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尤中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10254413
  • 页数:5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而系统地叙述了从远古时期至公元1911年以前云南各民族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云南民族 1

第一节 云南的原始人和原始族群概况 1

一、从原始文化遗迹看云南境内的原始族群 2

二、从后来的文字记录中看云南境内的原始族群 5

三、综合的结论 10

第二节 云南境内各地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12

第三节 云南境内部分地方原始社会的逐渐解体及与内地交通的展开 15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西南夷” 18

第一节 “西南夷”中的民族群体 18

一、属于氐羌系统的民族 19

二、属于百越系统的民族 29

三、属于“百濮”(孟高棉)系统的民族 34

第二节 秦、汉之际各民族群体的社会发展状况 35

一、邛都叟 35

二、滇? 37

三、夜郎僚、濮 39

四、滇西的?(叟)、昆明 41

五、昆明族西部的僚(鸠僚)、濮(苞满、闽濮) 44

第三节 两汉对“西南夷”地区的经营开拓 46

一、两汉开“西南夷”设置郡县 47

二、采取“羁縻”政策对各民族群体进行统治 50

三、移民垦殖 52

第四节 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西南夷”中的影响 54

第五节 两汉统治期间“西南夷”中的反抗与纷争 60

一、廉头、姑缯等部落的反抗 60

二、夜郎王与句町王、漏卧侯的兼并纷争 61

三、“西南夷”各族共同反抗王莽民族压迫的战争 62

四、昆明族各部的起义 64

五、哀牢人的反抗 65

六、益州、永昌、越?三郡内各民族的共同反抗 66

第六节 两汉统治期间的“西南夷”各民族群体内部的社会变化 68

一、滇?地区的奴隶制度从发展走向衰落 68

二、夜郎僚、濮,邛都叟,昆明族中哀牢人等的变化 72

三、一些部落中原始社会的延续 74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中各民族 76

第一节 南中大姓、夷师的反蜀活动与诸葛亮南征 76

第二节 南中的大姓和夷帅 81

一、大姓势力的产生、发展和巩固 82

二、夷帅势力的发展、巩固及众多落后部落的存在 88

第三节 三国、两晋时期南中的政治概况 90

一、蜀汉时期 90

二、魏、晋时期 94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氏的割据 98

第四章 隋朝至唐朝前期的云南各民族 105

第一节 隋朝对?区的经营与?氏统治势力的衰落 105

第二节 民族情况的变化 107

一、“白蛮”(白族) 108

二、“乌蛮” 113

三、“和蛮” 117

四、磨些 119

五、“徙莫祗蛮” 119

六、“锅锉蛮” 120

七、僚和鸠僚 121

八、闽濮 121

第三节 唐朝对云南的经营和南诏势力的兴起 122

第五章 南诏统治时期的云南各民族 134

第一节 南诏多民族集合体国家的形成 134

第二节 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 144

第三节 南诏的经济 149

一、土地和奴隶人口的占有 150

二、农业中的奴隶制大庄园生产 154

三、村社农民的个体小生产 156

四、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158

第四节 南诏境内的民族 161

一、“白蛮”(白族) 162

二、“乌蛮”(彝族) 169

三、“徙莫祗蛮” 174

四、“和蛮”(哈尼族) 174

五、“施蛮”、“顺蛮”(傈僳族) 176

六、磨些(纳西族) 178

七、“锅锉蛮” 179

八、“寻传蛮”(阿昌)和“裸形蛮” 179

九、“金齿”、“茫蛮”、“白衣”、“棠魔蛮”——傣族 183

十、僚族 189

十一、苗族 191

十二、“扑子蛮” 192

十三、“望蛮”(佤族) 193

第五节 南诏文化 195

一、语言、文字 195

二、文学 197

三、建筑、雕刻、绘画 199

四、宗教 201

第六节 南诏与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203

一、亲密友好的方面 204

二、矛盾与纷争 207

第七节 南诏政权的崩溃 209

第六章 大理国统治时期的云南各民族 215

第一节 南诏灭亡后、大理国建立前的云南政治局面 215

一、长和国(公元九○二至九二八年) 215

二、天兴国(公元九二八至九二九年) 216

三、义宁国(公元九二九至九三七年) 216

第二节 大理国的建立 219

第三节 大理国的经济 223

