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治疗概要 1
第一节 治疗原则 1
一、重在调气 1
二、治标与治本 2
三、局部与整体 2
四、补虚与泻实 3
第二节 针灸选配穴规律 3
一、局部取穴法 3
二、本经取穴法 3
三、异经取穴法 4
四、同名经取穴法 4
五、左右取穴法 4
六、上下取穴法 5
七、前后取穴法 5
八、对症取穴法 5
九、辨证取穴法 5
十、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法 8
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9
一、晕针 9
二、滞针 9
三、弯针 10
四、断针 10
五、血肿 11
第二章 常见中医疾病的针灸治疗 13
一、高热 13
二、中风 18
三、头痛 26
四、咳嗽 34
五、眩晕 41
六、心悸 45
七、胃脘痛 50
八、腹痛 56
九、泄泻 61
十、呃逆 67
十一、痹证 70
十二、痿证 75
十三、胁痛 80
十四、腰痛 84
十五、癃闭 89
十六、水肿 93
十七、郁证 97
十八、不寐 101
十九、牙痛 105
二十、口 108
二十一、耳鸣、耳聋 112
二十二、鼻渊 116
二十三、痛经 119
二十四、带下病 124
二十五、不孕 128
二十六、遗精 133
二十七、阳痿 137
二十八、落枕 141
二十九、蛇串疮 144
三十、便秘 149
第三章 常见西医疾病的针灸治疗 155
第一节 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155
一、休克 155
二、晕厥 156
三、惊厥 157
四、抽搐 159
五、中暑 160
六、触电 162
七、溺水 162
八、呼吸衰竭 163
九、心力衰竭 164
十、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65
第二节 常见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166
一、感冒 166
二、肺炎 168
三、急性支气管炎 169
四、慢性支气管炎 171
五、支气管扩张症 173
六、冠心病 175
七、风湿性心脏病 177
八、心包炎 179
九、病毒性心肌炎 181
十、感染性心内膜炎 184
十一、克山病 186
十二、心律失常 187
十三、胸膜炎 190
十四、返流性食管炎 191
十五、消化性溃疡 192
十六、胃炎 194
十七、胃神经官能症 196
十八、胃粘膜脱垂症 197
十九、胃扭转 199
二十、胃下垂 200
二十一、急性胆囊炎 201
二十二、胆道蛔虫症 203
二十三、胆石病与慢性胆囊炎 204
二十四、胰腺炎 205
二十五、神经性呕吐 207
二十六、急性细菌性痢疾 209
二十七、慢性细菌性痢疾 211
二十八、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213
二十九、慢性肠炎 214
三十、慢性结肠炎 215
三十一、肠道易激综合征 217
三十二、肛管直肠脱垂 219
三十三、急性肾小球肾炎 221
三十四、慢性肾小球肾炎 223
三十五、急性肾盂肾炎 225
三十六、慢性肾盂肾炎 226
三十七、泌尿系感染 228
三十八、尿失禁 230
三十九、尿潴留 232
四十、贫血 234
四十一、白细胞减少症 235
四十二、血小板减少症 237
四十三、风湿热 239
四十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242
四十五、风湿性关节炎 244
四十六、皮肌炎 246
四十七、干燥综合征 248
四十八、免疫缺陷病 250
四十九、大动脉炎 252
五十、糖尿病 254
五十一、低血糖症 256
五十二、甲状腺机能亢进 257
五十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259
五十四、痛风 261
五十五、高脂蛋白血症 263
五十六、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265
五十七、皮质醇增多症 266
五十八、尿崩症 268
五十九、肥胖病 269
六十、高血压病 271
六十一、低血压 273
六十二、脑动脉硬化 275
六十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76
六十四、遗传性共济失调 278
六十五、感染性舞蹈病 279
六十六、震颤麻痹 280
六十七、扭转痉挛 282
六十八、多发性硬化症 283
