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养生学发展史 1
第一节 先秦时期 1
第二节 汉唐时期 4
第三节 宋元时期 6
第四节 明清时期 9
第五节 近现代 12
第二章 养生学家与养生学派 12
第一节 养生学家 12
一、老聃 13
二、庄周 14
三、华佗 15
四、嵇康 17
五、葛洪 19
六、陶弘景 21
七、孙思邈 25
八、陈直 28
九、李杲 30
十、朱震亨 32
十一、张介宾 35
十二、曹庭栋 38
十三、蒋维乔 40
第二节 养生学派 41
一、静神学派 41
二、动形学派 46
三、固精学派 49
四、调气学派 53
五、食养学派 58
六、药饵学派 62
第三章 中国老年颐养展望 66
第四章 延年益寿资料集锦 71
第一节 先秦时期养生文献选 71
一、《老子》 71
二、《庄子》 72
三、《论语》 77
四、《荀子》 78
五、《管子》 78
六、《子华子》 81
七、《吕氏春秋》 82
八、《内经》 84
九、《彭祖摄生养性论》 90
第二节 汉唐时期养生文献选 91
一、《淮南子》 91
二、《论衡》 94
三、《抱朴子》 96
四、《养生论》 98
五、《颜氏家训》 100
六、《养性延命录》 101
七、《中藏经》 104
八、《千金要方》 105
九、《千金翼方》 112
十、《天隐子》 114
二、《苏沈良方》 116
一、《太平圣惠方》 116
第三节 宋元时期养生文献选 116
三、《圣济总录》 117
四、《保生要录》 120
五、《寿亲养老新书》 121
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23
七、《素问玄机原病式》 124
八、《脾胃论》 125
九、《格致余论》 126
十、《丹溪心法》 128
十一、《摄生消息论》 129
十二、《三元参赞延寿书》 131
十三、《泰定养生主论》 132
一、《修龄要旨》 133
第四节 明清时期养生文献选 133
二、《养生四要》 134
三、《医先》 138
四、《医学入门》 139
五、《遵生八笺》 140
六、《摄生三要》 143
七、《养生肤语》 144
八、《食色绅言》 145
九、《寿世保元》 146
十、《类修要诀》 148
十一、《类经》 149
十—、《景岳全书》 149
十三、《医门法律》 150
十四、《医学源流论》 151
十五、《老老恒言》 152
附:养生诗歌选 156
一、综合类 156
二、静神类 158
三、动形类 159
四、固精类 160
五、调气类 160
六、食养类 161
七、药饵类 161
第二篇 基本理论篇 164
第一章 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164
第一节 整体观念 164
第二节 恒动说 165
第三节 辨证论治 166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67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67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67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169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70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70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171
第三章 老年的生理病理特点 172
第一节 阴阳的协调与失调 172
一、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失调 173
二、人体内部的协调与失调 173
第二节 老年脏腑的生理病理 174
一、五脏的生理病理 174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76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 179
二、六腑的生理病理 187
三、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 192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及神的生理与病理 195
一、精,气、血、津液及神的主要生理与相互关系 195
二、精,气,血、津液及神的病理 199
第四节 冲,任、督、带四脉的生理与病理 202
第四章 寿与夭 203
第一节 寿考与寿限 204
一、寿考 204
二、寿限 204
第二节 变老与夭折 205
一、变老与夭折的征兆 205
二、变老与夭折的原因 206
第三篇 摄生篇 212
第一章 传统医学抗衰老的原则 212
第一节 协调阴阳 212
第二节 保精护肾 214
第一节 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15
第二章 顺应自然 215
第三节 补脾益胃 215
第二节 我国古代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216
第三章 精神调摄 219
第一节 “形神相因”的心身相关论 219
第二节 情志致病机理 221
