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治百病》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雅西等编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841083X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简介:本书是在大量的医学文献及临床资料中遴选出的各种拔罐治疗百病的手法、技巧及处方的精品。

第一章 绪论 1

一、拔罐疗法的基本概念 1

二、拔罐疗法的形成与发展 2

三、拔罐疗法的价值 4

四、拔罐疗法的发展前景 5

第二章 拔罐理论基础--经络腧穴学说 7

一、经络学说 7

(一)经络的概念 7

(二)经络的组成 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20

(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21

二、腧穴概述 23

(一)腧穴的分类 24

(二)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25

(三)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腧俞输之区别 27

(四)腧穴功能及主治规律取穴原则 28

(五)腧穴治疗作用 30

(六)腧穴的体表定位 31

三、常用腧穴 35

(一)胸腹部腧穴 35

(二)背部腧穴 42

(三)侧面腧穴 54

(四)下肢前侧腧穴 56

(五)下肢后侧腧穴 57

(六)下肢外侧腧穴 59

(四)循环系统疾病 60

(三)呼吸系统疾病 60

(五)胃病 60

四、拔罐疗法必选腧穴 60

(一)全身疾病 60

(二)下半身疾病 60

(六)肠道病 61

(七)肝胆疾病 61

(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1

(九)内分泌系统疾病 61

(十)神经系统疾病 61

(十一)脑血管疾病 61

(十二)运动系统疾病 61

(十五)五官科疾病 62

(十六)皮肤科疾病 62

(十四)妇科疾病 62

(十三)高烧 62

第三章 拔罐疗法治病机理 63

一、中医学的认识 63

(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节功能 63

(二)疏通经络,宣通气血,增强体质 64

(三)开达抑遏,活血散瘀,促进血循 64

(四)消肿止痛,除湿逐寒,通利关节 65

(五)吸出毒血,消散瘀阴,托毒排脓 65

(六)健脾和胃,宽胸宣肺,调整脏腑 65

(一)机械刺激作用 66

二、现代医学的认识 66

(三)药物作用 67

(二)温热刺激作用 67

(四)溶血刺激作用 68

(五)调节神经 68

(六)增加抗病能力提高吞噬细胞功能 68

(七)消炎作用 69

(八)促进血液循环 70

第四章 拔罐疗法种类及治疗应用 71

一、几种常用的罐子 71

(一)陶瓷罐 71

(二)玻璃罐 71

(一)火罐疗法 73

(三)竹罐 73

二、几种拔罐方法 73

(二)竹罐疗法 83

(三)药罐疗法 86

三、拔罐疗法的治疗应用 88

(一)局部单罐吸拔法 88

(二)多罐丛拔法 88

(五)神经节段吸拔法 88

(三)连续扣拔法 89

(四)循经滑动拔罐法 89

(六)病变反射区吸拔法 89

(七)内脏神经调节吸拔法 93

(八)拔罐法与其他疗法的配合应用 108

(九)走罐疗法及其运用 109

第五章 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原则 111

一、明确诊断是首要原则 111

二、因病施治选择方法 112

(一)根据不同病症来选择方法 112

(二)根据疾病发生的经脉循经取穴拔罐 115

(三)根据病痛部位及拔罐术适合的体位选择拔罐方法 116

(四)按着施术者的经验和患者的承受能力选 117

三、选择便利操作和患者舒适持久的体位 118

四、吸拔时间 118

五、起罐方法及起罐后处理 120

(一)选择体位或穴位 121

六、施用拔罐疗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121

(二)根据不同部位和病情,选择不同质料和大小适合的罐子 122

(三)运用不同的拔罐方法,有不同的特殊注意之处 122

(四)拔罐治疗时应严密观察患者局部和全身反应 123

(五)必须做好拔罐前的准备工作 125

第六章 拔罐疗法的辩证论治 126

一、脏腑经络辩证 127

(一)肺与大肠 127

(二)脾与胃 127

(三)心与小肠 128

(四)肾与膀胱 129

(五)心包与三焦 129

(六)肝与胆 130

二、辩证施用拔罐疗法 131

三、配穴处方 133

(一)配穴原则 134

(二)配穴方法 135

(三)特定穴的应用 136

第七章 拔罐在诊断中的应用 140

第八章 拔罐疗法适应症和禁忌症 143

一、适应症 143

(一)内科疾病 143

(五)五官科疾病 144

(四)小儿科疾病 144

(三)妇产科疾病 144

(二)外科疾病 144

(六)皮肤科疾病 145

(七)传染科疾病 145

二、禁忌症 145

第九章 内科疾病 147

一、急性胃炎 147

二、慢性胃炎 149

三、急性胃肠炎 151

四、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152

五、胃下垂 155

六、过敏性结肠炎 157

七、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158

八、急性胰腺炎 160

九、神经性呕吐 162

十、膈肌痉挛 163

十一、感冒 165

十二、急性支气管炎 168

十三、慢性支气管炎 170

十四、支气管哮喘 172

十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74

十六、高血压病 176

十七、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78

十八、脑血栓形成 179

十九、肾盂肾炎 181

二十、膀胱炎 183

二十一、偏头痛 184

二十二、神经衰弱 185

二十三、性神经衰弱 187

二十四、癔病 189

二十五、坐骨神经痛 191

二十六、肋间神经痛 193

二十七、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194

二十八、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196

二十九、面神经麻痹 197

三十、三叉神经痛 198

第十章 外科疾病 201

一、急性阑尾炎 201

二、胆道蛔虫病 202

三、胆绞痛 203

四、急性乳腺炎 205

五、急性尿潴留 207

六、肾绞痛 209

七、直肠脱垂 210

八、疖病 212

九、丹毒 213

十、急性腰扭伤 215

十一、腰部软组织劳损 216

十二、肩关节周围炎 218

十三、类风湿性关节炎 220

十四、肋软骨炎 223

十五、颈椎病 224

十六、落枕 227

十七、颈肩纤维织炎 228

十八,股外侧皮神经炎 229

十九、肱骨外上髁炎 231

第十一章 妇科疾病 234

一、痛经 234

二、闭经 236

三、慢性盆腔炎 240

四、妊娠呕吐 243

五、产后少乳 244

六、更年期综合征 245

七、外阴瘙痒 247

一、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249

第十二章 五官科疾病 249

二、麦粒肿 250

三、视神经萎缩 253

四、慢性鼻炎 255

五、过敏性鼻炎 257

六、急性扁桃体炎 258

七、内耳眩晕病 259

八、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262

九、牙痛 264

第十三章 皮肤病 266

一、荨麻疹 266

二、神经性皮炎 270

三、银屑病 272

四、带状疱疹 273

五、斑秃 276

第十四章 儿科疾病 279

一、肺炎 279

二、消化不良 281

三、遗尿症 284

第十五章 传染病 287

一、流行性感冒 287

二、流行性腮腺炎 288

三、百日咳 290

四、细菌性痢疾 291

五、病毒性肝炎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