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1
一、中国古代文明 1
目录 1
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4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7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7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4
第三节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的 16
近代中国社会 16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压迫 16
二、晚清和北洋军阀政府的 24
反动统治(1840~1927) 24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1949) 28
贫穷、愚昧的总根源 33
四、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落后、 33
第二章 最先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近代农民大军 36
第一节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36
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36
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2
第二节 农民斗争的历史作用及其阶级局限性 46
一、中国近代农民斗争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46
二、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 49
中国近代农民斗争失败的原因 49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 53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的资产阶级 53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53
二、中国的资产阶级 57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58
发动维新变法的失败 58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参与政权 58
二、戊戌变法及其失败 61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64
失败 64
一、革命运动的兴起 64
二、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 68
三、辛亥革命夭折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72
继续斗争 72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种种原因 74
一、影响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地理因素 74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 75
三、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 79
四、中国资产阶级经济上软弱和政治上失败的 84
因果关系 84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89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次高潮 8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 89
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92
的伟大开端 9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94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 94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97
第三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99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99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全国革命高潮的 101
到来 101
三、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的背叛 103
四、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105
一、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斗争 110
第五章 土地革命和对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110
第一节 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110
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再度振兴 112
三、王明的“左”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 115
四、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118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 120
主要内容 120
一、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120
二、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 125
三、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重大意义 129
第六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31
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31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131
二、“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34
三、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136
四、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 138
五、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及其伟大胜利 141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143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 143
二、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 144
三、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146
四、渡江战役和新中国的诞生 148
第三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49
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149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 152
主要原因 15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前的种种 157
救国方案 157
第七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 157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意义 157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 161
伟大意义 161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166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166
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166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革命的 168
指导作用 168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176
一 、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 176
坚定信念 176
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80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发展的科学 183
一、社会主义是较之资本主义更先进的 185
社会制度 185
第八章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185
第一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5
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
胜利的必然结果 194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6
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96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过渡时期的主要 197
社会矛盾 197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社会主义 201
制度的基本确立 201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03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成就 206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 206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时期 214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219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29
第九章 科学认识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 234
第一节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依据 23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和主要 237
社会矛盾 237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241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 243
生产力 243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246
和近期经济战略目标 24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远期经济战略目标 2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24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战略部署和 249
“九五”计划 24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252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55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5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 255
历史条件 25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258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261
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6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261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 263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65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265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266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267
第十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上) 271
第一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271
经济结构 271
一、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271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273
三、适当发展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必要性 277
第二节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其他分配形 280
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280
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客观必然性 280
二、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及基本形式 282
三、我国现阶段的非按劳分配形式 286
分配原则 287
四、进一步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 287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288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288
必要性和可能性 28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2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9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299
第四节 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302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02
二、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和措施 304
三、正确处理好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306
第十二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下) 309
第一节 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309
一、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09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12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19
第二节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324
一、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324
二、搞好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 329
业的建设 329
三、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33
第三节 加强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 337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37
二、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342
三、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348
第十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352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352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 352
阶级专政 352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55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357
制度是我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357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59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359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长期性 360
和艰巨性 360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63
第三节 按“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统一 369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69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371
三、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意义 372
第十四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3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7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的精神文明 374
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37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377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 380
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3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 382
基本内容 38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38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3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389
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8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 391
第十五章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3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396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来看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396
和艰巨性 398
二、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它的长期性、复杂性 398
三、从当前国际环境来看它的长期性、复杂性 403
和艰巨性 40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406
领导核心 406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历史的 406
必然选择 406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408
根本保证 408
三、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41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413
一、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413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15
三、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的重要力量 417
四、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 418
五、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