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特点 1
二、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2
三、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方法 3
四、中医病因病机学与中医临床医学的关系 3
五、中医病因病机学发展简史 4
第一篇 概论 8
第一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 8
第一节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及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 8
一、朴素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 8
二、精、气、神学说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 10
三、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影响 13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 16
一、由果析因的认识过程 16
二、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 19
三、以象测藏、以表测里的认识方法 20
第二章 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基本原理 21
第一节 阴阳失调论 21
一、阴阳的基本规律 21
二、阴阳的平和与偏胜 24
三、阴阳的失调 25
第二节 五行生克论 30
第三节 天人相应论 34
一、与天合度 37
二、与地同纪 47
第四节 亢害承制论 51
一、五常之气,太过不及 52
二、造化之常,不能无亢 52
三、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 54
四、生中有克与克中有用 55
五、亢害承制的作用 56
第五节 气化失常论 58
一、气化的基本内容 59
二、气化失常的基本表现及其病理意义 60
第六节 邪正相争论 64
第三章 基本病理过程 67
第一节 表里出入 68
第二节 虚实消长 69
第三节 寒热进退 71
第四节 升降失常 72
第五节 形质损伤 73
第六节 精气来复 74
第七节 阴阳离决 76
第二篇 病因与发病 78
第四章 病因概论 78
一、中医病因学说的概念与沿革 78
二、病因与发病及病机的关系 81
三、辨证求因与神因论治 82
第五章 自然因素 84
第一节 天时因素 84
一、六淫 84
二、时令 91
第二节 地理因素 93
第三节 生物因素 95
一、戾气 95
二、瘴气 96
三、虫毒 96
第六章 生活因素 98
第一节 饮食因素 98
一、饥饱失常 98
二、五味偏盛 99
三、肥甘厚味 100
四、饮酒过度 100
五、生冷不洁 101
第二节 劳倦内伤 101
一、形神过劳 101
二、房室劳伤 102
三、贪逸少劳 103
第七章 情志因素 103
第一节 七情的概念 104
一、七情的渊源及一般概念 104
二、情志是心神对客观外界的反应 105
三、情志属于魄的活动,受魂的调节和控制 106
第二节 七情的怫郁和过激 107
一、情志活动的两种状态和相互关系 107
二、心神在情志发病中的地位 108
三、影响心神的主要因素 109
四、情志致病的条件 110
第三节 七情致病的特点 111
一、七情致病以外界刺激为诱因,以思想认识为依据 111
二、七情致病以心为基点,对五脏各有侧重 111
三、七情致病以气机变化为先导,以精血的变化为基础 112
四、七情致病内发于五脏、外淫于肢体 112
第八章 体质因素 112
第九章 内生因素 114
第一节 痰饮 114
第二节 瘀血 116
一、瘀血的产生 116
二、瘀血的种类 118
三、瘀血的致病作用 120
第十章 其它因素 121
第一节 外伤 121
一、跌仆、刀刃伤 122
二、烧伤、冻伤 122
三、虫兽伤 122
四、溺水 123
五、雷击伤 123
第二节 中毒 123
一、药物中毒 123
二、食物中毒 124
三、毒气中毒 125
第三节 社会因素 125
一、社会制度与疾病的关系 125
二、社会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126
第十一章 发病机理 127
第一节 发病的原因、诱因与素因 127
一、原因与发病 127
二、诱因与发病 128
三、素因与发病 129
第二节 运气与发病 130