六十九、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285
七十、急性脊髓炎 287
七十一、视神经脊髓炎 289
七十二、脊髓空洞症 290
七十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292
七十四、重症肌无力 294
七十五、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95
七十六、周期性麻痹 297
七十七、退行性脊柱炎 299
七十八、红斑性肢痛症 300
七十九、面偏侧萎缩症 301
八十、自发性多汗症 302
八十一、手足发绀 304
八十二、雷诺综合征 305
八十三、不宁腿综合征 307
八十四、发作性睡病 308
八十五、反应性精神病 310
八十六、神经症 311
八十七、痫症 313
八十八、夜惊及梦游症 316
八十九、晕车 318
九十、男性不育症 319
九十一、不射精症 321
九十二、乳糜尿 323
第三节 常见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324
一、急性乳腺炎 324
二、急性前列腺炎 326
三、慢性前列腺炎 327
四、泌尿系结石 329
五、手术后肠粘连 331
六、阑尾炎 332
七、肠梗阻 333
八、腹外疝 335
九、肾下垂 336
十、痔疮 338
十一、急性淋巴管炎 340
十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41
十三、丹毒 344
第四节 常见妇产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345
一、月经不调 345
二、闭经 347
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50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 352
五、功能性子宫出血 353
六、慢性盆腔炎 356
七、子宫下垂 357
八、妊娠呕吐 359
九、胎位异常 361
十、滞产 362
十一、产后宫缩无力 363
十二、产后宫缩痛 365
十三、产后缺乳 366
十四、晚期产后出血 368
十五、乳腺增生症 370
十六、更年期综合征 372
第五节 常见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374
一、百日咳 374
二、小儿厌食症 376
三、婴幼儿腹泻 378
四、痉挛性肠绞痛 380
五、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 381
六、小儿营养不良 382
七、小儿流涎症 383
八、遗尿症 384
九、儿童多动综合征 386
第六节 常见骨伤科、周围神经疾患的针灸治疗 388
一、颈椎病 388
二、肩周炎 390
三、肩关节扭伤 392
四、前斜角肌综合征 393
五、冈上肌肌腱炎 394
六、冈下肌综合征 396
七、钙化性冈上肌肌腱炎 397
八、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398
九、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400
十、肱骨外上髁炎 401
十一、肱骨内上髁炎 402
十二、尺骨鹰嘴滑囊炎 403
十三、旋前圆肌综合征 404
十四、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405
十五、腕关节扭伤 407
十六、腕管综合征 408
十七、屈指肌腱鞘炎 409
十八、腱鞘囊肿 411
十九、急性腰扭伤 412
二十、慢性腰背痛 413
二十一、腰椎关节突综合征 415
二十二、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416
二十三、梨状肌综合征 418
二十四、腰椎间盘脱出症 420
二十五、髋关节扭伤 422
二十六、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423
二十七、侧副韧带损伤 425
二十八、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426
二十九、髌下脂肪垫劳损 427
三十、髌骨软化症 429
三十一、跖管综合征 430
三十二、踝关节扭伤 431
三十三、跟腱周围炎 433
三十四、足跟痛 434
三十五、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435
三十六、肋软骨炎 436
