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中草药的发展简史 2
第三节 中草药的命名和分类 5
第二部分 植物学基础知识 7
第一章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7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形态 7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构造 7
一、原生质体 8
二、细胞壁 10
三、细胞内含物 12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16
一、分生组织 16
二、基本组织 17
三、保护组织 18
四、分泌组织 22
五、机械组织 23
六、输导组织 25
七、输导系统--维管束 27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器官 30
第一节 根 30
一、根的种类和形态 30
二、根的组织和构造 31
第二节 茎 35
一、茎的外部形态 36
二、茎的种类 36
四、茎的组织构造 38
三、变态茎 38
第三节 叶 43
一、叶的形态 43
二、单叶与复叶 49
三、叶的质地 50
四、变态叶 50
五、叶序 50
六、叶的组织构造 52
一、花的组成部分 54
第四节 花 54
二、花的类型 60
三、花的记载方式 62
四、花序 63
第五节 果实 67
一、果实的构造 67
二、果实的种类 68
第六节 种子 71
一、种子的构造 71
二、种子的类型 72
第四章 植物的分类 73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等级和基本单位 74
第二节 植物的命名 75
第三节 植物分类系统 76
第四节 种子植物的主要科 79
一、糖类 89
第一节 各类化学成分简介 89
第一章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 89
第三部分 总论 89
二、甙类 91
三、鞣质 97
四、生物碱 98
五、挥发油 100
六、有机酸 101
七、油脂及蜡类 101
八、蛋白质、氨基酸与酶 102
九、树脂 103
十、无机成分 103
第二节 植物分类系统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03
第三节 植物组织培养 105
第二章 中草药的应用知识 106
第一节 中草药的性能 106
一、四气 107
二、五味 107
四、补泻 108
三、升降浮沉 108
五、归经 109
第二节 中草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110
一、配伍 110
二、用药禁忌 112
第三节 中草药的剂量、调剂、煎药与服法 114
一、剂量 114
二、调剂 114
三、煎药与服法 116
第三章 中草药的采收、加工、干燥、贮藏与炮制 117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收 117
第二节 中草药的产生加工、干燥与贮藏保管 119
第三节 中草药的炮制 123
一、炮制目的 123
二、炮制方法 124
三、炮制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30
第一节 鉴定的意义和标准 134
第四章 中草药的鉴定 134
第二节 鉴定方法 135
一、原植物鉴定 135
二、性状鉴定 136
三、显微鉴定 139
四、理化鉴定 148
第四部分 各论 157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158
第一章 解表药 158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175
第二章 止咳平喘化痰药 189
第一节 吕咳平喘药 190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204
第三节 温化寒痰药 216
第三章 清热药 222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22
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 229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236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248
第五节 清虚热药 270
第四章 祛寒药 276
第五章 祛风湿药 289
第六章 利尿逐水药 308
第一节 利尿药 309
第二节 逐水药 327
第七章 泻下药 331
第一节 攻下药 332
第二节 润下药 342
第八章 补养药 344
第一节 补气药 345
第二节 补血药 365
第三节 补阴药 374
第四节 补阳药 386
第九章 活血祛瘀药 399
第十章 止血药 424
第一节 收剑止血药 425
第二节 凉血止血药 429
第三节 化瘀止血药 435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441
第十一章 行气药 442
第十二章 芳香化湿药 456
第十三章 芳香开窍药 470
第十四章 平肝药 476
第一节 平肝潜阳药 477
第二节 平肝息风药 484
第十五章 安神药 493
第十六章 固涩药 499
第十七章 驱虫药 507
第十八章 消导药 516
第十九章 外用药 519
附录 526
一、毒剧药 526
二、处方调剂付药习惯 528
中草药药名索引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