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对象 1
二、马克思主义史的分期 7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特点 11
四、时代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17
五、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 23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0—1848年) 3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9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 39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激化 43
第二节 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发展 46
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新特点 46
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49
第三节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困惑和社会理论领域的众多探索 54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54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60
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科学的新探索 65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68
青年黑格尔运动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影响 68
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74
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79
费尔巴哈的影响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完成 81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上的合作和第一个伟大发现 85
第一节 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谜”的艰难道路 85
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谜”的意义 85
历史主体是理解“真正历史的钥匙” 87
“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 92
异化劳动与“历史之谜”的论证 93
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历史之谜”探索的主要成果 95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理论合作·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的清算 98
巴黎会见及其历史意义 98
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是危险的敌人 99
自我意识哲学在实践上的危害 100
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秘密 101
历史的发源地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102
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105
第三节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109
费尔巴哈的“新哲学”到“新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 109
“新唯物主义”制定的必要性和逻辑先导(第一条) 112
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钥匙(第二条) 114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第三、四条) 115
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初步理解(第五、六、七、八、九条) 117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和功能(十、十一条) 119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第二次理论合作·唯物史观的制定 120
马克思恩格斯的再次会晤 120
共同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 125
两条发展的哲学路线 128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比较系统的表述 130
依据科学的历史观论证社会主义学说 133
第三章 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3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共产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13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135
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 137
马克思恩格斯对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的批判 139
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德国的产生及其影响 141
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142
第二节 反对蒲鲁东改良主义的斗争。《哲学的贫困》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145
蒲鲁东主义的泛滥和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必要性 145
对蒲鲁东的“经济体系矛盾”的批判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 147
批判蒲鲁东滥用黑格尔辩证法和阐发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151
在新的理论基础上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154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57
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及《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起草 157
《共产主义原理》的起草及基本内容 159
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斗争,为正式制定工人政党纲领作思想方面的准备 162
《雇佣劳动与资本》在正式制定工人纲领中的重要作用 165
《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制定 169
《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 170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多方面展开(1848—1871年) 179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世界形势的分析 179
第一节 关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态势及前景的分析 179
预测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必然性 179
对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前景的新分析 182
坚信革命高潮必将来临 184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87
不同类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187
不断革命理论 198
工农联盟理论 202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认识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提出 206
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206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210
第四节 对社会意识形态本质和功能的探讨 212
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 212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216
第五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及其策略理论 217
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要给毗邻民族以自由 217
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 219
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最好的同盟军 221
第五章 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和第二个伟大发现。《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 224
第一节 马克思一生“黄金时代”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24
寻求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武器 224
理论研究的最初成果 227
十五年理论研究的巨大收获 231
第二节 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235
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 235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241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 247
第三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论证 254
恢弘的理论构思 254
《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与修改 258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论证 262
第四节 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杰出贡献 266
恩格斯的天才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266
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独立研究 269
对创作《资本论》第一卷的贡献 272
第六章 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274
第一节 两个伟大发现的深远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274
恩格斯对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内涵的论述 274
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相互关系及深远意义 277
生产力理论:两个伟大发现有机联系的基点 279
第二节 第一国际和建立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贡献 283
欧洲工人运动的新高涨 283
第一国际的成立 286
马克思在制订第一国际纲领和章程中的理论贡献 288
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解放斗争理论的新探讨 29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同机会主义思潮斗争中的进一步发展 296
对蒲鲁东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的批判 296
马克思对合作运动和工会作用问题的新探讨 300
对拉萨尔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 304
对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 30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理论家的贡献 31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早期的传播 311
马克思主义确立期的传播 311
1848年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17
第二节 沃尔弗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19
“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319
沃尔弗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的理论活动 322
1848年革命风暴前后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25
第三节 魏德迈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29
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宣传 329
1848年革命前后魏德迈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31
在美国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38
第四节 丹尼尔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344
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播 344
1848年革命期间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路线而忘我地工作 346
《小宇宙。生理学的人类学概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347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立及其历史作用 35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思想的历史发展 353
围绕1848年欧洲革命而形成的早期军事思想 353
对19世纪50年代欧洲战争经验的理论概括 356
对19世纪被压迫民族革命战争的评论和支持 360
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大量军事辞条 363
对美国内战和普法战争的研究和评论 366
巴黎公社后军事思想的深化和提高 36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立及其历史作用 371
恩格斯的特殊贡献 371
批判继承和对当代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 373
划时代的历史作用和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局限性 38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83
用唯物史观研究战争和军事 383
唯物辩证地研究战略战术 385
全面分析军事上的各种矛盾 38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390
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390
理论研究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的紧密结合 391
