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宗仁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7538102981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

一、标本 3

上篇 经络腧穴 6

第一章 经络总论 6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7

第二节 经络的意义 8

第三节 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8

一、十二经脉 8

二、奇经八脉 10

三、十五路 12

四、十二经别 12

五、十二皮筋 12

六、十二皮部 13

第四节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3

二、根结 14

三、气街 15

四、四海 16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16

一、生理功能 16

二、病理反应 17

第六节 经络的临床应用 17

一、诊断方面 18

二、治疗方面 18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1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 21

第二节 腧穴的意义 22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23

一、经穴 23

二、奇穴 23

二、远治作用 24

一、近治作用 24

三、特殊作用 24

三、阿是穴 24

第四节 腧穴的作用 24

第五节 特定穴 25

一、五腧穴 25

二、原穴 26

三、络穴 26

五、募穴 27

六、八脉交会穴 27

四、俞穴 27

七、八会穴 28

八、郄穴 28

九、下合穴 28

第六节 腧穴的定位 29

一、骨度分寸法 29

二、解剖标志法 30

三、手指同身寸法 30

四、简便取穴法 32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33

第一节 十二经脉 34

一、手太阴肺经 34

二、手阳明大肠经 37

三、足阳明胃经 42

四、足太阴脾经 48

五、手少阴心经 56

六、手太阳小肠经 59

七、足太阳膀胱经 63

八、足少阴肾经 74

九、手厥阴心包经 78

十、手少阳三焦经 81

十一、足少阳胆经 87

十二、足厥阴肝经 95

第二节 奇经八脉 99

一、任脉 99

二、督脉 102

五、阴维脉 109

三、冲脉 109

四、带脉 109

六、阳维脉 110

七、阴跷脉 111

八、阳跷脉 112

一、针具的选择 112

第三节 奇穴 113

中篇 刺灸方法 120

第一章 毫针刺法 120

第一节 毫针的基本知识 120

一、毫针的构造 120

二、毫针的规格 121

三、毫针的护藏 121

第二节 针刺练习 121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122

二、体位的选择 122

一、进针的方法 124

三、消毒 124

第四节 毫针刺法 124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25

三、得气 126

四、行针 127

五、针刺补泻 128

六、留针与出针 129

第五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30

一、晕针 130

二、滞针 130

三、弯针 130

四、断针 131

五、血肿 131

六、损伤重要脏器 131

第六节 针刺的注意事项 132

第一节 灸法的意义和分类 134

第二章 灸法 134

一、温通经气,祛湿散寒 135

二、温中补气,扶阳固脱 135

三、行气活血,消淤散结 135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 135

四、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136

第三节 常用灸法 136

一、艾炷灸 136

二、艾条灸 137

三、温针灸 137

四、其它灸法 137

三、施灸的禁忌 138

四、灸后的处理 138

附 拔罐法 138

二、施灸量的多少 138

一、施灸的程序 138

第四节 注意事项 138

一、火罐的种类 139

二、拔罐的作用 139

三、拔罐的方法 139

四、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139

一、操作方法 141

第一节 三棱针 141

第三章 其它治法 141

二、适应范围 142

三、注意事项 142

第二节 皮肤针 142

一、操作方法 142

二、适应范围 142

三、注意事项 142

第三节 皮内针 142

一、操作方法 143

第四节 电针 143

二、适应范围 143

二、适应范围 143

一、操作方法 143

三、注意事项 143

三、注意事项 144

第五节 水针 144

一、操作方法 144

二、适应范围 144

三、注意事项 144

第六节 耳针 144

一、耳廓表面解剖 144

二、耳与经络脏腑 145

三、耳穴的分布 146

四、常用耳穴的功能主治 146

五、耳针的应用 148

一、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151

第七节 头针 151

二、操作方法 153

三、注意事项 153

下篇 治疗 155

第一章 治疗总论 155

第一节 八纲证治 156

一、表里 156

二、寒热 156

三、虚实 156

四、阴阳 157

第二节 脏腑证治 157

一、肺与大肠 157

二、脾与胃 158

三、心与小肠 158

四、肾与膀胱 159

六、肝与胆 160

第三节 经络证治 160

五、心包与三焦 160

一、手太阴肺经证治 161

二、手阳明大肠经证治 161

三、足太阴脾经证治 161

四、足阳明胃经证治 161

五、手少阴心经证治 161

六、手太阳小肠经证治 161

十、手少阳三焦经证治 162

十一、足厥阴肝经证治 162

十二、足少阳胆经证治 162

八、足太阳膀胱经证治 162

七、足少阴肾经证治 162

九、手厥阴心包经证治 162

第四节 针灸治疗原则 163

一、标本缓急 163

二、补虚泻实 163

第五节 施治方法 164

一、选穴方法 164

三、因人制宜 164

二、配穴方法 165

三、临床应用 166

第六节 特定穴的应用 167

一、五腧穴的应用 167

二、原穴的应用 168

三、络穴的应用 168

四、俞穴的应用 169

六、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170

七、八会穴的应用 170

八、郄穴的应用 171

九、下合穴的应用 172

第二章 治疗各论 173

第一节 内科病证 173

一、中风 174

二、感冒 176

三、中暑 177

四、咳嗽 178

五、哮喘 179

六、呕吐(附:呃逆) 180

七、噎膈 181

八、泄泻 182

九、痢疾 183

十、便秘 184

十一、脱肛 185

十二、癃闭 185

十三、淋证 186

十四、遗精 187

十五、阳痿 187

十六、肺痨 188

十七、不寐 188

十八、惊悸 189

十九、癫狂 190

二十、痫证 191

二十一、眩晕 192

二十二、疟疾 193

二十三、黄疸 193

二十四、水肿 194

二十五、疝气 195

二十六、脚气 195

二十七、头痛 196

二十八、胁痛 197

二十九、胃痛 198

三十、腹痛 199

三十一、腰痛 200

三十二、痹证 201

三十三、萎证 203

三十四、多发性神经炎 205

三十五、面瘫 206

三十六、坐骨神经痛 206

三十七、三叉神经痛 207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 209

一、月经不调 209

二、痛经 210

三、经闭 211

四、崩漏 212

五、带下 213

六、滞产 214

七、乳少 214

八、阴挺 215

九、胎位不正 216

十、急惊风 216

十一、慢惊风(附;脑炎后遗症) 217

十二、疳疾 217

十三、遗尿 218

第三节 外科、五官科病证 219

一、丹毒 220

二、风疹 220

三、疔疮 221

四、痄腮 221

五、乳痈 222

六、肠痈 223

七、痔疮 223

八、瘰疬 224

九、瘿气 224

十、扭伤 225

十一、耳鸣、耳聋 226

十二、目赤肿痛 227

十三、鼻渊 227

十四、鼻衄 228

十五、牙痛 228

十六、咽喉肿痛 229

第四节 急救 230

一、高热 231

二、厥证 232

三、痉证 234

四、脱证 235

五、出血 236

五、募穴的应用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