第三节 古人精神调摄之道 224
第四节 养性 227
第四章 饮食调理 230
第一节 饮食调理与健康长寿 230
第二节 饮食调理原则 231
第三节 食疗 235
第四节 粥养 239
第五节 药膳 242
第六节 酒与茶 244
第五章 传统健身术 247
第一节 气功 247
第二节 按摩 253
第三节 太极拳 258
第四节 八段锦 279
第五节 六字诀 281
第六节 马王堆导引健身功 285
第二十五节 阴痒 286
第七节 散步 289
第八节 保健灸 附:三里磁 290
第六章 起居调理 293
第一节 起居有常 294
第二节 安卧有方 294
第三节 慎防劳伤 296
第四节 房帏省慎 297
第五节 居处适宜 298
第六节 衣着合体 299
第七节 洗漱所宜 299
第七章 抗老益寿方药 300
第一节 辨体质论补 300
第二节 补勿过偏与补而勿滥 304
第三节 摄生保健中药 305
第四节 延年益寿古方 308
第五节 清代宫廷保健医方 317
第一章 老年人的诊察特点 324
第四篇 证治篇 324
第二章 老年人的用药特点 329
第三章 证治 335
第一节 头痛 335
第二节 眩晕 337
第三节 咳嗽 339
第四节 痰饮 340
第五节 喘证 342
第六节 肺胀 345
第七节 不寐 347
第八节 郁证 349
第九节 胸痹、心痛 351
第十节 心悸 353
第十一节 胃脘痛 355
第十二节 消渴 357
第十三节 鼓胀 360
第十四节 水肿 362
第十五节 汗证 364
第十六节 血证 365
第十七节 麻木 370
第十八节 痿证 372
第十九节 健忘 374
第二十节 厥证 375
第二十一节 癫狂 377
第二十二节 中风 379
第二十三节 虚劳 382
第二十四节 阳痿 385
第二十六节 癃闭 387
第二十七节 遗尿、失禁 390
第二十八节 腹痛 391
第二十九节 腰痛 393
第三十节 泄泻 395
第三十一节 便秘 397
第三十二节 脱肛 398
第三十三节 耳聋 401
第三十四节 老年性眼病 403
第三十五节 岩 406
第五篇 疾病篇 413
第一章 循环系统疾病 413
第一节 老年人心律失常 413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 417
第三节 高血压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 419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23
第五节 肺源性心脏病 430
第六节 老年人心功能不全 433
第一节 感冒 436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436
第二节 老年人肺炎 439
第三节 结核病 442
第四节 慢性支气管炎 445
第五节 肺气肿 450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453
第一节 老年人病毒性肝炎 453
第二节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458
第三节 肝硬化 461
第四节 上消化道出血 469
第四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72
第一节 慢性肾炎 472
第四节 前列腺肥大症 482
第一节 老年入贫血 484
第五章 血液病 484
第二节 老年人门血病 488
第六章 代谢、内分泌系统疾病 492
第一节 肥胖病 492
第二节 糖尿病 496
第三节 老年人甲状腺疾病 501
第七章 老年人运动系统疾病 504
第一节 关节炎及肥大性腰椎炎 504
第二节 肩关节周围炎与颈柑病 506
第三节 风湿病 509
第八章 老年人神经、精神疾病 512
第一节 脑血管病 512
第二节 震颤麻痹 517
第三节 三叉神经痛 519
第四节 精神病 522
第一节 一般性感染 524
第九章 老年人外科常见疾病 524
第二节 急性阑尾炎 526
第三节 急性肠梗阻 530
第四节 胆石症 534
第五节 胆道感染 539
第六节 尿石症 542
第七节 痔瘘 附:脱肛 545
第八节 老年性慢性四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549
第九节 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及正骨 551
第十章 老年人常见妇科疾病 556
第一节 更年期综合征 556
第二节 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瘙痒 老年性阴道炎 560
第三节 子宫脱垂 563
第十一章 老年人眼科疾病 566
第一节 老年性白内障 566
第二节 原发质青光眼 568
第一节 龋病 570
第十二章 老年耳鼻、口腔科疾病 570
第二节 牙周病 572
第三节 口疮 574
第四节 鼻衄 576
第十三章 老年人皮肤疾病 578
第一节 老年瘙痒症 578
第二节 银屑病 580
第十四章 老年人常见肿瘤 582
第一节 支气管肺癌 582
第二节 食管癌 584
第三节 胃癌 588
第四节 原发性肝癌 592
第五节 肠癌 595
第六节 外阴癌与阴茎癌 600
第七节 子宫癌 603
方剂索引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