕作 221

四、树苗的培育和管理 222

五、植树技术 222

第十一节 畜牧兽医技术的提高 222

1.家畜疥癞病的认识与治疗 223

二、兽医学的发展 223

一、畜养技术的提高 223

1.全面确切的役养原则 223

2.相畜术的发展 223

3.畜禽选种和良种繁育技术的提高 224

4.饲养管理方面的进展 224

2.畜病治疗方法增多 226

1.养蚕技术的持续发展 227

第十二节 养蚕、养蜂和养鱼 227

一、养蚕 227

2.永嘉八辈蚕的经验 228

3.蚕桑技术的提高 228

二、养蜂 229

三、养鱼 229

第十三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30

1.食用鱼的种类 230

2.捕、养结合的渔业生产 230

图44 《齐民要术》书影 231

一、作者成书年代和写作意图 231

二、《齐民要术》的内容和版本 232

第三编 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234

第六章 南方传统农业的兴起 234

第一节 概述 234

1.隋朝的土地制度 237

第二节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237

一、土地制度 237

2.唐朝的土地制度 238

3.五代的土地制度 239

1.隋代的赋税制度 240

二、赋税制度 240

2.唐代的赋税制度 240

3.五代的税制 242

一、曲辕犁 243

第三节 农具的创新与改进 243

图45 曲辕犁(左 耕作图;右 各部件示意图) 244

二、耕地机和铁塔 245

图46 磟碡 246

三、爬、磟碡、砺?及耘爪和耘荡 246

图48 耘爪、耘荡(左 耘爪;右 耘荡) 247

图47 砺?(左 木砺?;右 石砺?) 247

图49 筒车 248

第四节 农田水利的发展 249

一、隋代水利建设的成就 249

二、唐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 250

三、中唐以后南方农田水利的蓬勃发展 251

四、五代水利建设的进展 252

1.南方各封建小国的水利建设 252

2.五代塘浦圩田的发展 253

第五节 南方水田生产技术的发展 254

一、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提高 255

二、栽培技术和水稻育秧移栽 255

三、南方稻麦轮作复种制的发展 256

第六节 害虫防治的重要成就 258

一、姚崇治蝗的重要成就 258

二、生物防治的继承和发展 259

1.“以虫治虫”的新发展 259

2.保护益鸟 259

三、仓贮害虫的防治 260

第七节 园艺技术的提高 260

1.出现果品市场和新的果树产区 260

一、果树栽培的进展 260

2.新引进的果树种类 261

3.嫁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61

4.太湖地区柑桔产区的形成 261

5.创造了腊封果蒂的保鲜贮藏技术 262

6.柑桔春季移栽与猕猴桃驯化栽培 262

7.葡萄扦插繁殖技术的采用 262

二、蔬菜栽培技术的提高 263

1.蔬菜种类的变化 263

2.蔬菜栽培技术的成就 263

第八节 茶叶生产的发展 264

一、唐代产茶区与茶税征收 264

二、五代南方茶叶生产的继续发展 264

三、茶马政策 265

四、茶树栽培技术的提高 265

第九节 畜牧与兽医技术的发展 266

一、畜牧业的发展 266

五、中国茶叶生产技术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266

1.相畜术的进展 267

2.马籍与马印制度 267

3.家畜的选种与优良畜种 268

二、兽医方面的成就 269

1.兽医人才和兽医队伍 269

4.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 269

2.解剖针灸学方面的成就 270

5.兽医外科的发展 271

4.症候学的新发展 271

3.脏腑学说和八邪致病论的成就 271

6.起卧与疝痛 272

第十节 蚕桑生产及其技术的发展 272

一、蚕桑生产的发展 272

二、栽桑和养蚕技术的提高 273

三、丝织工艺的发展 274

四、开辟海上的“丝绸之路” 275

第十一节 农书 275

一、一般性农书 275

1.《兆人本业》 275

2.《保生月录》 276

3.《四时纂要》 276

二、专业性农书 276

1.《茶经》 276

2.《耒耜经》 277

3.《司牧安骥集》 277

4.其他农书 277

第七章 南方农业的发展 279

第一节 概述 279

一、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 281

1.宋代的授田、限田和主户、客户 281

第二节 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 281

2.元代的占田和佃户、驱户 282

二、农业政策和熙宁变法 284

1.宋代的农业政策和熙宁变法 284

2.元代的农业政策 286

第三节 农业结构变化和农区扩展 287

一、农业结构的变化 287

1.主要农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和缩小 287

2.蚕桑和茶的发展 288

二、农区的扩展 289

3.畜牧和水产的消长 289

1.辽、西夏和金农区的扩展 289

2.元的屯田和新农区的开辟 290

图50 踏犁(广西僮族自治区) 291

1.整地农具 291

一、新农具的大量涌现 291

第四节 农具的发展 291

3.中耕农具 292

2.拔秧和施肥农具 292

图51 古今秧马图(左 元·王祯《农书》;右 今湖北黄陂) 292

5.加工农具 293

4.收获农具 293

图52 耧锄(无·王祯《农书》) 293

6.灌溉农具 294

图53 水转翻车及高转筒车(左 水转翻车;右 高转筒车) 295

