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D.K.林恩等编;易林九译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0
  • ISBN:
  • 页数:414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符号表 1

第一篇集成电路设计基础 5

第一章集成电路引论 5

1-1展望 5

经济性6 可靠性7 性能 7

1-2制造过程的定性说明 8

单晶单块法8 介质隔离法8 薄膜法9 混合集成电路 9

第二章制造的限制和一般设计准则 11

2-1单晶单块电路的制造 11

光刻和氧化物掩蔽11 扩散12 外延12 金属化 13

2-2单晶单块电路的元件 13

瞬态性质115功率-延迟时间乘积1 15

晶体管13 扩散电阻15 电容 15

2-3单晶单块电路的制造步骤 16

2-4相容薄膜电路 20

2-5介质隔离的单块电路 21

2-6多片混合电路 22

2-7集成电路的寄生效应 23

p-n结24 扩散电阻24 金属-氧化物-硅电容24 单块电路晶 24

体管24 介质隔离晶体管和混合电路晶体管24 有源寄生(单块 24

电路中的寄生晶体管作用) 24

2-8一般设计准则 25

单晶单块电路25 相容薄膜法26 介质隔离26 混合电路 26

小结 26

2-9电路设计准则 26

单块电路26 混合电路 27

2-10图形设计准则 27

单块电路27 混合电路 27

参考资料 28

第三章大信号晶体管模型的概述 29

3-1常用的晶体管模型 29

3-2数学模型 30

基本方程30 p-n结 31

3-3均匀基区晶体管 33

数学模型33 运用区33 基区的直接解 34

3-4埃伯斯-莫尔模型 35

有源区 35

3-5电荷控制模型 37

3-6集总模型 39

3-7结电容 40

3-8均匀基区晶体管各模型的比较 41

3-9非线性模型引言 42

参考资料 44

4-1引言 45

第四章 非线性晶体管模型 45

4-2假设和近似 46

4-3基区的分析 48

连续性方程48 内建电场49 连续性方程的解50 结电流 50

4-4集电区的分析 52

4-5双结晶体管的完全解 52

双结模型的某些性质53 短路电流增益 54

4-6晶体管模型频率关系的简化 54

极点和零点的分布55 泰勒展开 55 近似模型56 近似式的性 57

质 57

4-7多结器件 58

三结n-p-n-p晶体管58 横向p-n-p晶体管 60

4-8晶体管的频率关系 61

4-9分段线性模型和小信号模型 66

分段线性模型的讨论 69

分段线性p-n结的V-I关系66 分段线性模型68 小信号模型 69

4-10非线性模型参数的测量 72

直流测量72 非线性模型时间常数的测量 73

4-11小结 78

参考资料 78

第五章集成电路的寄生效应 79

5-1结电容 79

5-2扩散电阻 81

扩散电阻的平均电容82扩散电阻的解83扩散电阻的集总近似 84

5-3金属-氧化物-硅电容器 86

5-4单晶单块集成电路晶体管的无源寄生 87

集电极电阻88 衬底电阻92 集电极-衬底电容92 集电极寄 95

生的计算实例93 集电极寄生模型的简化 95

5-5混合集成电路晶体管和介质隔离集成电路晶体管中的寄生 95

5-6有源寄生(寄生晶体管作用) 96

5-7小结 99

参考资料 99

第二篇集成逻辑电路 101

第六章逻辑电路的端参数表征 101

6-1逻辑功能 101

6-2实现逻辑操作的电路 102

发射极耦合逻辑(ECL)102直接耦合晶体管逻辑(DCTL) 103

二极管-晶体管逻辑(DTL)104 晶体管-晶体管逻辑(T2L) 105

存储电路(触发器) 105

6-3逻辑电路的表征 106

直流端参数的表征107分析方法110瞬态响应的表征 111

6-4性能估计 111

工作点111 逻辑摆幅、阈点、单位增益点和过渡宽度112 噪声容 115

限、噪声灵敏度和抗扰度113最坏情形特性114 功率损耗 115

参考资料 116

6-5小结 116

第七章发射极耦合逻辑 117

7-1发射极耦合逻辑门及其等效电路 117

7-2 ECL门的直流特性 118

转移特性119 噪声灵敏度、噪声容限和过渡宽度121 最坏情形下 126

的转移特性124输入特性126输出特性 126

7-3功率损耗 127

7-4瞬态分析 128

输入电容和基极响应129集电极电容132集电极响应133发射 137

极跟随器响应 137

7-5设计最佳化 138

总开关时间138设计方程 139

7-6设计实例 140

延迟时间 143

近)142 Rc1和Re的寄生电容(第一次逼近)143最终设计 143

输入电容(耗尽层分量)141 集电极电容142 功率分配(第一次逼 143

7-7 ECL门的变型 144

7-8结论 146

参考资料 147

一般参考资料 147

第八章直接耦合晶体管逻辑 148

8-1集成DCTL图形设计考虑 148

有源寄生149无源寄生 149

8-2 DCTL的非线性直流分析 153

反相器特性153 DCTL特性 155

8-3分段线性分析 157

一般程序158 折点158 近似159 折点方程161 分段线性特 163

性 163

8-4瞬态分析 164

接通瞬态166关断瞬态 171

8-5集成DCTL设计考虑 176

逻辑摆幅和过渡宽度177噪声容限177最坏情形考虑178最大 181

