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1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2
  • ISBN:2001·112
  • 页数:592 页
图书介绍:

自序 1

绪言 1

第一节 哲学史的对象、内容和范围 1

第二节 哲学中两个对立面的斗争和统— 8

第五节 墨子的政治思想 14

第三节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1

第四节 观点和资料的统一 26

第五节 中国哲学史(古代和近代)发展的形式 29

第六节 中国哲学史(古代和近代)发展的线索 35

第一篇 中国奴隶社会(商——西周)及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5

第一章 商代和西周时期(纪元前16世纪至8世纪)宗教思想的发展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45

第一节 商代科学知识及宗教思想的对立 45

第二节 周公的天命论 49

第三节 西周末东周初奴隶制襄落时期宗教威权的动摇 52

第四节 古代素朴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54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60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3世纪)哲学及社会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60

第二节 奴隶身份的解放 62

第三节 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65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活跃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 68

第三章 春秋时期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 74

第一节 “人”的地位的提高与“神”的地位的削弱 75

第二节 范蠡的哲学观点 79

第三节 计然的哲学观点 83

第四节 晏婴的哲学观点? 86

第五节 “法”和“礼”的斗争 88

第四章 孔子和初期儒家 92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和他的阶级立场 92

第二节 孔子关于“礼”的思想 97

第三节 孔子关于“天”的思想 101

第四节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105

第五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方法 118

第六节 孔子对于殷周以来的文化的整理和发展 122

第七节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125

第五章 墨子和前期墨家 128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和他的思想的阶级性 128

第二节 墨子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130

第三节 墨子对于当时等级制度的批判 133

第四节 墨子的道德思想 136

第六节 墨子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 143

第七节 墨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48

第八节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152

第六章 早期道家、前期墨家的支流和农家的社会思想 154

第一节 杨朱和早期道家 154

第二节 宋鈃、尹文学派——墨家的一个支流 162

第三节 彭蒙、田骈、慎到——早期道家的发展 169

第四节 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的社会思想 176

第一节 法家思想的阶级性 180

第七章 早期法家和兵家 180

第二节 齐法家的经济和哲学思想 182

第三节 齐法家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188

第四节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观 191

第五节 法家思想的特点 194

第六节 《孙子》中的辩证法思想 197

第八章 孟子——儒家哲学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202

第一节 孟子的政治思想 203

第二节 孟子的社会思想及其幻想的社会经济制度 210

第三节 孟子关于“仁”的理论 214

第四节 孟子的人性论和伦理思想 219

第五节 孟子哲学思想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225

第六节 孟子关于“时”、“中”的理论 231

第七节 孟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35

第九章 老子和道家哲学体系的建立 237

第二节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时代 237

第二节 老子的自然观 244

第三节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257

第四节 老子的认识论 264

第五节 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267

第十章 稷下唯物派 273

第一节 稷下唯物派关于“水、地”的思想 274

第二节 稷下唯物派关于“精”、“气”韵思想 278

第三节 稷下唯物派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认识论 290

第四节 战国时代“精”、“气”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297

第十二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306

第一节 关于名家 306

第二节 惠施的“合同异”及其唯物主义倾向 313

第三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及其客观唯心主义 324

第四节 战国时期其他辩者的辩论 342

第一节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349

第十二章 庄子——先秦最大的唯心主义者 349

第二节 庄子的认识论 354

第三节 庄子的自然观 362

第四节 庄子的人生理想 372

第五节 庄子的宿命论 379

第六节 庄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382

第七节 庄子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86

第十三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390

第一节 关于后期墨家 390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395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400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自然观 410

第五节 后期墨家的社会政治思想 413

第六节 后期墨家对于名家和诡辩学说的批评 421

第七节 后期墨家对于当时老、庄学说和其它各家的批判 430

第八节 后期墨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431

第一节 关于阴阳五行家 437

第十四章 阴阳五行家的哲学思想 437

第二节 《洪范》以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 440

第三节 《月今》的世界图式 443

第四节 邹衍的地理学说和历史观 450

第五节 阴阳五行家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影响 454

第六节 对于阴阳五行家的估价和批判 457

第十五章 易传的哲学思想 462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 462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 465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 468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 476

第五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479

第六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493

第七节 易传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影响 496

第十六章 荀子——先秦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498

第一节 荀子的自然观 498

第二节 荀子的认识论和思想方法 509

第三节 荀子的逻辑思想 521

第四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 528

第五节 荀子的人性论 536

第六节 荀子对于当时各家的批判 542

第七节 荀子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 548

第十七章 韩非——先秦法家最后的代表 551

第一节 韩非的自然观 551

第二节 韩非的认识论 562

第三节 韩非的社会观和历史观 564

第四节 韩非的实际政治主张 571

第五节 韩非对于以前法家思想的综合 573

第六节 对于韩非哲学思想的估价 575

第十八章 秦汉统一前夕的折衷主义思想及先秦哲学的终结 577

第一节 战国末期儒家、道家中的折衷主义因素 577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折衷主义 578

第三节 先秦哲学的终结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