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序言 汝信 1
绪论 关于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思考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10
第一节 金属的使用 14
第二节 文字的产生 16
第三节 城市的出现 19
第四节 礼制的形成 22
第五节 贫富的分化 23
第六节 人牲人殉的发端 26
第二章 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 29
第一节 诸子百家的形成 32
第二节 邹鲁儒墨显学之争 40
第三节 儒墨杨三家鼎立的局面 45
第四节 魏文侯礼贤与三晋儒家向法家的转化以及名家的产生 47
第五节 齐威王、宣王礼贤与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 57
第六节 秦孝公、秦王政礼贤与秦法家、兵家以及诸子百家的融合 72
第三章 儒学及其发展 80
第一节 儒学的建立 83
第二节 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87
第三节 儒学的神学化 98
第四节 儒学的哲理化 105
第五节 儒学的衰微 115
第四章 道家与道教 122
第一节 从道家到道教 123
第二节 道教的历史与宗派 132
第三节 道教的信仰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40
第四节 道教方术与中国古代科技 146
第五章 中国佛教及其源流 156
第一节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156
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佛教 181
第六章 史学与文献 209
第一节 传统史学与史学传统 212
第二节 古代文献与历史典籍 232
第七章 绚丽多姿的文学 250
第一节 先秦时期文学 250
第二节 两汉时期文学 253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255
第四节 唐代文学 263
第五节 宋代文学 270
第六节 元代文学 277
第七节 明代文学 281
第八节 清代文学 286
第九节 近代文学 289
第八章 异彩纷呈的艺术 297
第一节 上古艺术的萌芽和先秦时期的发展 297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艺术 301
第三节 魏晋隋唐的艺术 305
第四节 五代两宋的艺术 314
第五节 元明清的艺术 323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文明 332
第一节 石器和神话时代 333
第二节 青铜和宗教绝对统治的时代 335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 337
第四节 秦汉时代 342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代 347
第六节 隋唐时代 350
第七节 宋辽金元到明代前期 352
第八节 明末和清代--一次流产的科学变革 357
第十章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361
第一节 概述 363
第二节 拓荒时期 367
第三节 开通时期 370
第四节 发展时期 375
第五节 鼎盛时期 382
第六节 稳定时期 388
第七节 衰落时期 392
第十一章 海上丝绸之路 394
第一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396
第二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404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411
第四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422
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 426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概述 426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的早期 429
第三节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 435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 442
第五节 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451
第十三章 独特的“食货”之路 464
第一节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465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夏、商奴隶社会经济 467
第三节 封建经济制度的萌芽 471
第四节 井田制与农奴的经济生活 473
第五节 “王土”的危机与“私田”的新生 475
第六节 小农家族经济结构中的竞争与垄断 477
第七节 精耕农业与人口膨胀 480
第八节 封建国家干预下的社会经济 483
第九节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 488
第十四章 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494
第一节 君主与君主专制 497
第二节 中央行政中枢机构 501
第三节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513
第四节 选官制度 523
第十五章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533
第一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孕育 533
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544
第三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62
第四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576
第十六章 从先进到落后的转变及其原因 590
第一节 从先进到落后的历史转折 591
第二节 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初探 604
第十七章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622
第一节 关于爱国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 622
第二节 爱国主义在古代的各种表现 627
第三节 爱国主义在近现代的发扬光大 639
第十八章 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历程 650
第一节 最初的探索 651
第二节 不能实现的“天国”理想 655
第三节 维新变法之路 663
第四节 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的失败 672
第五节 历史的必由之路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