1.重视改革和注意创新 296

3.数器配套和一物数用 296

4.古今兼用和新旧并存 296

二、传统农具的特点 296

2.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 296

5.便巧易修和价廉可代 297

6.利用风水和争取高效 297

第五节 农田水利和土地利用的特点 297

一、中小型农田水利的发展和淤灌的推行 297

1.河北塘泊渠堰的兴建 297

2.关中等地水利的恢复和修筑 298

3.黄河中下游淤灌的推行 298

4.太湖地区水利的破坏和整治 299

5.木兰陂的兴建和南方中小型水利的发展 299

二、土地利用的特点 300

1.梯田的发展 300

2.圩田的扩大 301

第六节 土壤肥料理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 302

一、“地力常新”论的产生 302

1.人粪尿 303

2.畜禽粪 303

3.饼肥 303

二、肥料种类的增加 303

4.火粪 304

5.薰土肥 304

7.沤肥 304

6.泥肥 304

8.绿肥 305

9.石灰 305

10.杂肥 305

三、合理施肥 305

1.“用粪得理”的认识 305

2.施肥技术的发展 306

四、重视积肥和保肥 307

第七节 农作制的发展和对“唯风土论”的批判 308

1.南方稻田多熟制的发展 308

一、农作制的发展 308

2.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的发展 310

二、风土观的发展和对“唯风土论”的批判 312

1.对风土的新认识 312

2.对“唯风土论”的批判 312

第八节 耕作栽培技术的提高 313

一、南方水田耕作栽培技术的发展 313

1.水旱轮作田的耕作体系 313

2.若干水田的耕作技术 314

3.南方水田的栽培技术 315

二、北方旱地耕作栽培技术的提高 317

1.旱地耕作技术的发展 317

2.旱地栽培技术的提高 318

第九节 害虫防治的重大进步 319

一、蝗虫防治的新发展 319

1.治蝗的组织措施 319

2.治蝗的技术措施 320

二、桑树害虫的系统防治 321

1.对食叶害虫的防治 321

2.对食皮害虫的防治 322

3.合理间作防治桑虫 322

4.消灭杂草减少虫源 322

三、一般害虫的综合防治 323

1.农业防治的方法 323

2.药物防治的新发展 323

3.生物防治的进步 325

一、园艺技术 326

1.种类增加和良种的大量出现 326

第十节 园艺和蚕桑技术 326

2.栽培技术的发展 328

二、蚕桑技术 330

1.桑的嫁接和湖桑的出现 330

2.蚕的饲育技术 331

第十一节 畜牧兽医和淡水养鱼 332

一、畜牧兽医技术 332

1.畜牧技术 332

2.兽医技术 334

二、淡水养鱼技术 335

1.鱼苗的捕捞和运输 335

2.鱼的饲养技术 336

第十二节 农书和农学家 336

一、宋元农书概况 337

1.综合性农书 337

2.专业性农书 338

1.陈旉和《农书》 339

二、陈旉《农书》和王祯《农书》 339

2.王祯和《农书》 340

第一节 概述 343

第八章 传统农业中的新因素和农业基本建设的发展 343

第四编 传统农业的纵深发展 343

一、明代的屯田、庄田和占田 346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基本情况 346

1.屯田 346

2.庄田 347

3.占田 347

二、清代的官庄田、民田、屯田和永田权 348

1.官庄田 348

2.民田 349

3.屯田 349

4.永田权 349

第三节 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政策和赋役改革 349

一、农业政策 350

1.明初的措施 350

2.清初的措施 351

二、赋役制度 353

1.明朝的“一条鞭法” 353

2.清朝的“摊丁入亩” 354

一、农业雇佣劳动的出现和原始富农以及经营地主的初步发展 355

1.农业雇佣劳动的出现 355

第四节 农业雇佣劳动的出现和农产物商品化的发展 355

2.原始富农和经营地主的初步发展 356

二、农产物商品化的发展 357

1.田猪互养 359

第五节 新型生态农业的出现 359

一、太湖地区农牧桑蚕鱼互养的三种形式 359

2.羊桑互养 359

3.水陆互养 360

二、关中地区粮、草、畜的三结合 360

三、珠江三角洲农、牧、渔、副结合的桑基鱼塘 361

1.整地农具 362

第六节 中小型农具的增加和风力农具的发展 362

一、中小型农具的增加 362

3.收获和脱粒农具 363

2.中耕农具和治虫器械 363

图55 耕架代牛图 363

图56 拔车 364

4.灌溉农具 364

二、风力农具的发展 364

图57 风轮式和立帆式风车(左 风轮式风车;右 立帆式风车) 365

第七节 中小型农田水利的发展 366

一、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和兴建 366

1. 西北地区 366

2.华北地区 367

3.江南地区 367

4.华南地区 368

5.西南地区 368

二、泉水的利用和冬水田的创始 368

1.泉水的利用 368

2.冬水田的创始 369

三、井灌的发展 369

1.湖广垸田的兴起 370

一、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 370

第八节 土地利用、土壤改良和“地力常新”论的发展 370

四、西方水利科学的引进 370

2.西北砂石田的创造 371

二、土壤改良技术的发展 372

1.开沟洗盐种稻 372

图58 宝坻洗盐图 372

2.淤灌改土 373

4.综合改土的“亲田法” 373

3.种植苜蓿改土 373

三、“地力常新”论的发展 374

第九节 积肥和施肥技术的提高 374

一、肥料种类的增加 374

二、积制肥料方法的改进和绿肥的广泛利用 375

1.沤制花草河泥 375

