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评论文章选辑(二) 3
一个异邦人的意见(1936年12月) 〔英〕H·E·谢迪克 3
读《日出》(1937年5月) 张庚 7
论《日出》(1937年7月) 欧阳凡海 15
什么是陈白露悲剧的实质(1957年3月) 陈恭敏 24
《日出》的导演分析(节录,1957年8月) 欧阳山尊 33
是鹰还是金丝鸟——与陈恭敏同志商榷关于陈白露的悲剧实质问题(1960年5月) 徐闻莺 49
也谈陈白露的悲剧实质问题(1960年5月) 甘竞 64
论《日出》——曹禺戏剧艺术探讨(1979年) 卢湘 73
关于《日出》的几个问题(1980年) 辛宪锡 88
谈谈《日出》中的陈白露(1980年5月)钱谷融 101
《日出》论(1981年1月) 田本相 109
评曹禺的《原野》(1938年6月) 南卓 141
《原野》论(1982年3月) 田本相 148
我爱《原野》(1983年1月) 唐弢 169
评《全民总动员》(1938年11月) 惠元 179
关于《黑字二十八》(1981年11月) 华忱之 184
曹禺的《蜕变》(1941年12月) 谷虹 188
《蜕变》一解(1943年4月) 胡风 196
回忆《蜕变》的首次演出——兼论关于《蜕变》的评价问题(1978年) 沈蔚德 199
读《北京人》(1941年12月) 茅盾 210
关于《北京人》(1942年2月) 茜萍 214
《北京人》——献给石,纪念我们二十年的友谊(1942年3月) 靳以 222
读曹禺的《北京人》(1942年4月) 江布 231
论曹禺底《北京人》(1942年11月) 胡风 239
《北京人》与《布雷曹夫》(1942年11月) 邵荃麟 252
重读曹禺的《北京人》(1962年5月) 华忱之 264
《北京人》的戏剧冲突与艺术手法(1979年) 朱月瑾 274
《北京人》人物论——曾皓、曾思懿、愫方(1980年1月) 李树凯 287
论《北京人》(1980年3月) 朱栋霖 305
《北京人》导演杂记(1980年5月) 蔡骧 327
《北京人》的艺术风格(1980年5月) 田本相 336
《北京人》探疑(1980年8月) 辛宪锡 349
《家》的人物处理问题(1947年2月) 小亚 361
关于《家》(1947年) 何其芳 365
戏的结尾艺术(节录,1961年5月) 文萍 370
从巴金的《家》到曹禺的《家》(1963年6月) 王正 373
杰出的现实主义艺术——谈《家》从小说到话剧的创作成就(1980年6月) 胡叔和 394
曹禺的电影创作《艳阳天》 程季华等 414
曹禺的创作生活的新进展——评话剧《明朗的天》(1955年3月) 张光年 417
评《明朗的天》(1955年5月) 吕荧 428
关于《明朗的天》第三次修改本(1956年8月) 刘念渠 434
新的开拓与新的危机——《明朗的天》在曹禺创作道路上的地位(1981年5月) 辛宪锡 437
略谈《胆剑篇》(1961年8月) 吴晗 448
《胆剑篇》和历史剧——漫谈《胆剑篇》的艺术处理和形象创造(1961年9月) 李希凡 456
弦外音响——略论《胆剑篇》的两场戏(1961年12月) 邱扬 470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节录,1961年12月) 茅盾 484
读《王昭君》(1979年1月) 陈瘦竹 沈蔚德 504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评历史剧《王昭君》(1979年4月) 张春吉 527
曹禺新著史剧《王昭君》献疑(1979年6月) 孔盈 541
还它一个笑盈盈的王昭君——谈曹禺同志新作《王昭君》的创作及其演出(1979年8月) 张锲 548
《王昭君》的历史风貌和时代精神(1979年9月) 王季思 萧德明 555
谈孙美人形象的创造(1979年9月) 闵抗生 565
谈王昭君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读曹禺新作《王昭君》(1979年10月) 王永宽 575
曹禺同志《王昭君》剧本中的一些历史细节问题(1979年12月) 李廷先 587
力戒批评的片面性——读《王昭君》的评论文章有感(1980年4月) 王如青 596
曹禺与其新作《王昭君》座谈会(1980年9月) 600
从《王昭君》看历史剧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1980年12月) 陈祖美 616
三 曹禺著作系年(王兴平编) 631
一九三三年——一九八三年一月 631
四 评介文章目录索引(王兴平 刘思久 陆文璧编) 655
一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 655
二 曹禺研究 666
三 曹禺作品评介 672
四 曹禺剧作的改编 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