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经之源 1
第一节 继承神仙信仰 1
第二节 吸收道家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与术数 8
第三节 吸收巫术、鬼神观念和自然崇拜 18
第四节 吸收儒家思想、宗法宗教和佛教教义 26
第五节 采用古代文体 39
第二章 道经的产生 50
第一节 两汉 51
一、太平道经 51
二、五斗米道经 55
三、其他道经 58
一、魏晋五斗米道经 64
第二节 六朝 64
二、洞渊派经 66
三、南朝天师道经 66
四、北天师道经 68
五、三皇经 69
六、?宝经 71
七、葛氏道经 74
八、上清经 76
九、陆修静总括三洞 81
十、楼观派经 82
第三节 隋唐五代 83
一、尊崇道家诸经 83
二、茅山派经 84
三、三洞科仪经典 86
四、重玄派经 87
五、正一派经 88
六、天童派经 89
七、道教的孝经 89
八、道教哲学诸经 90
九、外丹经 91
十、内丹经 92
第四节 宋元 94
一、龙虎山天师派经 94
二、新神带来的新经 96
三、神霄派经 97
四、灵宝大法 98
六、紫阳派经 99
五、清微派经 99
七、劝善书 101
八、全真道经 103
九、净明道经 105
十、外丹经 107
第五节 明清及近现代 108
一、明正一派经 108
二、清龙门派经 110
三、内丹经 111
四、近现代道经 115
第六节 有关道经出世的神话 117
第三章 《道藏》编纂史 123
一、“郑隐藏书” 125
第一节 从“郑隐藏书”到《开元道藏》 125
二、陆修静《三洞经书》 127
三、《玉纬七部经书》等 130
四、《玄都经》 131
五、《三洞珠囊》 133
六、《玉纬经》 134
七、《一切道经》 135
八、《三洞琼纲》与《三洞玉纬》 137
第二节 从“上元经箓”至《万寿道藏》 140
九、“上元经箓”等 140
十、神隐子《三洞经》 141
十一、杜光庭《三洞藏》 141
十二、天台山桐柏宫《道藏》 142
十三、徐铉、王禹偁《道藏》 143
十四、《宝文统录》 144
十五、《大宋天宫宝藏》 145
十六、宋仁宗《道藏》 146
十七、崇宁《道藏》 147
十八、《万寿道藏》 148
第三节 从《琼章宝藏》至明《道藏》 150
十九、《琼章宝藏》 150
二十、《大金玄都宝藏》 150
二十一、《大元玄都宝藏》 152
二十二、明《道藏》 155
第四节 几个有关问题 162
第四章 道经分类 172
第一节 三洞 173
第二节 七部 180
第三节 十二类 183
第四节 三十六部 188
第五节 七部十二类法的局限及补救 194
第五章 道经目录 209
第一节 汉魏六朝 209
第二节 隋唐五代 233
第三节 宋元明清 243
第六章 敦煌道经 255
第一节 概况 255
第二节 史学价值 262
第三节 对明《道藏》的补充 268
第四节 对明《道藏》的校勘 282
第一节 失收道经 311
第七章 藏外道经举例 311
第二节 明清以来丛书中的新出道经 326
第三节 再续《道藏》的努力 336
第八章 道经评价 361
第一节 道经的尊崇与传播 361
第二节 道经的版本价值 366
第三节 道经对古代哲学的影响 371
第四节 道经中的史学资料 378
第五节 道经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384
第六节 道经对古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403
附录 417
后记 419
综合索引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