一、土地制度和剥削关系 223

二、农业生产 227

三、手工业生产 228

四、牲畜饲养业及其他副业生产 229

五、商业 229

第四节 大理国境内的民族 231

第五节 以高、杨氏封建主为首的诸侯间的争夺,“后理国”时期的分裂割据 237

一、高氏“大中国”的出现 238

二、段氏王位重行恢复,高氏各封建主割据 240

三、其他民族各部贵族的地方性分裂纷争 243

第六节 大理国的灭亡 245

第七节 大理国的文化 246

一、文字和文学作品 246

二、史学 248

三、雕刻、绘画 249

四、宗教和学校 250

第八节 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 252

第七章 元朝统治时期的云南各民族 261

第一节 蒙古兵征服大理国 261

第二节 元朝对云南的设治和经营 267

一、设置万户府和千户、百户所 268

二、建立云南行省 273

三、开展军、民屯田 284

四、设置驿传,打开交通线,活跃商业交换 291

五、建立学校,提倡儒学 293

第三节 云南行省辖境内的民族 294

一、蒙古族、回族和汉族 295

二、白族 296

三、“罗罗”(彝族) 303

四、末些(纳西族) 308

五、斡泥(哈尼族) 309

六、“卢蛮”(傈僳族) 310

七、“吐蕃”(藏族) 311

八、“撬”族(俅族) 312

九、“西蕃”(普米族) 312

十、阿昌(峨昌)和“野蛮” 313

十一、“金齿百夷”(傣族) 315

十二、侬人、沙人和山僚(壮族) 319

十三、土僚 321

十四、苗族和瑶族 322

十五、“蒲蛮” 323

第四节 云南各民族的反元斗争 325

一、反对远征八百媳妇国的斗争 327

二、公元1310年至1350年间较大的区域性反抗 330

三、红巾军入云南,梁、段之间的纷争 332

第八章 明朝统治时期的云南各民族 336

第一节 明朝军队平定云南 336

一、进军云南靠内地区 338

二、继续平定靠内地区土官的判乱,保证通向内地的交通路线 341

三、对边疆以傣族为主的各民族地区的招降 343

第二节 明朝对云南的设治和经营 346

一、三司的设置 347

二、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348

三、大规模的移民垦殖 352

第三节 以汉族居住地区为主导的全省经济文化的繁荣 359

第四节 少数民族概况 368

一、白族 368

二、彝族 372

三、么些(纳西)族 379

四、窝泥(和泥、哈尼族) 381

五、栗些(栗粟)族 383

六、“峨昌”(阿昌) 384

七、“结些”、“野人” 386

八、怒族 387

九、俅族 388

十、“古宗”(藏族) 388

十一、“西番”(普米族) 389

十二、蒙古族和回族 390

十三、傣族 392

十四、壮族 397

十五、仡佬族 399

十六、蒲人 399

十七、哈瓦、古刺、哈刺、哈杜(佤族) 402

十八、苗族和瑶族 405

第五节 靠内地区的改土归流 405

第六节 明朝在云南统治的腐朽 415

一、土地的兼并和地租田赋的加重 415

二、各种苛派掠夺 418

三、政治的腐败 422

第七节 各民族的反抗与民族之间的纷争 426

一、武定、寻甸的两次动乱 427

二、木邦、孟养、陇川等边疆土司的之间纷争 430

三、水西(今贵州鸭池河以西)和乌撒(今贵州威宁)等彝族土司的叛乱 444

四、沙定洲、普名声的叛乱 446

第八节 南明在云南的抗清斗争 448

第九章 清朝统治时期的云南各民族 459

第一节 吴三桂据滇与清廷的平定“三藩之乱” 459

第二节 清朝对云南的设治和经营 465

一、政权机构的设置 465

二、继续实行土司制度 467

三、改变庄田和军屯的土地制度 502

四、从靠内到边疆地区的继续开发 505

第三节 清朝在云南的改土归流 514

一、改土归流的社会条件 515

二、清朝改土归流的目的 516

三、清朝在云南进行改土归流的过程 517

四、清代改土归流的意义 523

第四节 少数民族概况 528

一、白族 529

二、彝族 530

三、么些(纳西)族 535

四、窝泥(哈尼)族 537

五、傈僳族 540

六、阿昌族 541

七、拉祜族 542

八、怒族 544

九、俅族(独龙族) 545

十、“古宗”(藏族) 546

十一、“西番”(普米族) 547

十二、景颇族 548

十三、基诺族 549

十四、蒙古族和回族 550

十五、苗族和瑶族 552

十六、傣族 553

十七、壮族 555

十八、布依族 559

十九、蒲人、卡瓦和崩龙(德昂) 559

第五节 各民族的反抗斗争 562

一、清朝前期靠内地区各民族的反抗斗争 563

二、普洱府辖境内傣、哈尼等各民族的反抗 565

三、顺宁府辖境内拉祜族和佤族的反抗 566

四、红河哈尼族、彝族起义 567

五、维西、永北等地傈僳族的反抗 568

六、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各民族的反抗斗争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