扇出179功率-延迟乘积 181

8-6小结 182

第九章二极管-晶体管逻辑 183

9-1集成电路二极管 184

多层二极管组态184二极管直流特性184寄生晶体管作用 185

正向压降187二极管电容189二极管存储时间190反向击穿电 191

压191 DTL二极管的选择 191

9-2集成DTL图形设计考虑 192

有源寄生193无源寄生194输入二极管簇的制造194输入簇的 197

附加寄生196补偿二极管、电阻和晶体管的寄生 197

9-3 DTL的非线性直流分析 199

9-4分段线性分析 202

折点203近似203折点电流和折点电压 205

9-5瞬态分析 208

接通时间常数208二极管和晶体管近似209接通瞬态209关断 211

瞬态 211

9-6 DTL设计考虑 213

逻辑摆幅和过渡宽度213噪声容限214最坏情形考虑214最大 214

扇出214功率-延迟时间乘积 214

9-7 DTL门的变型 215

9-8小结 216

参考资料 216

第十章晶体管-晶体管逻辑 217

10-1集成T2L的图形设计考虑 217

有源寄生218无源寄生 219

10-2 T2L的非线性直流分析 219

T2L的特性曲线219 T2L的“抢电流”现象 220

10-3分段线性分析 225

10-4 T2L的瞬态分析 228

接通瞬态228关断瞬态 231

10-5T2L设计考虑 232

10-6 T2L门的变型 233

10-7小结 234

第十一章集成逻辑电路的比较 236

11-1直流端参数特性曲线的比较 236

反向转移特性曲线 242

11-2单晶单块数字电路的直流转移特性和电源特性 242

11-3直流性能表 245

11-4集成逻辑门瞬态特性的比较 249

11-5延迟时间表 253

11-6集成数字系统中的噪声 257

串扰——集总参数法258实验结果(集总参数法)260 串扰——分 271

布参数分析263 分布情形的实验结果265 电源噪声270外生噪 271

声 271

11-7数字集成电路的结束语 272

超高速范围272 高速范围274 中速范围274 低功率范 274

围 274

参考资料 275

第三篇线性集成电路 277

第十二章集成晶体管的小信号特性 277

12-1集成晶体管的小信号模型 277

常用的小信号模型277交流电流集聚280交流集聚影响性能的条 281

件 281

12-2二对端增益和稳定度函数 282

益 285

12-3集成晶体管的增益函数和稳定度函数 285

可用功率增益和增益-稳定度乘积284 可用功率增益和转换功率增 285

单向功率增益283不变稳定度因子283最高振荡频率283最大 285

单向功率增益和最高振荡频率285 稳定度因子288 增益-稳定度 291

乘积和最大可用增益 291

12-4集成电路晶体管的噪声 292

集成晶体管的噪声模型292单级噪声指数294单级噪声指数的比 296

较296最佳单级噪声指数 296

12-5集成两级级联的噪声性能 297

级联噪声指数298最佳级联噪声指数300最佳级联噪声指数的比 302

较300变压器耦合 302

12-6小结 303

参考资料 304

第十三章直流和差动放大器 305

13-1差动放大器 305

13-2集成晶体管对的优点 306

13-3差动放大器分析 307

分析程序307平衡放大器的分析309推广到不平衡电路 309

13-4差动放大器的频率性能 311

13-5差动放大器的噪声 312

13-6集成与分立差动放大器的比较 312

13-基本差动放大器的变型 314

13-8图形设计考虑 316

13-9小结 317

参考资料 318

第十四章高频调谐放大器 319

14-1宽带放大器的设计 319

噪声指数320 增益和稳定度320电路组态的选择320卡斯科级 322

的分析321偏置和自动增益控制 322

14-2中频放大器的设计 323

中频级设计323 中频级的图形设计324检波器和视频放大器 325

封装326完整的中频放大器的组装327 中频放大器的性能 328

14-3窄带放大器的设计 329

设计程序330 图解设计程序332负载导纳337输入导纳 338

兰维耳图 338

14-4窄带放大器的设计实例 340

电路组态340 自动增益控制342小信号性能的计算342 120兆 349

周放大器的设计345 带宽347 200兆周放大器的设计实例 349

14-5小结 350

参考资料 351

第十五章不用电感的选频放大器 352

15-1有源RC网络 352

负导抗转换器352回转器354具有控制源的网络 355

15-2利用单位增益控制源的RC有源网络 356

15-3数字滤波器 359

15-4小结 361

参考资料 362

第十六章回顾与展望 364

16-1提要 364

直流与低频放大器364带通放大器 364

16-2集成电路对系统封装和设计的影响 365

系统封装365系统设计 371

16-3集成电路网络理论 372

16-4微电路物理尺寸的理论限度 372

16-5集成电路与神经元 373

参考资料 376

附录A埃伯斯-莫尔模型、电荷控制模型和集总模型的推导 377

附录B发射极耦合逻辑的共发射极电流和饱和效应 390

附录C用于分段线性瞬态分析的单指数近似 395

附录D数字集成电路的测量方法 402

附录E级联噪声指数的比较 409

附录F控制源及非最佳网络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