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的社会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勇,叶艳鸣,刘金玲等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6464919
  • 页数:1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介绍现代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

1.1 信息的概述 1

1.1.1 信息的概念 1

1.1.2 信息的特性 2

1.1.3 信息的功能 3

1.2 信息资源 3

1.2.1 信息资源的定义 3

1.2.2 信息资源的特征 4

1.2.3 信息资源的类型 5

1.2.4 信息资源的地位与作用 6

1.3 信息资源管理 7

1.3.1 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 7

1.3.2 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8

1.3.3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10

1.3.4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 13

1.4 信息化发展形势 14

1.4.1 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14

1.4.2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 14

1.4.3 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5

2 信息资源不均衡分布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7

2.1 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现象 17

2.1.1 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差距 17

2.1.2 我国城乡、地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差距 19

2.1.3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资源差距 21

2.2 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1

2.2.1 导致和加剧信息贫困 22

2.2.2 导致经济贫富差距的拉大 22

2.2.3 信息贫困和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23

2.2.4 加重社会分化,引发社会问题 23

2.3 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24

2.3.1 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信息化发展的初始阶段有关 24

2.3.2 认识观念对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影响 25

2.3.3 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信息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 25

2.3.4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影响 26

2.3.5 教育发展水平对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影响 26

2.4 实现我国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对策 27

2.4.1 实现我国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指导思想 27

2.4.2 实现我国信息资源均衡分布的指导原则 28

2.4.3 我国消除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对策研究 31

3 信息的负效应和信息环境的优化研究 34

3.1 信息负效应论 34

3.1.1 信息负效应的产生 34

3.1.2 信息负效应的类型 34

3.2 信息负效应的成因分析 38

3.2.1 信息环境系统的概念及演变 39

3.2.2 信息环境系统概念的分析 39

3.2.3 信息环境系统的要素 40

3.2.4 信息环境系统的结构分析 41

3.2.5 信息负效应的成因分析 42

3.3 信息负效应解决途径——信息环境的优化 45

3.3.1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信息人 45

3.3.2 制定合理的信息政策,为信息环境的优化提供正确的指向 47

3.3.3 加快信息法制建设,为信息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9

3.3.4 构建健全的信息伦理规范,实现信息环境的道德教化功能 50

3.3.5 构建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安全的信息环境 53

3.3.6 加强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 55

4 网络信息资源与网络文化 59

4.1 网络信息资源的概述 59

4.1.1 网络信息资源的由来 59

4.1.2 网络信息资源的定义 59

4.1.3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 59

4.1.4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60

4.1.5 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的区别 61

4.1.6 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的问题 61

4.2 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62

4.2.1 网络信息资源(Net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egement,简称NIRM)的管理 62

4.2.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62

4.2.3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结构论” 63

4.3 网络文化概述 66

4.3.1 网络文化概念 66

4.3.2 网络文化的特点 66

4.3.3 网络文化的功能 69

4.3.4 网络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 70

4.3.5 网络文化的正面效应 71

4.3.6 网络文化的负面效应 72

4.4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 73

4.4.1 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73

4.4.2 树立对本国文化的信心,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 73

4.4.3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网络文化建设基础 74

4.4.4 优化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着力构建网络文化建设的市场环境 74

4.4.5 大力开发我国民族中文网络信息资源,实现网络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74

4.4.6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技术管理,构建网络文化的技术防卫体系 75

4.4.7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整体实力 75

4.4.8 整合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阵地 75

4.4.9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规范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76

