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1
纲领 1
阴阳总说 1
脉证总说 2
治要明寒热虚实 4
治不可拘次第 6
病有难正治 6
老少异治 6
真虚者难治 7
治当照管胃津 7
房后非阴证 8
轻证误治每成痼疾 10
久病感邪多为痼疾 11
治挟他患法 12
疫疠不可定方 12
损复 13
卷二 14
诊察 14
诊法 14
察面 17
察目 18
察耳 19
察鼻 19
察口唇 19
察舌 20
察齿 24
察声语言气息 25
察身 25
察胸腹 26
察大小便 27
恶寒 30
辨证 30
卷三 30
恶风 31
发热 32
寒热 33
潮热 33
白汗 34
盗汗 34
头汗 35
手足汗 35
胸胁满 36
无汗 36
腹满 37
心下满 37
腹痛 38
渴 39
烦躁 40
昼夜偏剧 41
谵语 41
多眠 43
动气 44
短气 44
战栗 45
振 45
厥 46
蜷卧 47
筋惕肉悯 48
循衣摸床 49
舌卷囊缩 49
遗溺 50
唇甲青 50
直视 50
死证 51
愈候 52
卷四 54
太阳病 54
桂枝汤证 54
取汗法 54
汗难出证 54
桂枝汤变诸方 55
葛根汤变诸方 56
麻黄汤变方 57
大青龙汤变诸方 58
止汗法 59
少阳病 59
小柴胡汤论人参宜否 59
吴仁斋小柴胡汤加减法 60
大小柴胡汤变诸方 61
小柴胡合白虎汤诸方 65
战汗诸证狂污 67
栀豉三黄汤变诸方 68
阳证似阴诸候 72
阳明病 72
卷五 72
白虎汤变治验并方 74
应下脉证 76
急证急攻 79
因证数攻 80
治验 81
兼蓄血治验 83
挟虚证治 85
失下致虚证治 87
用下不宜巴豆丸药 88
三承气汤变诸方附导法 89
下后邪气复聚 身热 脉数 91
下后诸证 92
神虚谵语 夺气不语 93
病愈结存 下格 93
下后治例补剂不可遽用 94
卷六 96
太阴病 96
证候 96
桂枝加大黄汤变方 96
理中汤诸方 97
少阴病 98
证候阴证似阳 98
阴证不可遽凉回阳后治例 101
温补不可少绥 102
阴似阳治验 103
阴变阳治验 103
麻黄附子甘草汤变及温汁诸方 104
温补兼清方 105
附子汤真武汤变方 105
四逆汤变诸方 106
熨法 109
战汗证 110
厥阴病 111
证候 111
治验 112
干姜芩连人参汤变诸方 112
卷七 114
兼变诸证上 114
误治虚乏 114
发痉 117
风湿 120
停水 122
咳喘 124
失血 127
瘀血 134
卷八 138
兼变浦证中 138
结胸胸满 138
藏结 142
发斑附白痦 143
发黄 152
发狂 157
卷九 160
兼变诸证下 160
呕吐病后呕吐干呕 160
哕 163
自利滞下病后利 166
蛔虫 173
卷十 176
余证 176
余热 176
遗毒 181
虚烦不眠惊悸 182
虚汗 184
虚弱 186
水肿 188
劳复食复 女劳复 自复 189
卷十一 195
别证 195
感冒 195
时毒大头病 200
热入血室 206
卷十二 206
妇人伤寒总说 206
妊娠伤寒 208
产后伤寒 210
小儿伤寒 213
杂载 215
灸艾 215
渴与水法 216
饮食 218
调养总略 219