2.“料粪”和“粪丹”的研制 375

3.绿肥的广泛利用 376

三、施肥技术的进步和用粪“三宜”的总结 376

1.施肥技术的进步 376

2.用粪“三宜”的总结 378

第九章 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定型 381

第一节 概述 381

第二节 新作物的引进和“风土论”的发展 383

一、新作物的引进 383

1.玉米 383

2.甘薯 383

3.马铃薯 384

4.花生 384

5.菸草 384

6.糖用甜菜 385

二、“风土论”的发展 385

一、轮作复种的普遍 386

第三节 多熟种植的盛行 386

1.南方轮作复种的发展 386

2.北方轮作复种的发展 389

二、间作套种的推行 390

1.稻豆间作套种 390

2.麦豆间套和混播 391

3.棉麦套种 391

4.粮肥套种 391

5.粮菜间作套种 392

6.薯芋套种 392

7.粮草混种 392

8.林、粮、豆、蔬、草的间作套种 392

1.深耕的认识 393

9.间套复种的综合运用 393

第四节 土壤耕作技术的完善 393

一、土壤耕作认识的深化 393

2.“三宜”耕作的注意 394

二、土壤耕作技术的进步 395

1.南方水田的耕作 395

3.重视利用自然力 395

2.北方旱地的耕作 398

3.免耕播种法的发展 399

第五节 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提高 402

一、良种选育和繁殖的进步 402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 404

1.水稻的培育壮秧和水浆管理 404

2.小麦移栽 405

3.植棉的“十四字诀” 406

4.甘薯等的无性繁殖 407

第六节 农业害虫防治的新发展 408

1.治蝗规律的新探索 409

2.蝗虫的系统防除方法 409

一、治蝗规律的新探索和系统治蝗的新发展 409

3.捕蝗器械的发展 411

4.治蝗的政策与法令 411

二、桑虫防治的新发展 412

1.桑蟥防治方法的进步 412

三、生物防治的新进展 413

5.合理间种防治桑虫 413

1.“以虫治虫”的新发展 413

3.药剂防治的新发展 413

2.桑虱的发现及其防治 413

3.病毒病的发现及其利用 414

2.对寄生蜂的新认识 414

4.保护益鸟治虫和放鸭治虫 415

四、一般害虫的防治 417

1.农业防治 417

2.药物治虫 418

3.虫梳和捕虫车的应用 421

第七节 园艺和蚕桑技术 421

一、园艺技术 421

1.种类和品种的增加 421

2.栽培技术的发展 422

1.栽桑技术 424

二、蚕桑技术 424

2.养蚕技术 425

第八节 畜牧兽医和渔业 426

一、畜牧兽医技术 426

1.畜牧技术 426

2.兽医技术 428

二、渔业技术 429

1.淡水养鱼的进步 429

第九节 农书和农学家 430

2.海洋捕鱼的发展 430

一、农书的概况 430

3.金鱼饲养业的兴起 430

2.专业性农书 432

二、重要农书介绍 432

1.地区性的农书 432

3.理论性农书 433

三、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434

图59 徐光启像及《农政全书》(左 徐光启像;右 《农政全书》) 435

第五编 近代农业 437

第十章 近代的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 437

第一节 近代的农业经济概况 437

一、农村自然经济的初步解体 438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经济的加深 440

三、旧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 441

第二节 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发展 442

一、清末民初时期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 442

1.翻译出版外国农业著作 442

2.聘用外国农业教员 443

3.选派学农留学生 444

4.近代农业科技物质成果的引进 445

二、近代农业科研推广事业的发展 447

1.清末的农业科研机构 447

2.北洋政府的农业科研机构 449

3.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科研机构 449

4.建国前的农业推广 451

1.近代作物育种成就 453

三、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 453

2.近代植物病虫害防治 455

3.近代土壤肥料科学的进步 457

4.近代畜牧兽医学的主要成就 459

5.近代园艺学术的发展 460

1.清末的农业教育 462

第十一章 近代农业教育与学术团体的发展 462

一、近代的农业教育 462

2.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教育 463

3.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教育 464

4.近代农业教育的历史特点 465

二、近代农业学术团体的发展 466

1.孙中山首创“农学会” 466

2.戊戍变法前后的农务会 466

3.辛亥革命前夕成立的全国农务联合会 467

4.“五四”前夕成立的中华农学会 467

5.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国农学会 468

6.解放前夕的上海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 468

英文提要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