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 1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的历史起点 1
一、旧中国的基本经济状况 2
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途径 5
第二节 我国的基本国情 8
一、概述 8
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 26
思考题 34
第二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35
第一节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35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 35
二、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向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42
第二节 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针 47
一、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 47
二、我国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实施 56
三、实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战略方针 61
第三节 实现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62
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位 62
二、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63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64
四、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66
思考题 71
第三章 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72
第一节 建国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 72
一、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设想 72
二、建国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75
第二节 现阶段所有制格局 80
一、现阶段的物质基础与所有制结构 80
二、公有制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主体 82
三、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的补充 84
四、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与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是不同的 86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和经营方式 87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改革与多种经营方式 87
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和经营方式 93
第四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管理 96
一、对外开放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96
二、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与发展个体经济 97
三、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权益之计 98
四、健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 100
思考题 103
第四章 中国的分配制度 104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 104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及其特点 104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形成 106
三、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 108
四、我国的财政及其作用 110
第二节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13
一、改革单一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14
二、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16
三、其他分配方式 121
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23
第三节 工资制度的改革 124
一、对工资制度的回顾 125
二、进行工资制度改革 128
三、对工资制度的改革要继续深入下去 130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34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34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136
三、积极而稳妥地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38
思考题 141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2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体制模式的沿革 142
一、我国经济体制模式的建立 142
二、我国经济体制模式的发展演变 147
第二节 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154
一、市场经济的科学含义 154
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159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61
第三节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 164
一、价值规律 164
二、供求规律 169
三、竞争规律 173
四、按比例发展规律 176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179
一、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79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责 181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182
思考题 187
第六章 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188
第一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88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88
二、对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192
三、建国以来农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194
第二节 突破传统的农村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196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 196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199
三、改革农村流通体制 201
四、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03
五、农村城市化:建设小城镇 208
六、农村改革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21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13
一、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213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15
思考题 221
第七章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22
第一节 对我国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222
一、1979年以前的企业改革 222
二、1979年以来的企业改革 225
第二节 深化改革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 229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 229
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目标 230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原则 232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 233
第三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外部环境 235
一、我国现实的外部环境 235
二、要求配套机制的相应转换 236
三、把企业推向市场 238
四、界定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 240
五、坚决贯彻和执行《企业法》 241
六、税利分流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42
第四节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244
一、完善和发展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 244
二、完善企业的领导体制,建立高效率的决策体系 245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 247
第五节 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核算 249
一、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 249
二、企业的经济核算 252
三、企业的产品成本和盈利 253
思考题 257
第八章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258
第一节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意义 258
一、二次产业的概念 258
二、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260
第二节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265
一、商业、物资流通业和对外贸易业 265
二、交通通讯业 268
三、金融保险业 270
四、科技教育行业和人才、劳务、技术、信息市场 272
五、法律、文化、卫生、旅游、房地产和居民服务业 276
第三节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 281
一、流通部门 283
二、服务部门 285
第四节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与措施 287
一、政策倾斜与放开 287
二、深化改革 288
三、搞好宏观管理 289
四、坚持法制化、规范化 290
思考题 291
第九章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 292
第一节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市场 292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含义、市场要素、市场结构 292
二、市场运行机制 301
第二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309
一、我国市场的发育过程 309
二、完善市场的标志 310
三、完善市场的条件 313
第三节 市场制度和市场法规建设 317
一、市场制度 317
二、市场法规建设 321
思考题 323
第十章 中国的对外开放 324
第一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艰难历程 324
一、我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原因 324
二、长期封闭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 327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对外开放 328
四、对外开放与思想观念的转变 331
第二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32
一、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332
二、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34
三、影响对外开放的因素分析 336
第三节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 338
一、扩大对外贸易 338
二、利用外资 342
三、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344
四、引进国外的人才 345
五、积极地“走出去” 346
六、参加国际经济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347
第四节 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 348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状况 349
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351
第五节 九十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对策 353
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353
二、扩大对外贸易 354
三、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355
四、改革对外经济管理体制 356
五、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商投资的改革政策引导 357
六、实现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357
思考题 358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