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尔康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215024539
  • 页数:8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的模式、变迁及特点

目录 1

序 1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理论与中国社会结构史的研究 1

(一) 中外学者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1

(二) 我国学者对中国结构史的研究 6

(三) 我们理解的社会结构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 11

(四) 关于写作社会结构主体的等级与阶级关系历史的处理意见 15

(五) 关于写作社会结构与历史分期问题的处理意见 16

第二节 贵族分权制时期周代社会结构 17

(一) 中国社会结构历史的分期及其标准 17

(二) 西周春秋前期社会等级结构 18

(三) 简单而贫乏的社会群体 26

(四) 春秋中后期、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结构的变动 33

(五) 周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38

第三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前期秦唐间的社会结构 41

(一) 社会等级结构 41

(二) 等级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69

(三) 宗族和家庭 74

(四) 社会组织 94

第四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后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社会结构 105

(一) 等级结构 105

(二) 宗族和家庭 133

(三) 社会组织 147

(四) 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和意义 182

第五节 近代(1840—1912年)变动中的社会结构 189

(一) 变动中的等级结构 189

(二)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产生 194

(三) 社会群体的激增 199

(四) 近代社会结构的特征 226

第六节 中国古、近代社会结构的特点 228

(一) 等级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准则 229

(二) 宗法精神贯穿于古代社会结构中 237

(三) 社会结构的微弱变化与静态型农业社会的缓慢 240

发展 240

上编 251

第一章 商周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 251

第一节 商周时代阶级、等级结构的变动 252

(一) 商代社会内的宗族贵族与平民族众 252

(二) 西周封建制度下的世族贵族和庶民阶级 256

(三) 春秋时期阶级、等级结构的新陈交替 261

(四) 战国时期阶级、等级结构的新格局 275

第二节 商周家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86

(一) 商人宗族的组织构成及其社会功能 286

(二) 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家族与庶民家族 289

(三) 战国时期家族组织的状况与作用 303

第三节 西周至战国时期地域性行政区划和行政组织 307

的发展 307

(一) 西周、春秋时期国野制的形成与解体 308

(二) 西周至战国地域性行政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313

第四节 小结——商周社会结构变迁的阶段性、特点及趋势 322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社会等级结构 327

第一节 秦汉社会等级结构概貌 328

(一) 皇帝 328

(二) 贵族官僚 329

(三) 吏民 332

(四) 贫贱之民 338

(五) 奴隶 342

第二节 秦汉社会等级结构特点 346

(一) 皇权是社会等级结构的核心 346

(二) 二十等爵在等级结构中的作用 351

(三) 财富对等级身份确定的作用 354

(四) 等级间的流动性与等级观念的不严格性 35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中的家庭结构及其演变 364

第一节 家庭的外部构成及其类型 364

(一) 以小家庭为基本格局的家庭组织 364

(二) 户平均数反映出的家庭规模时空差异 367

(三) 制约家庭结构变动的因素 370

第二节 家庭结构内部的稳定联系 377

(一) 封建家长制的完善与家内等级制的森严 377

(二) 家庭继承制度的变化 388

第三节 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 392

(一) 宗族社会功能的加强与重宗亲轻外亲亲属关系格局的确定 392

(二) 家长制与专制制度日趋密切结合中的家庭结构与政权结构的关系 398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的历史特点及其演变原因 402

第一节 与王朝相始终的皇族 406

第四章 南北朝的宗族结构与社会结构 406

第二节 高层仕宦者的宗族——士族 414

第三节 平民宗族 421

第四节 宗族的等级结构与社会冲突 427

(一) 宗族的等级结构与社会结构 427

(二) 宗族结构与社会矛盾 432

第五节 宗族与政治制度、政权的演变 438

(一) 从宗王辅政与宗王出镇结合的格局向素族宰辅制发展 438

(二) 从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 441

(三) 北朝强化宗族制度及其稳定少数民族政权的作用 443

(四) 宗族成员先家后国、听任改朝换代的出现 447

第五章 唐代社会结构 450

——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为例 450

第一节 唐代社会等级结构概述 450

第二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反映的唐代各等级 461

(一) 从《敦煌名族志》看唐代士族地主的变质 462

(二)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反映的唐代勋官 466

(三)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反映的唐代私奴婢 473

(四) 敦煌地区的僧尼 481

第三节 唐代前期敦煌地区的家庭结构 485

第四节 唐五代时期敦煌的社 491

第六章 两宋社会的职业结构 500

第一节 士的结构及其变化 500

(一) 宋代官僚构成 501

(二) 官吏的平民化倾向 503

(三) 隐士职业的社会化 507

(四) 学校与太学生的干政意识 510

第二节 农村居民 514

(一) 官户、形势户 514

(二) 豪强 517

(三) 自耕农、半自耕农与客户 521

第三节 工匠及手工业行业 526

(一) 官办手工业及其工匠 526

(二) 私家手工业及工匠 529

第四节 商业的发展与城市职业结构 532

(一) 商业的职业结构 533

(二) 商业服务性行业 536

(三) 各种职业人员涉足商业 540

第五节 军人与僧侣 543

(一) 宋代的职业军人 543

(二) 僧道及其社会职能 546

第七章 元代蒙古人的等级结构 551

第一节 皇帝和皇族 552

(一) 皇帝 552

(二) 宗室贵族 554

第二节 异姓贵族官僚 557

第三节 平民 564

第四节 私属和奴隶 569

(一) 私属 569

(二) 奴隶 573

第五节 元代蒙古人等级结构的特征及影响 576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等级结构 589