三十七、眶上神经痛 438
三十八、三叉神经痛 440
三十九、枕大神经痛 442
四十、肋间神经痛 443
四十一、臂丛神经痛 446
四十二、桡神经麻痹 448
四十三、尺神经损伤 450
四十四、臀上皮神经损伤 451
四十五、坐骨神经痛 452
四十六、股神经损伤 454
四十七、股外侧皮神经炎 455
四十八、腓总神经麻痹 457
四十九、足跟外侧皮神经损伤 458
第七节 常见五官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459
一、化脓性中耳炎 459
二、耳源性眩晕 461
三、耳聋 463
四、急性咽炎 465
五、慢性咽炎 467
六、急性喉炎 469
七、慢性喉炎 471
八、急性会厌炎 473
九、喉肌弱症 475
十、癔病性失语症 476
十一、鼻炎 477
十二、慢性鼻窦炎 479
十三、鼻出血 481
十四、慢性唇炎 483
十五、疱疹性口炎 485
十六、面肌痉挛 487
第八节 常见眼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488
一、急性结膜炎 488
二、角膜炎及角膜溃疡 489
三、电光性眼炎 491
四、麦粒肿 492
五、近视 494
六、弱视 496
七、斜视 496
八、视神经炎 498
九、视神经萎缩 500
十、青光眼 502
第九节 常见皮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504
一、慢性湿疹 504
二、荨麻疹 506
三、异位性皮炎 509
四、神经性皮炎 510
五、接触性皮炎 512
六、日光性皮炎 513
七、皮肤瘙痒症 514
八、寻常性鱼鳞病 516
九、银屑病 517
十、过敏性紫癜 519
十一、玫瑰糠疹 520
十二、黄褐斑 522
十三、痤疮 523
十四、斑秃 525
十五、冻疮 526
第四章 针灸基础知识表解 529
第一节 经络知识表解 529
表1-1 经络系统表 529
表1-2 十二经脉分布部位简表 530
表1-3 十二经脉属络脏腑表 531
表1-4 十二经脏腑表里流注表 531
表1-5 十二经循行及阴阳表里关系表 532
表1-6 十二经营气传注表 533
表1-7 十二经脏腑阴阳五行配合表 534
表1-8 手足三阴三阳同名经连接表 534
表1-9 十二经别分布部位简表 534
表1-10 十二经别六合表 535
表1-11 十二经筋分布部位简表 536
表1-12 奇经八脉分布和交会经脉简表 537
表1-13 十六络脉分布表 537
表1-14 手足六经标本表 538
表1-15 六阳经根溜注入表 538
表1-16 六经根结表 539
表1-17 四街表 539
表1-18 四海及其所通穴位表 539
第二节 腧穴基础知识表解 540
表2-1 历代十四经穴数目对照表 540
表2-2 阴经五输穴表 540
表2-3 阳经五输穴表 541
表2-4 十二原穴表 541
表2-5 十五络穴表 541
表2-6 原络配穴表 542
表2-7 脏腑俞募配穴表 542
表2-8 脏腑俞募穴与脊椎高度关系表 542
表2-9 十六郄穴表 543
表2-10 下合穴表 543
表2-11 八脉交会穴表 543
表2-12 八会穴表 544
表2-13 阳经交会穴总表 544
表2-14 阴经交会穴总表 547
表2-15 经脉交会穴出处表 548
表2-16 五输穴与脏腑阴阳五行归属表 555
表2-17 子母补泻取穴表 555
表2-18 十二经子午流注补母泻子表 555
表2-19 子午流注按时开“井穴”表 556
第三节 刺法手法针具骨度知识表解 556
表3-1 基本补泻方法表 556
表3-2 综合针刺方法表 557
表3-3 针刺刺激强度表 559
表3-4 九刺表 559
表3-5 十二刺表 560
表3-6 五刺表 560
表3-7 巨刺与缪刺区别表 561
表3-8 输刺区分表 561
表3-9 《针经指南》十四刺法表 561
表3-10 毫针长短规格表 563
表3-11 毫针粗细规格表 563
表3-12 常用骨度分寸表 563
第四节 治疗知识表解 564
表4-1 十二经病候表 564
表4-2 十四经腧穴主治提要表 569
表4-3 十四经腧穴主治异同表 587
表4-4 十四经穴定位主治表 588
表4-5 经外奇穴定位主治表 609
表4-6 常见症状对症取穴举例表 612
表4-7 各部疾病就近选穴和远道选穴举例表 613
表4-8 夹脊穴主治范围 615
表4-9 耳穴分布部位及主治功能表 616
表4-10 头针刺激区定位及主治作用表 630
表4-11 针刺泻血常用穴位及主治表 632
表4-12 常用针麻穴位处方表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