4.4.10 利用网络文化优势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76

5 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管理 78

5.1 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 78

5.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78

5.1.2 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79

5.1.3 知识管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深化与拓展 79

5.1.4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80

5.1.5 知识管理的产生 81

5.1.6 知识管理的目标 82

5.1.7 知识管理的特点 83

5.2 知识管理的价值观 83

5.2.1 知识价值论 83

5.2.2 知识价值链的分析 84

5.2.3 知识管理的价值观念 85

5.3 知识管理技术观 86

5.3.1 知识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86

5.3.2 知识管理的主要技术 87

5.3.3 知识管理技术的分类 89

5.4 知识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 90

5.4.1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90

5.4.2 知识型人才的管理 91

5.5 知识管理的目标——创新 92

5.5.1 制度创新 92

5.5.2 组织文化创新 93

5.5.3 管理创新 93

5.6 知识管理的评价 94

5.6.1 管理内容评价 94

5.6.2 组织结构评价 94

5.6.3 人力资源评价 95

5.6.4 组织文化评价 95

5.6.5 知识创新评价 95

6 信息资源价值评估 97

6.1 当代知识经济与信息资源 97

6.1.1 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 97

6.1.2 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97

6.2 价值理论与信息资源评估 98

6.2.1 使用价值形式的变化 98

6.2.2 知识与信息产品的价值 98

6.3 信息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 98

6.3.1 信息资源价值评估的概念 98

6.3.2 信息资源评估的尺度 99

6.3.3 信息资源价值评估的步骤 99

6.3.4 信息资源评估指标体系 99

6.3.5 信息评估的主要方法 100

6.4 信息资源的评估 100

6.4.1 传统文献的评估标准 100

6.4.2 电子出版物的评估标准 101

6.4.3 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估标准 101

7 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 103

7.1 概述 103

7.2 信息资源共享理念 103

7.2.1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 103

7.2.2 信息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104

7.2.3 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105

7.2.4 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105

7.3 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历程 107

7.3.1 信息资源共享的历史回顾 107

7.3.2 国际图联的信息资源共享实践 108

7.3.3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 109

7.4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11

7.4.1 共享意识问题 112

7.4.2 管理体制问题 112

7.4.3 政策法律问题 113

7.4.4 规范标准问题 113

7.4.5 服务手段问题 113

7.4.6 运行机制问题 114

7.5 信息资源共享障碍的成因分析 114

7.5.1 信息分布不对称性的影响 115

7.5.2 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 115

7.5.3 信息“马太效应”的影响 115

7.5.4 社会分工的影响 115

7.5.5 人为因素的影响 116

7.5.6 信息能力的影响 116

7.5.7 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116

7.5.8 信息技术的影响 116

7.5.9 信息语言的影响 117

7.6 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117

7.6.1 共享原则 117

7.6.2 自愿原则 118

7.6.3 平等原则 118

7.6.4 互惠原则 119

7.6.5 效益原则 119

7.7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20

7.7.1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120

7.7.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运作机制 121

7.8 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1

7.8.1 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科学发展观 121

7.8.2 构建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法制体系 122

7.8.3 建立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体系 122

7.8.4 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 122

7.8.5 提高信息用户和信息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123

8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系统 124

8.1 相关概念分析 124

8.1.1 生态与生态学 124

8.1.2 系统与生态系统 124

8.1.3 自然生态和信息生态 125

8.1.4 环境与生态因子 126

8.2 和谐信息生态系统的具体分析 127

8.2.1 信息生态的三要素 127

8.2.2 信息生态的研究对象 128

8.2.3 信息生态的研究目的 129

8.3 信息生态系统的模拟空间结构 131

8.3.1 信息生态系统结构 131

8.3.2 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132

8.4 和谐信息生态的特征 133

8.5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的三原则 134

8.6 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的对策 134

8.6.1 普及人的信息生态意识,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 134

8.6.2 合理运用经济手段,提高信息质量,调节信息平衡 135

8.6.3 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呼唤全方位的知识管理 135

8.6.4 加强政府行为,完善信息生态法规建设 135

8.6.5 以技术制技术,加强技术指导,解决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 135

8.6.6 营造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环境 136

9 认识与结论 137

9.1 关于信息资源的社会问题 137

9.1.1 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 137

9.1.2 信息的负效应问题 137

9.1.3 网络文化问题 138

9.1.4 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138

9.2 信息资源社会问题对策 138

9.2.1 进一步更新观念,通过科学评价正确认识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与作用 138

9.2.2 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进程,努力提高信息资源的社会管理水平 139

9.2.3 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139

9.2.4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合理的信息政策,不断优化信息环境 139

9.2.5 完善信息法制体系,为信息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40

9.2.6 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占领社会主义信息文化建设阵地 140

9.2.7 树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140

9.2.8 信息生态环境建设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