一、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30
二、运气与发病的关系 136
第三节 受邪门户 144
一、外邪侵入门户 144
二、内伤致病途径 145
第四节 发病类型 145
一、新感与伏邪 145
二、卒发与徐发 149
第十二章 疾病的演变 150
第一节 疾病的传变 151
一、传变的原因与条件 151
二、传变的形式与过程 153
第二节 疾病的转归 156
第三节 疾病的复发 159
第三篇 病机 162
第十三章 脏腑病机 163
第一节 肺与大肠病机 165
一、肺气不宣 168
二、肺失肃降 169
三、肺失治节 171
四、肺热壅盛 171
五、肺气虚寒 172
六、肺气不足 173
七、肺阴亏损 173
八、肺络损伤 174
九、肺气脱绝 175
十、传导失司 175
十一、大肠湿热 176
十二、肠络损伤 177
十三、大肠虚寒 178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机 178
一、心气虚弱 181
二、心阳不振 182
三、心阳暴脱 183
四、心火上炎 183
五、心阴不足 183
六、心血不足 184
七、心脉瘀阻 184
八、痰阻心窍 185
九、小肠气滞 185
十、小肠虚寒 186
十一、小肠实热 186
第三节 脾胃病机 186
一、脾虚失运 189
二、脾阳不振 190
三、脾气下陷 190
四、脾不统血 191
五、脾虚血弱 192
六、脾虚湿盛 192
七、湿热蕴脾 193
八、脾阴不足 193
九、胃失和降 193
十、胃虚不纳 195
十一、胃脘积滞 195
十二、胃气虚寒 196
十三、胃阴不足 196
十四、胃火上炎 197
十五、胃络瘀阻 197
十六、胃络损伤 198
第四节 肝胆病机 199
一、肝气不疏 201
二、肝气横逆 202
三、肝火上炎 202
四、肝血亏损 202
五、肝阴不足 203
六、肝阳上亢 203
七、肝风内动 204
八、肝经寒滞 205
九、肝脉瘀阻 205
十、肝胆湿热 206
十一、胆气郁阻 206
十二、胆气虚寒 207
十三、胆胃不和 207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机 208
一、肾阴亏虚 209
二、肾阳虚衰 210
三、肾精亏损 211
四、肾虚水泛 211
五、肾气不固 211
六、肾不纳气 211
七、膀胱失约 212
八、膀胱气化不利 212
九、膀胱湿热与膀胱络伤 213
第六节 两脏同病病机 213
一、脾肺气虚 214
二、肺胃阴虚 214
三、心肺阴虚 214
四、肺肾阴虚 214
五、脾肾阳虚 215
六、肝肾阴虚 215
七、肝肺同病 215
八、肝脾不调 216
九、肝脾血虚 216
十、心肾不交 216
十一、心肾阳虚 216
十二、心脾两虚 217
第十四章 经络病机 217
第一节 十二经病机 220
一、经络气血失调 220
二、经络气血运行逆乱 220
三、经络气血瘀滞 221
四、经络气血衰竭 222
五、十二经病候 222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机 226
一、冲任虚弱 226
二、冲任不通 226
三、冲任伏热 227
四、冲任损伤 227
五、冲任气逆 227
六、督脉亏虚 227
七、带脉失调 228
八、跷维不和 228
第十五章 气血病机 228
第一节 气病病机 234
一、气郁 234
二、气滞 235
三、气逆 235
四、气虚 236
五、气陷 236
六、气脱 237
第二节 血病病机 237
一、血瘀 238
二、血溢(出血) 239
三、血虚 240
第三节 气血同病病机 240
一、气滞血瘀 240
二、气虚血瘀 241
三、气血两虚 241
四、气不摄血 241
五、气随血脱 241
六、血随气逆 241
第十六章 精病病机 242
一、精气亏损 247
二、精不化气 247
三、精不化血 248
四、精髓空虚 248
五、精虚神怯 249
六、精室亏虚 250
七、精气虚冷 250
八、精关不固 250
九、精隧阻塞 251
第十七章 津液病机 252
一、脏腑津亏 257
二、气液两伤 257
三、津气失调 258
四、津亏血燥 258
五、津亏血瘀 258
六、津亏火炽 259
七、津竭阳亡 259
第十八章 体质病机 259
第一节 不同体质的形成因素 263
第二节 各种体质的病机特点 267
一、阴虚体质 267
二、阳虚体质 267
三、气血素虚体质 268
四、痰湿体质 268
五、瘀血体质 268
第十九章 情志病机 269
第一节 七情病机 274
一、喜则气缓 274
二、怒则气逆 274
三、忧则气郁,思则气结 275
四、悲则气消 275
五、恐则气下 276
六、惊则气乱 277
第二节 五志病机 277
一、神病病机 278