正确处理哲学和军事科学的关系 393
像数学和地理学一样去研究军事科学 394
第九章 巴黎公社革命与《法兰西内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9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命运的关注与总结 397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普法战争中对工人阶级的积极引导 397
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的建议与支持 400
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社员的营救和帮助 402
《法兰西内战》对公社经验的总结及其重大意义 404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发展 406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406
巴黎公社革命关于暴力革命的经验 408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学说的发展 412
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才能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412
关于工人阶级的国家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新发展 415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发展 426
巴黎公社革命前,法国工人阶级内部的主要思想流派 426
建立社会主义革命政党的尝试 430
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各工人派别的矛盾与斗争 432
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建党问题的总结 434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在论战和研究中日益深化(1871—1895年) 439
第十章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439
第一节 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439
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439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444
第二节 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和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 453
拉萨尔和拉萨尔主义 453
写作《哥达纲领批判》 458
第三节 对未来社会形态研究的科学方法 465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未来社会形态 465
未来社会形态的阶段性及其基本特征 470
第四节 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经济特征的科学预测 475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475
按劳分配 479
第十一章 《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484
第一节 杜林的危害与反杜林的斗争 484
杜林主义及其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危害 484
反对杜林主义的斗争 48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491
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 491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理论 495
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基本理论 498
对人类思维的矛盾和唯物辩证法的阐述 50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 507
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507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5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512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的全面阐述 517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 517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519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524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观的创立 528
第一节 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创作《自然辩证法》 528
《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过程及目的 528
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533
劳动是人猿相揖别的根本标志 537
劳动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途径 539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逻辑和辩证法 541
辩证逻辑是科学认识基本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541
科学认识发展的逻辑进程 545
对归纳问题的原则解决 549
科学认识的逻辑方法 553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557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557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560
自然界的辩证图景 564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观 565
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联系 567
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568
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 571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观的创立 573
第一节 唯物史观形成中的美学理论 573
探索美的起源和本质 573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578
文艺应该反映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580
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观 583
批判“真正社会主义”流派的艺术观 586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对艺术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 589
艺术是带有上层建筑性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589
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591
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593
对艺术发展中生产力的探讨 597
资本主义和艺术相敌对 600
第三节 艺术创作原则的探讨 603
对悲剧冲突必然性的说明 603
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 607
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611
创造典型化的真实 614
第十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 618
第一节 马克思对古代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619
马克思人类学研究的历程 619
马克思和文化人类学进化论学派 621
《人类学笔记》 624
古代婚姻理论 625
氏族社会理论 627
私有制的起源及其继承权的不断发展 629
国家的起源 632
《人类学笔记》的当代意义 633
第二节 东西方社会比较研究 634
“东方问题”及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的研究 634
亚细亚所有制 636
农村公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639
东方社会的“非资本主义”性质 642
对殖民化行为的批判 644
评价历史尺度的多样化 647
第三节 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状况及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讨 651
三种可能性的比较 651
俄国是窗口 654
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基本思路 655
进化道路的资本主义参照系 662
革命和互补 664
第四节 恩格斯对超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补充与发挥 665
恩格斯研究“东方社会”问题的第一个时期 665
恩格斯研究“东方社会”问题的第二个时期 668
东方社会理论的意义 672
第五节 恩格斯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特征 675
执行亡友的遗愿 675
两种生产理论 678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684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687
第十五章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691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年代、研究方法及其历史时期 692
“历史学笔记”的写作年代 692
“历史学笔记”的研究方法 695
“历史学笔记”时期划分的特点 697
第二节 “历史学笔记”第一册历史起点及其基本内容 700
第一册笔记的历史起点在“历史学笔记”上的地位 700
古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703
意大利封建制度的产生 706
意大利封建制度的建立及其特征 709
第三节 第二册起始时间的确定及其基本内容 711
第二册的起始时间及其特点 711
神圣罗马帝国及亨利希七世王朝的国内形势 713
“黄金诏书”与帝王独尊的动摇 715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摇摇欲坠的统治 716
帝制动摇时期的各种战争 718
第四节 第三册的研究时间确定的特点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意义 720
第三册历史起点确定的特点 720
“红蔷薇”家族与“白蔷薇”家族及“蔷薇战争”(1455—1485年) 721
爱德华四世亨利七世的政策及其引起的“社会革命” 723
资本主义萌芽与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 726
王权反对资本实力的斗争与欧洲的宗教改革 728
第五节 第四册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731
历史起点的选择及其特点 731
法国的宗教战争及其演变 733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基本内容 735
第十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与战友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贡献 739
第一节 工人哲学家——狄慈根 739
生平和思想概述 739
“自然一元论”的世界观 740
相互联系的辩证法 742
“认识论是社会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事情” 745
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 748
狄慈根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751
第二节 拉法格与马克思主义 753
由蒲鲁东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753
捍卫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755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释 759
经济唯物主义 762
第三节 “具有杰出的理论才能”的工人领袖——倍倍尔 767
生平及思想转变 767
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769
“彻底变革我们的社会关系” 774
在同“青年派”和福尔马尔的斗争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观点 777
第四节 1895年以前的考茨基 784
生平活动和思想演变 784
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通俗阐释 786
历史研究中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 794
《爱尔福特纲领解说》 799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者时期的普列汉诺夫 805
生活道路的开始。从民粹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805
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 809
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和社会主义者的任务 815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 819
第十七章 第二国际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826
第一节 恩格斯在第二国际创立中的巨大理论贡献 827
制订工人运动的新方针 827
揭露和批判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 830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科学总结 834
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840
第二节 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842
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 842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补充 845
对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的科学分析 847
第三节 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发展 850
关于工农联盟重要性的论证 850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策略 855
对未来世界战争后果的科学预见 858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 862
反对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 862
上层建筑诸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865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 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