第一节 特权等级 589

(一) 皇帝 589

(二) 贵族 590

(三) 缙绅 594

(四) 士人 600

第二节 平民等级 602

(一) 职业结构的变化与工商业者 602

(二) 农民的构成 610

(一) 明代的雇工人 616

第三节 雇工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 616

(二) 清代的雇工人 618

第四节 贱民等级 622

(一) 奴婢 622

(二) 乐户、丐户、世仆、疍户 625

(三) 皂隶(隶卒) 630

第五节 明清社会结构变迁的特征 632

第九章 近代的社会结构 635

第一节 地主 637

(一) 政治分野 637

(二) 经济变动 641

第二节 农民 644

(一) 政治走势 644

(二) 内部分化 649

(三) 会党 654

第三节 资产阶级 658

(一) 买办、买办阶级 659

(二) 民族资产阶级 670

第四节 新知识群体 677

(一) 旧式知识分子的转化 677

(二) 留学生 680

(三) “洋”学堂和“洋”学生 684

第五节 工人 686

(一) 特点 686

(二) 发展趋势 687

下编 695

第十章 秦以后封建王朝的皇族 695

第一节 秦以降各王朝皇族之概况 696

(一) 皇族之居处分布 696

(二) 皇族的管理 698

(三) 皇族的归宿 701

(一) 天潢贵胄——社会地位最高的宗族 703

第二节 皇族的等级地位及社会关系 703

(二) 皇族的姻亲关系 710

(三) 皇族与其他社会集团的矛盾关系 714

第三节 皇族内部的等级与人际关系 717

(一) 皇家中由亲缘远近所决定的等第关系 717

(二) 有爵位宗室之间的等第关系 718

(三) 严格的嫡庶之分 721

(四) 无爵的下等宗人 723

(五) 皇族中的男女差别 724

(六) 皇族内部等级关系的特征 726

(七) 皇家宗人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残酷斗争 728

第四节 皇族的政治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730

(一) 皇位的皇族承袭及其对王朝和社会的影响 731

(二) 母后临朝 732

(三) 宗王的分封、出镇与辅政 733

(四) 皇族——国家“包养”下的奢侈性、寄生性集团 736

(五) 皇族的文化艺术成就 737

第十一章 科举制下士的社会结构和组织 742

第一节 科举制下士的内部构成及其演变 742

(一) 科举制下士的概念、范围 742

(二) 隋唐五代时期士的结构状况 743

(三) 宋辽金元时期士的结构状况 746

(四) 明清时期的士人结构 747

(五) 科举制下士人的构成演变特征 750

第二节 科举制下士的数量和分布 751

(一) 生监的数量及分布 751

(二) 举人的数量及分布 754

(三) 进士的数量和分布 757

(四) 士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状况 759

(一) 生监家庭出身概况 760

第三节 士的家庭出身和社会流动 760

(二) 举人的家庭出身状况 761

(三) 进士的家庭出身 762

(四) 科举制下士人出身特征分析 763

第四节 士人的社会地位 764

(一) 士人的待遇 764

(二) 士人地位的民间表现 766

第五节 科举制下士的政治功能 768

(一) 生监的入士状况 768

(二) 举人的政治参与 769

(三) 进士的政治参与 771

(四) 科举选官的意义 773

第六节 科举制下士人的社会组织 774

(一) 文化色彩浓厚的组织 774

(二) 具有政治色彩的组织 775

(三) 士人群体的组织活动 776

结语 777

第十二章 隋唐至明清间士兵的构成与社会地位 780

第一节 隋唐以前士兵结构、地位的回顾 782

第二节 隋唐至明清间士兵的构成与经济地位 785

(一) 隋唐五代兵役制度下军人结构与地位的变化 785

(二) 宋朝募兵制下士卒的结构与经济地位 797

(三) 辽、西夏、金、元军制下的士卒 802

(四) 明代前后期士卒结构与经济地位的变化 808

(五) 清代八旗、绿营士卒构成与经济地位 815

(六) 本节余言 820

第三节 隋唐至明清间士兵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823

(一) 士兵政治身分的变化 823

(二) 与军人结构地位相关的上层政治的变化 827

(三) 有关军人地位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演变 832

结语 835

第十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民间宗教及其成员 838

第一节 民间宗教徒的社会构成 840

(一) 农民及流民 840

(二) 僧人 844

(三) 手工业者与小商贩 846

(四) 军人与水手 848

(五) 太监、官员及衙役 850

第二节 民间宗教内的等级关系 852

(一) 民间宗教组织结构 853

(二) 严格的师徒关系 856

(三) 世袭的宗教家长制 859

(四) 妇女在民间宗教中的地位 863

第三节 民间宗教与其他帮派团体的关系 866

(一) 民间宗教与秘密帮会 866

(二) 民间宗教与民间气功武术组织 869

小结 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