二、魄病病机 279
三、魂病病机 279
四、意病病机 280
五、志病病机 280
第二十章 痰饮病机 280
第一节 痰病病机 287
一、痰流经络 287
二、痰伏筋骨 287
三、痰着筋膜 287
四、痰浊壅肺 288
五、痰迷心窍 288
六、痰郁气结 288
七、痰瘀互结 288
八、痰热动风 289
第二节 饮病病机 289
一、寒饮犯肺 289
二、水气凌心 290
三、饮停胸胁 290
四、胃中停饮 290
五、饮留肠间 291
六、水气泛溢 291
七、水热互结 292
第二十一章 六气病机 292
第一节 风气病机 295
一、外风病机 295
(一) 风伤卫表 295
(二) 痹着筋骨 296
(三) 风邪中络 296
(四) 风毒入血 296
(五) 风毒致痉 297
二、内风病机 297
(一) 风痰内阴 297
(二) 虚风内动 297
(三) 脾虚生风 297
第二节 寒气病机 298
一、外寒病机 298
(一) 寒邪外束 298
(二) 寒痹筋骨 298
(三) 寒滞经络 299
(四) 寒凝血痹 299
(五) 寒凝津滞 299
二、内寒病机 299
(一) 阴寒内盛 300
(二) 阳虚内寒 300
(三) 陈寒痼冷 300
第三节 暑气病机 301
一、暑伤肺胃 301
二、暑伤气阴 301
三、暑伤肺络 302
四、暑闭心窍 302
五、暑热动风 302
附: 303
阴暑 303
伏暑 303
第四节 湿气病机 303
一、外湿病机 304
(一) 湿郁肌表 304
(二) 湿阻经络 304
(三) 湿着筋骨 304
(四) 湿蔽清阳 305
(五) 湿郁三焦 305
(六) 湿邪困脾 305
(七) 湿浊下注 305
二、内湿病机 306
(一) 湿蔽清阳 306
(二) 湿浊上泛 306
(三) 湿胜伤阳 306
(四) 湿胜成毒 306
第五节 燥气病机 307
一、外燥病机 307
(一) 燥伤肺卫 307
(二) 燥伤津血 308
二、内燥病机 308
(一) 燥伤肺气 308
(二) 燥伤津液 309
(三) 阴虚血燥 309
(四) 津枯肠燥 309
(五) 五脏内燥 310
第六节 火气病机 310
一、外火病机 311
(一) 火邪内燔 311
(二) 火盛成毒 311
(三) 火极生风 311
(四) 火邪伤气 311
(五) 火邪伤津 312
(六) 火伤血络 312
(七) 火毒攻心 313
二、内火病机 313
(一) 虚火上浮 313
(二) 阴火内炽 314
(三) 阴虚火旺 315
(四) 壮火食气 315
(五) 脏腑实火 315
第七节 六气相兼与从化病机 315
第二十二章 六经病机 321
第一节 太阳病病机 326
一、营卫不调 326
二、表寒里饮 327
三、邪入经输 327
四、邪陷胸中 327
五、实邪结肠 328
六、邪陷心下 328
七、邪热下利 328
八、经邪入腑 329
九、脏腑阳伤 329
十、脏腑阴伤 329
第二节 阳明病病机 330
一、热郁胸膈 330
二、阳明经热 330
三、阳明腑实 331
四、阳明发黄 331
第三节 少阳病病机 331
一、枢机不利 332
二、热结胆腑 333
三、热入血室 333
第四节 太阴病病机 333
一、太阴虚寒 333
二、滑脱不禁 334
三、寒湿发黄 334
第五节 少阴病病机 334
一、阳虚表寒 335
二、阴盛阳衰 335
三、阴盛格阳 335
四、热化伤阴 336
五、热化成实 336
六、气郁成厥 336
第六节 厥阴病机 336
一、寒热错杂 337
二、阴寒上逆 338
三、血虚寒凝 338
四、厥深热深 338
五、热利下重 338
第二十三章 卫气营血病机 339
第一节 卫分病机 345
一、邪伤肺卫 346
二、卫阳暂亡 346
三、卫阳虚衰 346
第二节 气分病机 347
一、气热炽盛 347
二、阳明热结 348
三、热盛气伤 348
四、热盛伤津 348
五、气阴两伤 349
六、邪留少阳三焦,气机不利 349
七、湿热蕴蒸,郁阻气机 350
八、卫气同病 350
第三节 营分病机 350
一、营热炽盛、营阴亏耗 351
二、内闭外脱 351
三、气营两燔 352
四、气热灼营 352
五、卫营同病 352
六、营卫不和 353
七、营卫壅滞 353
第四节 血分病机 353
一、血热燔炽,伤络动血 354
二、热与血结,血瘀血蓄 354
三、血热动风 355
四、耗血动血 355
第二十四章 三焦病机 356
第一节 上焦病机 360
一、湿邪犯肺 360
二、化源告竭 361
三、热陷心包 361
四、湿蒙心包 362
第二节 中焦病机 362
一、胃热炽盛 362
二、邪结肠腑 363
三、湿热中阻 363
四、邪伏膜原 364
第三节 下焦病机 365
一、泌别失司 365
二、肾精耗损 365
三、虚风内动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